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具有全新设计思想和开发工具的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应运而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原型法已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在信息系统中,“原型”表现为系统的一个早期可运行版本,它能反映新系统的部分重要特征和功能。通过用户的使用启发出用户的进一步需求,并根据用户的意见对原型进行修改完善,用户再对改进后的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原型法的开发阶段见表3.5。

3.2.3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特点

1)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自上而下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

在系统分析与设计时要从全局考虑,要“自上而下、逐步细化”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自下而上”开发调试各个功能模块,最后实现模块的联调和系统的联调。

2)面向用户

用户的参与程度和满意与否是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故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要面向用户,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愿望。

3)工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开发过程工程化,工作成果文档标准化,图表规范化。

4)工作进度阶段性明确

结构化开发方法严格遵循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论,认为系统的开发过程本身具有不可跨越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要求严格按照划分的工作阶段,逐步开展工作。

3.2.4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优缺点

1)结构化开发方法的主要优点

(1)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

结构化开发方法强调的重点是用户的积极参与,树立用户第一的观点。系统的需求是由用户提出来的,用户对系统的满意度是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系统开发人员要准确恰当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就必须与用户进行不断的交流。

(2)严格区分工作区间

结构化开发方法严格区分各个开发阶段,每个阶段均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强调开发过程必须一步一步地进行,并且每一步工作都要及时地总结,每个阶段的成果必须通过用户的评审,及时地发现、反馈和纠正问题,每个阶段成果一旦通过评审就不可修改,作为下一阶段的任务书。后一阶段的工作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从而使每一阶段的工作都有可靠的依据,避免开发过程的盲目状态,使系统开发的成功率得到提高。

(3)设计方法结构化

结构化开发方法开发系统采用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进行分析和设计,使得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相对独立,便于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与维护。

(4)文件标准化和文献化

文档是现代软件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工作的依据,同时也是系统维护阶段的重要工具。结构化开发方法非常重视文档工作,要求每个阶段的工作完成以后,都需要完成相应的文档报告和图表。每一阶段对文档的审查都是对本阶段工作的评定,使这一阶段的错误难以传递到下一阶段,以确保各个工作阶段顺利进行。

2)结构化开发方法的主要缺点

(1)开发周期长

结构化开发方法要求系统开发必须按照系统生命周期的阶段顺序依次进行,严格的阶段划分和文档编写要求造成开发周期漫长。

(2)文档撰写烦琐,使用工具落后

采用结构化开发方法开发系统需要制作大量的文档和图表,编写这些图表的工作量极大。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CASE工具可以支持这一工作,但仍有许多图表的制作难以用计算机完成,必须通过手工绘制,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3)不能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生存的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系统必须能与之相适应。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一种必须预先定义需求的方法,不仅开发周期长,而且不能变更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开发的系统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可能导致最终开发出来的系统脱离实际。

(4)开发过程不直观,用户最后才能看到真实模型

采用结构化开发方法开发系统,用户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看到的都只是文档资料,只有进入系统实施阶段,用户才能看到实际能够使用的系统。在系统实施阶段之前的时间里,用户由于长时间看不到实际系统,会产生疑惑,开发热情减退,影响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的交流。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尽管结构化开发方法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其严密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工程方法仍是系统开发中所不可缺少的,对于复杂系统的开发往往必须采用结构化的方法。目前,结构化开发方法仍然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系统开发方法,而且随着大量开发工具的引入,系统开发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除此之外,结构化开发方法可与其他开发方法结合使用,互相取长补短,提升系统开发的效果。

3.3 原型法

结构化开发方法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要求用户和系统开发人员在系统开发初期就要对整个系统的功能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制订出每一阶段的计划和说明。在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在项目开发初期就能非常清楚地陈述其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用户的需求也是随着对系统理解的不断加深而不断变化及完善的,若用户需求定义出现错误,将严重影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具有全新设计思想和开发工具的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应运而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原型法已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3.3.1 原型法的定义

原型法是通过对原型的反复构造、使用、评价和修改完善,给用户和开发人员提供一个不断沟通和操作使用的参照平台,从而产生对系统新需求的认识与对系统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信息系统中,“原型”表现为系统的一个早期可运行版本,它能反映新系统的部分重要特征和功能。不要求用户提出完整的需求以后再进行设计和编程,而是先按用户最基本的需求,迅速地开发出一个“原型”,然后将原型交给用户使用。通过用户的使用启发出用户的进一步需求,并根据用户的意见对原型进行修改完善,用户再对改进后的系统提出新的要求。这样不断地反复修改,直至最后完成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

3.3.2 原型法开发流程

与结构化方法对问题需求首先要进行严格定义截然不同,原型法把需求定义看成是开发人员与用户不断沟通和反复交流并逐渐达成共识的过程。它允许用户在开发过程中分阶段地提出更合理的要求,开发者根据用户的要求不断地对系统进行完善,其实质是一种循环迭代的开发过程。原型法的开发阶段见表3.5。

表3.5 原型法的开发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