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社会责任的基本认知。
2.了解构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主要途径。
3.能够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的矛盾统一。
【任务导入】
斯凯孚获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奖
斯凯孚集团(以下简称SKF)成立于1907年,总部位于瑞典哥德堡,是世界最大的轴承制造公司之一,约占全球轴承产量的1/4,现已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滚动轴承、密封件、机电一体化、服务和润滑系统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的跨国公司。SKF现任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是汤姆·强斯顿先生(Tom Johnstone),全球员工4万余名。
SKF分为三大部门:工业部、汽车部和服务部,各部销售额均占集团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业务涉及40多个行业,如汽车、风电、铁路、机床、医疗、食品和饮料以及造纸行业等,主要通过包含7 000多家经销点的全球经销网开展业务。公司目前在25个国家设有100余家工厂,在130多个国家有15 000多家经销点,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通用机械、交通运输、航天航空以及家用电器等。SKF拥有广泛的电子商务市场和高效的全球经销网络,西欧地区是SKF主要海外市场,约占其总销售额的1/2,亚太和北美地区各占约20%,而在亚太地区,印度、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分别占22%、15%、14%和12%。
早在SKF创立5年后即1912年,SKF便在中国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办事机构,并于1916年在上海设立首家销售分公司。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SKF公司是瑞典国家馆的主要合作伙伴之一。
目前,SKF在中国有11家生产厂(9家独资企业、2家合资企业)和两家工业解决方案工厂、23家代表处,在我国30多个城市有经销商150余个,在中国的员工超过4 000名。
SKF在中国的业务可分成两部分:工业业务及汽车业务,分别设有各自的销售团队及生产单位。业务范围覆盖了SKF五大技术平台,即轴承及轴承单元、密封件、润滑系统、机电一体化和服务。2008年SKF在中国的销售总额达54.55亿元,在华员工人数达到4 241人。
2007年,斯凯孚集团决定投入2 500万瑞典克朗(现约合2 560万元人民币),用5年时间在中国开展合作造林项目,以体现其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二氧化碳减排所履行的企业社会责任。2010年5月,斯凯孚与国家林业局签署《林业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双方的合作关系。同年9月,双方签署了《造林项目框架协议》,明确了合作项目立项和实施的各项要求。同时,斯凯孚同辽宁省林业厅签署了《项目实施计划》,正式启动了双方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开展的首期试点项目。
斯凯孚在2010年度项目第一阶段共造林260公顷,植树40万株,不仅促进了当地森林碳汇的建设,还增加了许多劳动就业机会。为了确保树木的质量,斯凯孚特地从瑞典请来林业专家帮助选取高质量的树木,指导栽种,从而使树木当年的存活率超过85%。
斯凯孚日前在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企业社会责任评选中荣获优秀案例奖。斯凯孚植根中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再次获得社会认可。
【任务书】
1.掌握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2.了解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的主要途径。
3.分析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相关知识】
当今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是否为慈善事业出力,是否以及怎样保护自然环境,是否到人权状况较差的国家投资等,这些问题均与社会责任有关。针对同一问题,社会责任感程度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管理人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判断该企业是否承担了社会责任。那么,何谓“社会责任”?
一、社会责任基本认知
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经济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一)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社会响应
社会义务是工商企业参与社会的基础,一个企业在履行其经济和法律责任时,已经履行了自己的社会义务(social obligation)。社会责任是以企业(无论是否承担社会责任)遵守法律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以企业承担社会义务为前提的。对一家依法纳税的企业,我们只能说它承担了社会义务,还不能就此认定它承担了社会责任,因为依法纳税是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企业应尽的义务。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是一种比社会义务更高的道德标准。
社会响应(social responsiveness)是指一个企业适应变化的社会状况的能力,是由社会道德伦理标准引导的,它能够为管理者作决策提供一个更有意义的指南。社会责任是评价从长期来看企业何种行为对社会有益、何种行为对社会有害,要求企业确定行为对与错的道德标准;社会响应则强调对社会价值准则变化的识别,强调改变社会参与方式对变化作出积极的反应。社会响应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了更明确、更现实的目标,但同时也将社会责任变成了响应社会变化的手段。
社会责任与社会响应是建立在社会义务之上的两个概念,其中,社会责任加入了一种道德规则,促使人们从事使社会变得更美好的事情,而不做有损于社会的事情。它要求工商企业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找出基本的道德真理。社会责任与社会响应的区别见表2.1。
表2.1 社会责任与社会响应
(二)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三个概念
1.企业的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social contracts)最初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它分为两类:经济层面的社会契约与社会伦理层面的社会契约。
企业社会契约的核心内容是基于企业伦理的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社会主体,企业刚一建成时便应当自然而然地承担对社会公众、政府以及内部员工的责任和承诺。由于企业面对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因此企业的社会契约也是多元化的,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内部社会契约与外部社会契约。
2.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又称利益攸关者,是指那些与特定组织有一定利益关系的有关者,其利益得失与组织的存在相关。换言之,利益相关者是在一定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
根据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企业必须对受企业行为影响的诸多群体的生活质量负责,这些相关利益团体包括组成企业环境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内部利益相关者(如业主、员工、股东)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如顾客、工会、消费群体、金融机构、供应商、行业协会等)两种类型。在传统投入产出模式下,供应商、投资机构和员工被当作投入要素,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经过长期平衡这些投入者只能获取市场平均收益。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除了传统模式下的顾客、员工、投资机构、供应商外,还包括政府、社区、政治集团、行业协会等。只要是在企业中有合法利益的利益相关者都会投入企业活动中获取收益,而且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种利益优先于其他利益。
3.企业社会责任审计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企业对社会责任进行的回顾,其宗旨是确保更全面、更广泛地了解和掌握受企业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和实践,以便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调整过去的相关目标,确定新的目标。社会审计的内容包括:①社会责任的种类;②企业应对社会问题的方式;③社会问题本身。
二、两种社会责任观
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未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社会运动的广泛开展,情况有了很大变化,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兴趣。从一开始,学者们在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上就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分歧,逐渐形成两大阵营。一个阵营主张企业只应对股东负责,企业只要使股东的利益得到满足,就是具有社会责任的表现,至于其他人的利益,则不是企业所要管的和所能管的,这种观点称为“古典观”或“纯经济观”。另一个阵营则不同意上述主张,他们主张企业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员工、所在社区乃至政府等)负责,这种观点称为“社会经济观”。表2.2给出两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比较分析。
表2.2 两种社会责任观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比较
(一)古典观
古典观的代表人物首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他认为当今的大多数管理者是职业管理者,这意味着他们并不拥有他们所经营的企业。他们是员工,仅向股东负责,因而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的利益。那么,股东的利益是什么呢?弗里德曼认为股东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财务收益。
在弗里德曼看来,当管理者自行决定将公司的资源用于社会目的时,他们是在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有人必然为此付出代价,具体来说,如果社会责任行动使企业利润和股利下降,则它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如果社会行动使工资和福利下降,则它损害了员工的利益;如果社会行动使价格上升,则它损害了顾客的利益;如果顾客不愿支付或支付不起较高的价格,销售额就会下降,从而企业很难维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会遭受或多或少的损失。此外,弗里德曼还认为,当职业管理者追求利润以外的其他目标时,他们其实是在扮演非选举产生的政策制定者的角色。他怀疑企业管理者是否具备决定“社会应该怎样”的专长。至于“社会应该怎样”,弗里德曼说,应该由我们选举出来的政治代表来决定。
(二)社会经济观
持社会经济观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指出,时代发生了变化,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也发生了变化。公司的法律形式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公司的设立和经营要经过政府的许可,政府也可以撤销许可。因此,公司不是仅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同时要对产生和支持它的社会负责。
在社会经济观的支持者们看来,古典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其时间框架。社会经济观的支持者们认为,管理者应该关心长期财务收益的最大化。为此,他们必须从事一些必要的社会行动并承担相应的成本。他们必须以不污染、不歧视、不发布欺骗性广告等方式来维护社会利益。他们还必须在增进社会利益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参加所在社区的一些活动和捐钱给慈善组织等。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及构建途径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1.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淡薄
许多企业只注重企业的短期利润,不关心企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观念淡薄,认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实力以履行社会责任,认识不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没有意识到企业作为社会中的重要一员应该对社会负责。甚至还有一些企业认为自己不应当承担除创造经济效益以外的其他任何社会责任,因此缺少诚信,通过做假账偷税漏税,逃避对政府的责任;向消费者提供不合格的服务、假冒伪劣商品或虚假信息,侵犯消费者利益。与此同时,正是由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不把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当作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一味地通过压低劳动力价格和延长劳动时间来降低劳动成本。在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眼中,产品和利润远远高于员工的价值和人身安全。
2.企业员工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近年来,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经常出现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事件,主要表现为劳资纠纷增多,低薪、欠薪引起的矛盾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甚至需要政府总理亲自出面为劳动者追讨工资。此外,还有延长工时和加班问题、社会保险问题及妇女权益保障问题、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问题。这些事件的背后,企业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是根本原因,另外也是由于企业员工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由于普法宣传不力以及劳动力上岗竞争激烈,一些企业员工不能正确认识并保护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使得部分企业完全忽视其社会责任。企业员工只有充分认识并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和推进才会形成来自企业内部的动力。
3.地方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力度不够
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对企业社会责任了解甚少或者根本没有了解,对它的利害也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缺乏研究。由于前期地方政府过于追求GDP目标,政府管理部门只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而对企业守法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够。目前地方政府定位转向服务型,则地方政府又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片面理解服务型政府定位,在放宽管理的同时,没有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一些企业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掠夺性地使用稀缺资源,使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
(二)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1.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立足国情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对消费者、股东或投资者的社会责任。这是企业基本的社会责任。
(2)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义务,并接受政府的干预和监督。
(3)企业对企业内员工的社会责任。包括对员工的福利、安全、教育等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4)企业对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5)企业对社会慈善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2.从企业的发展阶段动态地看待企业社会责任
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具备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因此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生命周期制订切实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计划并付诸实施。处于起步期的企业其规模较小、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企业社会责任所对应的利益相关者中应首先履行对顾客、员工和股东的责任,这是因为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依靠的最基本的力量;处于成长期和快速发展期的企业,其规模不断扩大,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应进一步履行对政府、社区、环境、竞争者、债权人、供应商的责任,处理好与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各种关系,获取良好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处于稳定发展期的企业,其规模较大,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较强,应考虑更高级的社会责任,如履行对慈善事业、社会弱势群体、科教文体事业的责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参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也应当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责任。
3.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制定原则
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刚性原则,并不能规范企业的所有行为,尤其是道德和自愿层面上的行为,需要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政策对企业行为加以约束和引导。国际经验表明,政府的政策工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目标直接体现在: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起到表彰、鼓励的作用,使企业感到它们的负责任行为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从而激励企业进一步发展;帮助那些努力追求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为它们提供各种渠道以获取不同方式的帮助,以此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道德调控
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道德调控是指企业从道德的角度对自身经营思想、营销行为等进行的规范、约束和控制,它是企业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行动和制度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加强企业道德形象建设,建立道德型企业,企业要适应社会道德压力;②运用企业伦理制定伦理型营销战略,重视道德因素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③建立企业道德规则,规范企业行为;④重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加强对非道德运作行为的控制;⑤强化伦理教育,提升企业运作的道德素质。
5.增强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一个社会基础,这就是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根本上说受益者是广大的社会公众。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的最重要的标志;公众的广泛监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有力的保证。要在全社会倡导关心慈善事业、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崇尚具有良好商业道德的行为,构筑一个符合我国文化传统和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价值体系。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参与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中来,积极营造有利于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
四、社会责任界定与利润取向
(一)古典观下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古典观所指称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是相当狭窄的,企业只需并且只能对股东承担责任。在持古典观的人看来,如果一个企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股东的利益,那它就是尽了最大的社会责任;相反,如果一个企业从事一些社会活动,或为社会利益着想而把资源从企业中转移出去,则它不仅损害了股东的利益(管理者这样做是在慷他人之慨),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所以,在古典观那里,企业的社会责任指的就是利润取向,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逐利润,使股东的利益达到最大,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就自然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福利。这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每个经济主体在追逐或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就在增进着社会的利益,并且这种增进的效果要好于他们刻意去增进的效果。由此我们可以把古典观看作“看不见的手”原理在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上的表现形式。
(二)社会经济观下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社会经济观所指称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很广,包括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在多数情况下,企业从事社会责任活动要付出代价,并且很难使成本及时得到补偿,这意味着企业要支付额外成本,这直接给当期利润造成不利影响。也就是说,对非股东的利益相关者负责通常给股东的利益带来不利的影响(至少从短期看或从静态上看)。但若我们换一个角度看,情况未必如此。事实上,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社会责任活动相当于投资。虽然短期内这种投资或许牺牲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但从长期看,这种投资由于改善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生存环境,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和减少了政府的管制等,可以使企业的收益增加,并且所增加的收益足以抵补企业当初所额外支付的成本。从这种意义上讲,企业在利他的同时也在利己。
尽管在社会责任问题上同时存在两种观点,并且每种观点所界定的企业社会责任范围差别很大,但我们的论证表明,利润取向的企业也要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这种论证分两个方面:①在古典观下,企业在实现利润目标的过程中就在承担着社会责任,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是完全一致的;②在社会经济观下,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表明,与不承担社会责任相比,承担社会责任或许会使企业的短期利益受到损害(承担社会责任通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换来的却是比所损害的短期利益多得多的长期利益,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其利润取向相容。
最后,还需要指出,我们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但这种社会责任的承担是有范围限制的,是有选择的,即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应关注那些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利的活动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切不可把一些本不应由企业来做的事都包揽下来,从而走到改革前的“企业办社会”的老路上去。
【知识链接】
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企业,不论遵循什么理论进行管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等级权力控制型;另一类是非等级权力控制型,即学习型企业。
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对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现代人工作价值取向的转变,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当代社会主流理念对组织群体的积极渗透,为组织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结合研究现状,我们提出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1)学习型组织基础——团结、协调及和谐。组织学习普遍存在“学习智障”,个体自我保护心理必然造成团体成员间相互猜忌,这种所谓的“办公室政治”导致高智商个体,组织群体反而效率低下。从这个意义上说,班子的团结,组织上下协调以及群体环境的民主、和谐是建构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2)学习型组织核心——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学习机制”。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成为工作新的形式。
(3)学习型组织精神——学习、思考和创新。此处学习是团体学习、全员学习,思考是系统、非线性的思考,创新是观念、制度、方法及管理等多方面的更新。
(4)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特征——系统思考。只有站在系统的角度认识系统,认识系统的环境,才能避免陷入系统动力的漩涡里去。
(5)组织学习的基础——团队学习。团队是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许多组织学习不乏对组织现状、前景的热烈辩论,但团队学习依靠的是深度会谈,而不是辩论。深度会谈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深度会谈的目的是一起思考,得出比个人思考更正确、更好的结论;而辩论是每个人都试图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同意的过程。
其中,五项修炼理论的提出是对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完善。他们分别是:
(1)建立共同愿景:愿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力,通过组织共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个人也乐于奉献,为组织目标奋斗。
(2)团队学习: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以作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通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
(3)改变心智模式:组织的障碍,多来自个人的旧思维,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唯有通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
(4)自我超越:个人有意愿投入工作,专精工作技巧的专业,个人与愿景之间有种“创造性的张力”,正是自我超越的来源。
(5)系统思考:应通过资讯收集,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见树不见林;培养综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了解因果关系。
学习是心灵的正向转换,企业如果能够顺利导入学习型组织,不只能够达致更高的组织绩效,更能够带动组织的生命力。
【能力训练】
1.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的途径有哪些?
2.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
3.何谓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社会响应有何区别?
4.结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分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