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程建设刍议[1]
孙智明
摘要:中职语文教育既是母语教育,又是公民教育;既是通识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中职语文课程建设,既要立足于语文教育本身,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又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开阔其视野,文明其精神,塑造其人格。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程建设 刍议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课程改革不可避免的横亘在我们面前。对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语文课程建设,见仁见智,论者莫衷一是。要而言之,大致不外乎三个方向:职业化方向、语文化方向、二者的调和折中。在这一片喧闹热烈的改革声中,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到底该如何把握方向这一元命题无可回避地摆在人们面前。笔者认为,必须回归到中职语文教育的原点,弄清中职语文教育是什么,然后才可以讨论怎么办、如何改。笔者不惮粗陋,以一孔之见就教于方家。
一、中职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
“中职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这句话不是文字游戏,之所以强调,是要明确中职语文教育首先是语文教育,即有人常说的“语文课要姓语”。任何改革,都不应偏离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有人强调语文教育服务于就业,有人强调对普通高中语文教育的“反动”,都有一定道理,但前提是不能偏离了语文方向。譬如,有人提出了专业语文的概念,认为语文教学应紧贴专业,纺织服装类专业的语文是一个方向,旅游服务类专业的语文是一个方向等。此论调乍看颇有道理,但失之褊狭,注意到了职教语文的个别性,而忽视了语文的普遍性。有人相对于普通高中语文教育,强调中职语文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强调中职语文不以高考为目的。不错,中职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粗疏笼统地说,他们大多是文化学习的弃儿,在初中阶段备受学业成绩的“打击”,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但这不应成为中职语文就可以因陋就简、削高就低、随心所欲的理由。而脱离了高考的束缚(顺便说一句,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也不应以高考为最终目的),我们更应让学生充分领略祖国语文的魅力,领略汉语之美、语文之美。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可以给中职语文作有关表述,曰:中职语文是面向特殊对象的不以高考升学为目的的因而更本真的语文课程。语文,就其本义来讲,无论是语言文字也好,语言文学也好,还是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也罢,总之,语文教育离不开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口语交际、书面表达、文学欣赏等等)。另外,从语言的角度讲,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文教育承载着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功能,承担着促进学生心智成长的使命。
中职语文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不妨借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试参照约略表述如下:根据新时期中职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中职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中职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中职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中职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学校应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二、中职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语文教育的实质是母语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深刻认识到母语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炎黄子孙都应该尊重母语并自觉弘扬母语魅力,然而,我国母语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追星一族带来的港台腔、网络语言的肆虐等不健康的语言现象污染了汉语的纯正。
中职语文教育,服从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母语教育的重要阶段。母语教育,其内在本质是人的精神培植,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培育和丰富自我精神、民族精神,形成个性生命的过程,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教化的过程,然后才是一个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语文教育,外在的是语用能力的提高,本质上是个性生命的成长、文化涵养的加深、精神经验的丰富。所以,语文教育应着眼于个性生命的成长、文化涵养的加深、精神经验的丰富,着力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因而,语文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担负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要为学生一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同时,语文教学还负有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即中职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三、中职语文教育是公民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现代生产生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有人曾简洁地表述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合格公民。语言文字是文化科学表达和传播的工具,是民族文化和精神传承的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从这一意义上讲,中职语文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从它产生那天开始,就担负着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正是通过语言文字,通过语文载体而不断地积淀、传承、升华。培养真正的公民,我们的中职语文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从自身开始,从一言一行开始,让语文的学习成为接受民族文化洗礼的纽带,在知识学习中,懂得生活的道理,明了人生的真谛。
四、中职语文教育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发端于19世纪,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让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精神人格和内在的价值尺度,塑造人的精神及其人格。
相对来说,中职学生文化综合素质偏低,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受对“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错误理解的影响,各学校往往会更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在人文素质方面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文化素质偏低,人文精神缺失。
语文教育与通识教育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语言文字是生活、思想的工具,语文教育的内容生活的方方面面、生产科学的诸多领域,相对于中职阶段其他文化课程,语文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先天的优势,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推进课程生活化和跨专业学习、积累,促进课程知识一体化,丰富学生情感态度,形成价值观,通识教育和语文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五、中职语文教育是职业教育
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语文教育是职业教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时贤今哲关于此的论述也是汗牛充栋,在此不赘。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职业教育固然应该培养技能、技术,但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伟大工程,而不是仅仅培训会熟练操作的“机器人”。
要而言之,中职语文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熏陶,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促使学生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在此前提下,我们中职语文课程建设,既要立足于语文教育本身,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又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开阔其视野,文明其精神,塑造其人格,使学生成长为职业道德高尚、人生态度积极、富于创造力的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正伟.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与思考:基于国际比较视角.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9)
[2]汪传国.中职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http://www.ngzg.com/articleasp?articleid=1854
[3]刘春生.职教课程改革目标取向研究.河南科技学院学报,1999(2)
[4]黄杨和.“面向就业”的职业中学语文新课程开发方案.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注释】
[1]原载《职教通讯》.201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