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合作学习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1]
孙 花
摘要:合作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通过科学分组,构建和谐宽松的合作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抓住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能够很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有效 语文 合作学习 提高 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几十个人济济一堂,听着同一个教师的讲授,读着同一本教材,学习着同一个课题,保持着同一个进度,教学形式以灌输和告诉为主要特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求,其狭隘、封闭不言而喻。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中,提倡的是自主、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其中,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点缀,完全是调节课堂气氛,赢得评课教师彩声的必要手段,为讨论而讨论。新课程施行以来,我就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面,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作了一些尝试。
一、组建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
组建科学的学习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它直接决定合作的成效。因此,我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尽量避免邻桌的学生随意地编为一组的“自由分组”方式。大多情况下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别、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然后编排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这样分组,一方面便于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个性特长,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又能展开组间的公平竞争,增强合作意识。
二、构建和谐宽松的合作学习环境
传统教学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学习环境不够民主,学生的个性发挥受到了限制。要打破原有的“填鸭式教学”,就应该为学生构建一种和谐宽松的合作学习环境。
(一)改变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
教室内课桌椅的摆放应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主动讨论与交流为原则。讲桌与课桌可以固定排列,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多种摆法,如摆成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团式”或摆成有利于集体讨论交流的“圆桌式”等。教师不要只停滞于自己的讲台空间与学生的座位空间一分为二,而要流动于学生合作小组之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进行交流。
(二)平等的交流环境
学生只有在打破师生明显界线的情况下,才能和教师友好地交往,倾心地交谈、增强合作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走下讲台,面对面的和学生交流,参与学生的讨论,创设平等的交流环境。
(三)真诚的奖励环境
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无论回答问题全面与否,都应给他们一句真诚的表扬、或者一种赞许的目光……
三、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在一些公开教学的课堂上,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一提出问题,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直接就让学生讨论,而讨论也是七嘴八舌,乱无章法,看似热闹,成效却一般。就其原因,大概是没有注意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没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似空中楼阁,必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总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认识后,再让组员展开进一步的探究、交流,最终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分工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各司其职。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这就需要学生的团队意识。一般情况下应该组织学生对小组成员作具体的分工:推选具有较强责任心、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其余人员担任“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资料员”等角色。在具体的教学中个人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采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3.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培养。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简言之,就是“说”。说自己的观点,力求说得准确、有条理,让别人听明白。
(2)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简言之,就是“听”。不仅要倾听他人发言,更要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所在。
(3)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坚持自己见解的习惯。简言之,就是“思”。考虑别人和自己见解的异同,不能一味地求同伐异,否则就会逐渐丧失个人的创造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良好的纪律是学生能够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因此,为避免合作中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提高效率,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以达到活而不乱的效果。
四、抓住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在教学中,只有抓住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才能使合作学习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去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比如要完成《中国西部》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对名胜古迹、自然风光、节日风俗、历史文化。国家对西部的方针政策等方面去搜寻,仅凭一己之力那无疑是大海捞针,可是让小组合作去完成,困难度就大大地降低了。
2.独立思考出现问题时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却没办法解决,这时就应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协作完成问题。
3.意见不一需要争论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意见不一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下定论,不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讨论,同时还允许课堂辩论,“百花齐放”,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有效评价,形成机制
评价是合作学习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进行合作学习评价,通常注意“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把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针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有时还要适当使用“合作学习评价表”的方式进行评价。
当然,自古教无定法,教改之漫漫长路在我们脚下,只要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来完善我们的教学,相信一定会走出一条有效的教改新路来。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N].中国教育报,1995-12-29
[2]陈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N].杭州大学教育系教育学硕士论文,1997
[3]李镇西.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M].语文教学通讯,2003(3)
[4]潘涌语.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注释】
[1]原载《职教探讨》.20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