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阅读”让我感受一番新天地
由于从教伊始,我就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刊物为友,再加上此前自己通读了这一领域近五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因此,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就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并有幸获得了全国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作者称号。 2006年7月,我到北京领奖并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高峰论坛。那次北京之行,除了结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和优秀同行外,其中一个意外收获就是为自己走向开放阅读埋下了伏笔。
在会议期间,刚创办不久的龙源期刊网的工作人员利用各种机会对龙源期刊网进行推广,这让我第一次身临其境地对期刊网的强大功能有了清楚的认识。此前,自己虽然也知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期刊网,但由于下载都要付费,所以也一直没有仔细关注过。
当时的龙源期刊网属于初创期,出于扩大自身影响力的目的,有着每一篇文章头9次点击可以免费下载的“便利”。于是,我就充分享用了这样的“免费盛宴”,下载了不少自己需要的文章。对我而言,最为重要的是,龙源期刊网在我面前打开了一片教育杂志的新天地。借助这个平台,我对国内的相关教育类刊物都有所涉猎,并相遇了《师道》《教书育人》等对我今后起到较大影响的综合教育类刊物。
2007年1月初,《教师博览》特约记者姜广平跟我联系,说《教师博览》要在封二人物栏目刊登我的介绍,让我先准备相关的资料。估计是当时获得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作者称号,《教师报》和《教育信息报》都对我进行过介绍。后来我得知,当时《教师博览》正在寻找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的典型,这样的好事就落到了我头上。接到姜广平的电话后,我就到阅览室去查找近几期的《教师博览》。读了几期《教师博览》后,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实,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是经常阅读《教师博览》的。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由于专注于阅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科刊物,我忽略了《教师博览》这个老朋友。
于是,我马上去邮局补订了《教师博览》《师道》《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教书育人·校长参考》等综合教育类刊物。从2007年5月始,我就与这些优秀的综合教育类刊物共成长了。关注学校管理类的刊物,一是自己负责学校教科室的工作,另一方面自己在龙源期刊网上读到过不少相关文章,觉得这些文章自己能写好。对我而言,自己的阅读走向开放,也意味着自己的写作走向开放了。2007年,我结合当时的热播剧《恰同学少年》,写了一篇《不野蛮体魄与不文明精神之叹》在《师道》2007年8月刊发。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篇不足千字的小文章根本不算什么,但这对当时的我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是我的教育写作从学科写作走向开放写作的重要一步。
2007年阅读几份综合教育类刊物,我不仅大大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让我进一步树立了要舍得为成长埋单的意识。比如原先我也喜欢到阅览室去翻翻《人民教育》,但有一年学校阅览室的刊物分发到各教研组和学校相关处室,《人民教育》就放到校长那里了,这样,想翻翻《人民教育》就不大方便了。此前,我也没有自掏腰包订阅《人民教育》的意识。但从2007年开始,我就有了这样的意识。于是,2008年,我自费增订了《人民教育》;2009年,我自费增订新创刊的《教师博览·原创版》和《教师月刊》;2010年,我自费增订了《中小学管理》;2013年,我自费增订了《中小学德育》。这样,除了学校补贴的200元,我一年还自费1000元左右用来订阅各类教育刊物。
此外,《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时报》《现代教育报》也陆续成为我重点关注的教育刊物。
2013年,《师资建设》也进入了我的视野。我最初从其他人说自己在《师资建设》上发表文章才知道这份刊物的。作为学校师训工作的具体负责人,我对这份杂志的刊名就很感兴趣,我觉得“建设”的提法非常好,教师自己也是建设的主体。于是,我在网上查阅了《师资建设》的相关介绍,加入了《师资建设》的QQ群,并到邮局补订了2013年的刊物,只不过已经是从5月份订起了。后来,《师资建设》执行主编黄明超把2013年前几期的刊物赠送给我,让我尽快地与《师资建设》建立“亲密关系”。 《师资建设》经常开展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征文,比如关于教师的抄袭和一稿多投等行为的讨论、关于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讨论等。 《师资建设》还坚持开门办刊,积极采纳一些教师的建议,依托杂志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问题。 2013年6月,我跟执行主编黄明超说了当前媒体随意报道学生心理问题的比例,会对教师和公众造成一定的误导。黄明超主编就决定以这个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专门策划了一次“掌控舆论导向与媒体话语权”的专题讨论,并在《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双月刊)2013年第4期刊发。《师资建设》真的是一份非常适合我的刊物,既为我提供精神食粮,也让我发表见解。我发表在《师资建设》2013年第10期的《教育科研要从“变味”走向“有味”》一文,就是自己多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走上开放阅读之路后,我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对教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能更从容地应对工作中的各项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