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3 政策指导矩阵示意图
在策略选择上,经营单位竞争能力强,市场前景也不错的业务,应该确保足够的资源,优先发展。而经营单位竞争能力和市场前景都很弱的业务,应尽快放弃此类业务,以免陷入泥潭。那些市场前景好,但竞争能力比较弱的,要根据企业的资源状况区别对待。对于竞争能力较强,但市场前景不容乐观,这些业务不应继续发展,但不要马上放弃,可以利用其较强的竞争能力为其他业务提供资金。
(二)定量决策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多种定量分析软件的推广,定量分析方法从专家们的咨询机构逐步走到企业、政府和各种实际应用部门。要详细介绍这些方法,是应用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的任务。从应用统计学中的角度来讲,一般有方差分析、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决策方法。从运筹学的角度来讲一般有确定型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由于这些方法需要数学建模或相应软件作辅助,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详述。
【知识链接】
决策理论
决策理论一般包括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2)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3)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
(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作出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从而逐渐被更为全面的行为决策理论所代替。
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对古典决策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发难的第一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A.西蒙,他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指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其他学者对决策者行为作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决策者的心理因素,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这是因为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现实决策环境中,人的知识、想象力和计算力是有限的。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作出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所谓知觉上的偏差,是指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决策者仅把问题的部分信息当作认知对象。
(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
(4)在风险型决策中,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对决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种:①决策者不注意发挥自己和别人继续进行研究的积极性,只满足于在现有的可行方案中进行选择;②决策者本身缺乏有关能力,在有些情况下,决策者出于某些个人因素的考虑作出自己的选择;③评估所有的方案并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可能得不偿失。
行为决策理论抨击了把决策视为定量方法和固定步骤的片面性,主张把决策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例如,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其对美日两国企业在决策方面的差异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导致这种决策差异一种不容忽视的原因,从而开创了对决策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除了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也对“完全理性”模式提出了挑战。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过程应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不应大起大落(当然,这种渐进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形成一次变革),否则会危及社会稳定,给组织带来组织结构、心理倾向和习惯等的震荡和资金困难,也使决策者不可能了解和思考全部方案并弄清每种方案的结果(这是由于时间的紧迫和资源的匮乏)。因此,“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决策者,似乎不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实际上是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在与无边无际的宇宙进行搏斗的足智多谋的解决问题的决策者”。这说明,决策不能只遵守一种固定的程序,而应根据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和补充。
任务二 计划工作流程
学习目标
1.理解计划及基本原理。
2.能够辨识计划类型。
3.编制计划。
4.能够对计划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
【任务导入】
公司做大之后
Q公司是小王、小李、小张三人一手创办的一家管理咨询类公司。在公司创办之初,三人只有10万元的启动资金,三人既是股东,又是业务员,创业之初很是艰难。然而经过三人艰辛的努力,短短两年,公司已经占据了省会城市房地产项目50%以上的份额,年营业额已经达到数百万元。但令人不解的是,公司仍然还是三人,每人负责着一部分项目,事必躬亲,如同公司起步之时进行经营,很是辛苦。朋友问及为何不扩大规模时,他们则认为三个人就够了,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能赚钱就行了,等公司进一步发展了,再招人,把各个职能部门成立起来也不耽误。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三人也没有更加具体的计划。如果你是三人的朋友,请你帮Q公司制订一个发展规划,并详尽说明其必要性以说服三人。
【任务书】
1.理解计划对于企业的意义以及必要性。
2.掌握计划的基本原理及类型。
3.能够编制计划,并就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
【相关知识】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普遍存在于组织的每一层次、每个部门,是为了保证组织目标能够得以实现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组织未来行动的蓝图。
一、计划的概念
对于计划一词,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作为名词,计划是指通过文字或数字指标表示出来的工作或行动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作为动词,计划是指事前拟订计划的工作过程。从管理学意义上来讲,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事先制定工作的内容和步骤,它是全体组织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纲领。无论在名词意义上还是在动词意义上,计划内容都包括“5W1H”,计划必须清楚地确定和描述这些内容。简单来说即是:何人为何在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式做什么!
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y——为什么做?原因。
Who——谁去做?人员。
Where——何地做?地点。
When——何时做?时间。
How——怎样做?方式、手段。
二、计划的特点
(一)目的性
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是为了使组织以最少的耗费实现其预定的目标。明确的计划能够使组织成员了解组织的目标以及自己的职责,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计划中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和衡量标准又是控制的依据。所以,计划可以为员工指明方向,可以使整个组织的活动达到有序、高效,减少重叠和浪费,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基础性
就管理的各项职能而言,计划是首要职能,是其他各项职能的基础和依据。因为管理者只有在确定了目标,拟订了计划之后,才确定合适的组织结构,才知道组织在何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明确员工的责、权、利以及有效的领导和激励手段,才能控制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不偏离计划。所以说,计划是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能的起步和基础。
(三)前瞻性
计划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不可知的,常常会面临新的机遇或挑战。因为计划是在掌握了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通过预测未来而作出的工作安排,所以,计划中关于组织未来的行动方案和建议说明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四)普遍性
一个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层次高低不同、部门职能不一,但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工作中都少不了计划职能,各层次的管理活动都需要进行计划。如高层管理者要制订战略计划,中层管理者要确定施政计划,基层管理者要实施作业计划。所以,计划是各级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具有普遍性。
三、计划的作用
(一)指引方向和目标
计划的目的是要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在计划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首先要预测哪些行动能导致最终目标的实现,哪些行动不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哪些行动的结果会相互抵消,哪些行动的实施与最终目标的实现毫不相干,从而针对所要实现的目标设计一种能够自始至终协调一致的工作程序和结构框架,用共同的目标、明确的方向来代替不协调的、分散的活动,使组织所有的行动保持同一方向,保证计划按部就班地顺利进行。在这种工作环境中,主管人员能够摆脱日常事务的干扰,致力于未来不确定因素的研究,随时检查、修订原有计划,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可见,计划是一个协调过程,它给管理者和非管理者指明了行动方向,使他们相互合作、组成团队,共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二)发现机会与威胁
由于未来是不确定的,计划的期限越长,不确定因素就越多。但是,计划的前瞻性能促使管理者展望未来,及时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机会或威胁,考虑未来环境变化的冲击,及早制定适应变化的最佳方案或相应的补救措施,消除或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三)经济合理地进行管理
计划能从多条实现目标的途径中,通过技术经济论证和可行性分析,选择最满意方案,这样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浪费性的活动,使组织的各项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以最低的费用或最高的效率,实现预定目标。
(四)提供控制标准
计划和控制是管理的一对孪生子,未经计划的活动是无法控制的,因为管理者通过计划设立了组织的目标,而在控制过程中,管理者就可以将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与组织目标进行比较,以发现可能发生的偏差,进而采取必要的校正行动,通过纠正脱离计划的偏差使活动保持既定的方向。可见,没有计划,控制活动的任何设想都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没有计划规定的目标作为测定的标准,管理者就无法检查其下属完成工作的情况,所以说,计划为控制活动提供了标准。
四、计划的类型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它将各种资源预先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时间长短的不同、空间范围的差异将计划进行分类,还可以按照计划的明确程度或重复程度进行分类,如表4.1所示。
表4.1 计划的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