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学术外援”助推教师阅读
2010年前后,各类教育专业群和教育刊物群纷纷闪亮登场,我也加入了其中的一些,并因此结识了不少教育刊物的编辑。2010年8月,我到南昌参加2010年《教师博览》重点作者会,又结识了不少专家学者。
由于当时学校已有扩大教师读书社规模的考虑,于是我就有了建立一个读书群,并引进一些网络学术外援来助推教师阅读的想法。
2010年8月底,在教师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读书社吸收了20多名新成员,使读书社成员增加到了36人。这些新增的成员都是自愿报名参加,可见读书社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这样,随着读书社规模的扩大,读书社本身也需要建立一个网络对话平台。如果这个网络平台有专家学者和报刊编辑加盟的话,自然就是锦上添花了。
于是,我们先建立了仁爱中学教师读书写作群,后更名为“仁爱群英读书群”。我陆续把自己认识的一些教育报刊的编辑、专家学者、优秀同行邀请到群里。我把这些外来的支持力量称为网络“学术外援”。这些“学术外援”有各类教育报刊的编辑,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时报》《浙江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教师博览》《教师月刊》《师道》等;有专家、学者,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姜朝晖博士、天津教科院陈雨亭博士等;有优秀的同行,如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王文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闫学,全国草根名师孙明霞等。目前,这三类“学术外援”共有近80人。
有了这些“学术外援”的加盟,大家有什么困惑,可以向相关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同行求助,也可以在群里把相关的话题抛出来,教师们也有了与教育报刊编辑“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有不少的编辑也会在群里征稿,为教师提供投稿的信息。2013年7月5日,《中国教师报》解成君编辑就在群里发了如下的征稿启事。
老师:
您好!这个暑假,您有怎样的安排?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阅读外,您还可以和家人或三两好友游玩,还可以在家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尽享宁静之乐。
无论怎样,我们都希望您能将您在暑假中做的,或者是即将开始做的事情,吃、喝、玩、乐均可,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发给我们。
投稿邮箱:jsshzk@126.com或教师生活周刊编辑的邮箱:409364775 @qq.com或与编辑刘亚文直接联系!
期待您的来稿!
编辑来群里征稿为教师的投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教师博览》的周正旺编辑、余华编辑也经常来群里征稿,为大家提供了投稿的资讯。
在仁爱群英读书群里的不少“学术外援”相互都熟悉,有时候他们讨论教育热点问题,教师们即便插不上话,围观也能有很大的收获。有些“学术外援”自己有新的作品发表,他们也会放在群里与大家共享。如宁波的胖妈妈邵莉,每天都会在群里放上一句“胖妈妈每天一句温馨话”,不少老师都很喜欢。其实,胖妈妈的每天一句温馨话还是挺有影响的,宁波市教育局的官方微博也会转播的。
学校的相关读书活动也因为群里的“学术外援”而扩大影响。2012世界读书日,我校举行的主题沙龙得到“学术外援”、《浙江教育报》编审言宏的好评。当时她刚好在策划第17个世界读书日的专题报道。这样,《浙江教育报》的世界读书日专题报道中,就以“教师阅读:从‘全员共读’走向‘个性阅读’”为题把我校推进教师读书的做法作为典型经验向全省推广。
教师读书社也依托这个群,进一步发挥了在区域内的辐射作用。我校与区内的澥浦中学、精英小学和三公司学校结成四校教师读书共同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由于区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设在仁爱中学,初中数学工作室的全体学员也共享了本群的资源。
读书社也依托“学术外援”的力量,策划了一些主题活动。比如《中国教师报》2012年7月5日用五分之四个版面刊登的《教而优则仕?!》就是由仁爱中学教师读书社策划,由四位“学术外援”完成的。 《教师月刊》2012年第9期的《为什么需要“德育专业化”》的“阅读三人谈”就是由我和两位“学术外援”一起完成的。读书社通过借力“学术外援”,进行一定的主题策划参与媒体活动,也扩大了读书社的影响力。
2012年11月,学校党支部报送的《巧借网络“学术外援”之力打造一流教师学习团队》,被宁波市教育局评为创先争优典型案例,全市整个教育系统,从幼儿园到高校,也仅有12个案例获得一、二、三等奖。可见,我们引进网络“学术外援”的做法,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