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前后盘吸虫病是由前后盘科的各属吸虫寄生所引起的疾病。成虫主要寄生于羊等反刍动物的瘤胃和网胃壁上,一般危害不大,而幼虫阶段,因在发育过程中移行于真胃、小肠、胆管和胆囊,可造成较严重的伤害,甚至可导致死亡。该病遍及全国各地,南方较北方更为多见。
【教学重点】
前后盘吸虫的生活史、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羊前后盘吸虫病的主要原因。
◆熟悉羊前后盘吸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羊前后盘吸虫病的防治措施。
2.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羊前后盘吸虫病作出初步诊断。
◆学会前后盘吸虫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前后盘吸虫种属很多,虫体大小互有差异,有的仅长数毫米,有的则长达20余毫米;颜色可呈深红色、淡红色或乳白色;虫体在形态结构上亦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主要的共同特征为:虫体柱状呈长椭圆形、梨形或圆锥形;两个吸盘中,腹吸盘位于虫体后端,并显著大于口吸盘,因口、腹吸盘位于虫体两端,好似两个口,所以又称为双口吸虫。现列举我国常见虫种中的两种如下。
1.鹿前后盘吸虫
新鲜虫体呈淡红色,圆锥形,稍向腹面弯曲,体长5~13mm,宽2~4mm。后吸盘较口吸盘大2.5~8.0倍。无咽,肠管分两支终于后吸盘的背侧。睾丸两个,呈椭圆形或稍分叶,前后排列于虫体后部,卵巢圆形,位于睾丸之后。卵黄腺呈颗粒状,分布于虫体两侧,从食道末端直达后吸盘。子宫弯曲,生殖孔开口于肠管分支处稍后方的腹面。虫卵椭圆形,淡灰色; 长110~170μm,宽70~100μm;有卵盖,内含圆形胚细胞,卵黄细胞不充满虫卵。
2.殖盘吸虫
虫体白色,呈圆锥形,其形态和鹿前后盘吸虫类似;长80~108mm,宽3.2~3.41mm;有肥厚的食道球,肠管略有弯曲,终止于卵巢边缘;睾丸前后排列。虫体的主要特征是有生殖吸盘环绕于生殖孔周围。虫卵长112~136μm,宽68~72μm。
二、生活史
前后盘吸虫的发育与肝片吸虫很相似,只需1个中间宿主,其中间宿主为淡水螺。前后盘吸虫的成虫在反刍动物瘤胃产卵,卵随粪一起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26~ 30℃),经12~13d天孵出毛蚴,进入水中,找到适宜的中间宿主即钻入其体内,发育形成胞蚴、雷蚴、子雷蚴及尾蚴,尾蚴成熟后离开中间宿主,附着在水草上形成囊蚴。羊等终末宿主吞含了附有囊蚴的水草而感染,童虫在小肠、真胃及其黏膜下组织、胆管、胆囊、大肠、腹腔液甚至肾盂中移行寄生3~8周,最终到达瘤胃内发育为成虫。
三、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其中间宿主分布广泛,几乎在沟塘、小溪、湖沼、水田中均有大量扁卷螺,在低洼潮湿地也有大量小锥实螺滋生,与本病的发生流行有直接关系。
四、临床症状
患羊主要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常有腥臭味;体温有时升高;消瘦,贫血,颌下水肿,黏膜苍白,后期可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五、病理变化
可见童虫移行造成的小肠、真胃黏膜水肿,形成出血点及发生出血性肠炎,严重时肠黏膜出现坏死和纤维素性炎症;肠内充满腥臭的稀粪;盲肠、结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有的形成溃疡;胆管、胆囊膨胀;在小肠、真胃及胆管和胆囊内可见数量不等的童虫。当成虫寄生时,其造成的损害轻微。
六、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及可疑病羊进行实验室检查,发病时诊断可用粪便水洗沉淀法或直接涂片法显微镜检查虫卵;死后诊断则依据剖检的病变情况,发现相应的成虫或童虫后确诊。
七、防治措施
1.预防
可参照片形吸虫病,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制订以定期驱虫为主的预防措施。
2.治疗
①硫双二氯酚(别丁):羊为80~100mg,一次口服。
②氯硝柳胺:羊为90mg,一次口服。
③硝氯酚:按每公斤体重3~4mg,羊为4~5mg,一次口服。
④溴二羟苯酰苯胺:羊按每公斤体重65mg。一次口服。
【评估考核】
一、填空
1.前后盘吸虫病成虫主要寄生于羊等反刍动物的_______和_______。
2.前后盘吸虫病幼虫阶段虫体移行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可造成较严重的伤害。
3.前后盘吸虫中间宿主为_______。
二、简答
1.前后盘吸虫病的诊断要点。
2.前后盘吸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