首页 理论教育 职高语文课程改革之浅见

职高语文课程改革之浅见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高语文课改声势浩大,语文教育专家纷纷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真可谓百家争鸣,满园春色。据了解,目前还没有哪位有影响力的语文专家专门针对职高语文提出一套教育理念,很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一无所知,相当一部分从未见过新课程,更别谈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行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上了几堂课,其中之一便是《故都的秋》。

职高语文课程改革之浅见

石晓娟

摘要:当前,课改之风吹遍大江南北,本文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深化职高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职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职高语文 课程改革 开放性 主体性

近几年,课改之风吹遍大江南北。普高语文课改声势浩大,语文教育专家纷纷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真可谓百家争鸣,满园春色。而我们职业教育却好像是教改的世外桃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据了解,目前还没有哪位有影响力的语文专家专门针对职高语文提出一套教育理念,很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一无所知,相当一部分从未见过新课程,更别谈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行为了。作为一名职高语文教师,我想结合自己平时的工作实际,冒昧地提出几点正在实行和想要实行的方法,权作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合理设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通过多方面的设计来体现其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同时,不仅要重视教师活动的设计,更要重视学生活动的设计。

就教师活动的设计而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创新。职高语文总共就4本教材,不能存在一轮教学下来便一劳永逸的想法,而应一方面不断深入并且广泛的研究教材教参;另一方面自觉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摒弃封闭的、陈旧的教学思维模式,两者结合,让教学实践来检验,从中总结经验、规律,使之不断得到完善。学生活动的设计上,应对学生个体的知识构成、个性特点、智力水平、思维习惯进行真正的了解。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利用,组织学生合理协作,进行思考和讨论,选择多种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学生水平、能力。

例1 在充分把握教材,深入研究教参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更应偏向于学生的理解掌握,而不在于追究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不应该一味以完成教学目标来衡量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就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思考、讨论,只要激发了学生思想的火花,我认为,这堂课就是成功的。试问,只要保证1个学生1堂课思考1个问题,那么,1周6次课,1学期以20周计算,1年两学期,学生便思考了240个问题,3年便是720个,当学生带着720次思考,无论他是踏上对口单招的考场,还是踏上工作岗位,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啊!当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后,由此引起的良性循环也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好处。

例2 注重设计开放性的讨论题,也即拓展训练。开放性的教学对于激起学生兴趣的要求是较高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立足教学目标、课堂主题,合理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开放性的讨论题,既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我让学生用“诗书曲画”的形式来表现郁达夫眼中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有作小诗的,有借用周杰伦的《菊花台》重新填词后唱出来的,更多的是通过作画来描绘,让学生能在一种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当然,问题的设计除了针对性之外还要有艺术性,使学生有“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感觉,然后启发学生回忆、联想,从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经验积累中,寻找可借鉴的方法或思路来进行尝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二、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职高班学生的认知是:学与不学一个样,我们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学得专业技能,将来择业时,用人单位主要看你专业技能怎么样,不会问你语文成绩怎么样。学语文无非就是多认识几个字而已,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在生活中似乎也无用武之地,多学几篇和少学几篇似乎并无差别,因此语文课堂经常是死气沉沉。当教改的春风吹出累累硕果时,职高教学却依旧出现教师“一言堂”的漠然现象,这与新一轮教改中所大力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不符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上了几堂课,其中之一便是《故都的秋》。在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来完成教学过程。这篇课文一共尝试了两次。

1.全盘托出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就将本文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大概的教学思路全部告诉学生,让他们在这一基本框架上组织学习活动,分几组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互相提问,质疑、解疑,我在一旁简单地进行辅导。学生对这种方式感觉比较新鲜,课堂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师生的互动较平时好了一些。但是由于学生本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再加上不太熟悉这种方式,暴露了许多的问题,尤其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多搬用练习册中出现的,一堂课热闹有余而条理不足。这次尝试看似失败却也有成功的地方,至少学生懂得主动去接受练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不是之前被动的被灌输。

2.让学生设计教学过程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后,对学生在课堂中易于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一定的准备,我便有了“干脆让学生来讲讲看”的念头。所以,在给另一个班级讲《故都的秋》时,我只提醒了学生一点,即本文体裁是“散文”,由此让学生结合资料预习,思考本文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并安排、组织学习活动。最后,预计学生能完成的内容以完成将近一半而告终。但是,学生毕竟去思考了,这就是他们的成功。

这两次尝试,事后看来是冒失了,我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他们理所当然要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主体性的“度”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度,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思维习惯、个性特征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这是其一;其二便是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对教材教参的研究较为深入、透彻的基础上。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曾经有位科学家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成功来源于语文教学,语文培养了他的综合素养,培养了他适应生活的能力。可见语文是与一个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为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做了铺垫。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去探究,并付之于行动。这里结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简单地谈一点感悟。

1.实现语文与专业学科间的融合

在职高的语文课堂上,若教师一味按照教学设计,紧抓教学目标,不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强迫式的灌输,带来的可能是学生的厌恶、反感甚至抵制。还不如关注学生现实生活,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来谈对所学内容的看法,以协商的方式获取新知识。比如:制作小模具是模具专业学生的拿手好戏,在一次要求写一篇说明文的作文课上,我就给出了这样的题目:《××的制作》,看到题目后学生没有像以前那样唉声叹气,突然变得兴致很高。由于在实习操作中他们亲自制作过这些小模具,都觉得有熟悉的东西可写,有好多同学提笔就写,说明顺序清楚,说明方法多样,连平时作文水平最差的同学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一篇较像样的说明文。这样,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2.联系生活实际,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的学生,尤其是职高班学生的语文基础是相当薄弱的,具体体现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记得开学时的第一堂语文课,我让学生主动站起来介绍自己,全班同学都表现出了不愿意站起来自我介绍,有几个同学直接把名字写在黑板上,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逃避自我介绍。即使是被我点名站起来的学生,也是急得面红耳赤,好半天才说出自己的名字。这件事让我感受到我们的学生语言能力、生活能力的确不容乐观,这些问题对于即将踏上社会的学生而言更是影响颇坏,尤其是在求职上。针对这一实际现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尝试着在班上开展一些演讲比赛、辩论赛,开设影视文学欣赏课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但是这些活动的开展不能只是三分钟热度,而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有些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创意、组织,也可以借鉴现实生活中一些流行的元素。例如演讲比赛,我一般是一单元一次,争取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而且尽量多次锻炼,先从胆量练起,逐步的展现自我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大了,也敢于表现自己的才能了,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给他们以后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自信。

总之,职高语文课程改革就是要坚定一个信念:“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