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理解领导及领导理论。
2.识别领导风格类型。
【任务导入】
苏的职业之路
苏·雷诺兹(Sue ReynoIds),今年22岁,即将获得哈佛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本科学位。在过去的两年里,她每年暑假都在康涅狄格互助保险公司打工,填补去度假的员工的工作空缺,因此她在这里做过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目前,她已接受该公司的邀请,毕业之后将加入互助保险公司,成为保险单更换部的主管。
康涅狄格互助保险公司是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仅苏所在的总部就有5 000多名员工。公司奉行员工的个人开发,这已成为公司的经营哲学,公司自上而下都对所有员工十分信任。
苏将要承担的工作要求她直接负责25名职员。他们的工作不需要什么培训而且具有高度的程序化,但员工的责任感十分重要,因为更换通知要先送到原保险单所在处,要列表显示保险费用与标准表格中的任何变化;如果某份保险单因无更换通知的答复而将被取消,还需要通知销售部。
苏工作的群体成员全部为女性,年龄跨度为19~62岁,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大部分人是高中学历,以前没有过工作经验,她们的薪金水平为每月1 420~2 070美元。苏将接替梅贝尔·芬彻的职位。梅贝尔为互助保险公司工作了37年,并在保险单更换部做了17年的主管工作,现在她退休了。苏去年夏天曾在梅贝尔的群体里工作过几周,因此比较熟悉她的工作风格,并认识大多数群体成员。她预计除了丽莲·兰兹之外,其他将成为她下属的成员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丽莲今年50多岁,在保险单更换部工作了10多年,而且作为一个“老太太”,她在员工群体中很有分量。苏断定,如果她的工作得不到丽莲·兰兹的支持,将会十分困难。
苏决心以正确的步调开始她的职业生涯。因此,她一直在认真思考一名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任务书】
1.掌握领导理论的基本内容。
2.结合案例谈谈影响苏成为成功领导者的因素有哪些?请你为苏设计一个领导风格以帮助她成功。
【相关知识】
领导是管理的重要职能,领导水平的高低常常决定组织的生死存亡。组织要想维持生存和获得发展就需要有效的领导,一个组织能否实现既定的目标,关键在于领导者的领导是否有效。领导的重要职能就是把人们调动、组织起来,并激励他们实现目标,或者说,把组织中所蕴涵的潜能挖掘出来,变成现实。
一、领导和管理
领导这一概念兼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一种实际的活动,即领导;其二是指推动、实施这一活动的主体,即领导者(leader)。在日常用语中,这两种含义通常不加区别,事实上,领导者与领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领导者是指担任某项职务、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现领导过程的人。而领导则是一个内涵要广得多的概念,它是一种活动,一个动态过程。该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所处环境三要素所组成的复合函数,用公式表示为:
领导=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领导者是领导过程三要素的核心因素,是领导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以及人与情境相互作用的核心,领导者的素质与领导水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一般说来,领导者是确定自己所领导的群体或组织的行动方向、实现目标等重大关键问题的决策者、指挥者和组织者。领导者的行为要受到被领导者和客观环境的限制,领导者必须认识和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理解和符合被领导者的共同要求,体现群体和组织的共同愿望。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其领导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真正发挥领导者的积极作用。
领导和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面上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人们通常将它们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很大差异。领导与管理的共同之处在于:从行为方式看,领导和管理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人的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从权力的构成看,两者也都与组织层级的岗位设置有关。领导者与管理者之间关注点的差异如表6.1所示。
表6.1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差异
就组织中的个人而言,可能既是领导者,又是管理者;也可能只是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也可能是管理者,而不是真正的领导者。两者分离的原因在于,管理者的本质是依赖被上级任命而拥有某种职位所赋予的合法权利而进行管理。被管理者往往因追求奖励或害怕处罚而服从管理。而领导者的本质就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完全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并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职位与合法权利。
二、领导的作用
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因此,领导者必须具备三个要素:①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②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它们既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力,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③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可以通过影响部下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领导者在带领、引导和鼓舞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要具有指挥、协调和激励三个方面的作用。指挥作用,是指在组织活动中,需要有头脑清醒、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帮助组织成员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路径。协调作用,是指组织在内外因素的干扰下,需要领导者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激励作用,是指领导者为组织成员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空间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行为。
三、领导权力的来源
领导的核心在权力。领导权力通常就是指影响他人的能力,在组织中就是指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根据法兰西(John French)和雷温(Bertram Raven)等人的研究,领导权力有五种来源。
1.法定性权力
法定性权力是由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决定的。个人由于被任命担任某一职位,因而获得了相应的法定权力和权威地位。例如,在政府和企业等层级组织中,上级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权给下级下达任务和命令,下级必须服从;教练有权决定谁上场和比赛的策略,队员必须服从;裁判有权判定是否犯规是否得分,并有权用出示黄牌或红牌提出对某一队员的警告或处罚,队员必须服从;老师有权布置作业,出试题和给分,学生必须服从,等等。
但拥有法定权的权威,并不等于就是领导,虽然我们通常把层级机构中担任各级职位的官员都称为领导。其实这些负责人可能是有效的领导者,也可能不是。有些官员根本没有自愿的追随者,只是凭借手中的权力作威作福而已,这样的人并不是真正的领导者。
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下层甚至普通员工也拥有宪法、劳动法、合同法、工会法等法律和规章制度赋予他们的法定权力,他们凭借这种权力,也可以有效地影响和抵制领导者的领导行为。
2.奖赏性权力
奖赏性权力是指个人控制着对方所重视的资源而对其施加影响的能力。例如,上级在其职权范围内可以决定或影响下级的薪水、晋升、提拔、奖金、表扬或分配有利可图的任务、职位,或给予下属所希望得到的其他物质资源或精神上的安抚、亲近、信任、友谊等,从而有效地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奖赏性权力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领导者要确切了解对方的真实需要。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也可能各不相同,不一定都是金钱或官位,所以必须采用适当方式针对性地雪中送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被领导者也拥有某种奖赏权,如对领导者的忠诚、顺从,更加积极地忘我工作,为了组织利益不计个人安危的英雄行为,甚至对领导者的热情招呼、演讲后的热烈鼓掌等,都可以看作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奖赏。这种奖赏权也能有效地影响领导行为。
3.惩罚性权力
惩罚性权力是指通过强制性的处罚或剥夺而影响他人的能力。例如,批评、罚款、降职、降薪、撤职、除名、辞退、开除、起诉等,或者调离到偏远、劳苦、无权的岗位上去。这实际上是利用人们对惩罚和失去既得利益的恐慌心理而影响和改变他的态度和行为。
应当注意,惩罚权虽然十分必要,见效也很快,但毕竟是一种消极性的权力,更不是万能的,因此务必慎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例如,下属在合法范围内拥有消极怠工、抗议、上访、静坐、游行、示威、罢工等权力,员工可以利用这种合法权利来对领导者的不当行为进行惩罚,甚至引发不应有的暴力事件。
4.感召性权力
感召性权力是由于领导者拥有吸引别人的个性、品德、作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赞赏、钦佩、羡慕而自愿地追随和服从他。例如,无私工作、刚正不阿、主持正义、清正廉洁,思路敏捷、开拓创新、不畏艰险、有魄力、关心群众疾苦、保护下属利益、倾听不同意见、结交下层朋友等等模范行为,都会引来大批追随者,形成巨大的模范权力。
感召性权力的大小与职位高低无关,只取决于个人的行为。不过具有高职位的人,其模范行为会有一种放大的乘数效应。一些行为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很平常,但对于某些高层领导者就会变成非常感人的模范行为,产生巨大的感召性权力。但是任何组织中,总是有许多没有任何职位的人,也往往会有巨大的感召性权力,成为非正式的群众领袖,他们对人们的影响力可能远远大于拥有正式职位的领导者。对组织有利的做法是后者应对前者有更多的尊重和争取更好的合作。
5.专长性权力
专长性权力是知识的权力,指的是因为人在某一领域所特有的专长而影响他人。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在医院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一位资深的大牌教授、著名学者可能没有任何行政职位,但在教师和学生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企业中的财务专家、营销专家、工程师等都可能拥有某种专长权力,而在一定领域内发挥巨大的影响。
任何领导者绝对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内都具有专长权,所以对组织中正式职位的领导者而言,只要在他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专长权就可,而不必要求一定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例如,大学校长只要具有正确的办学理念,能充分尊重和依靠各领域的专家教授,能筹集到足够的办学经费就行,不一定非要“院士”不可。实践证明,许多院士在本领域有专长权、有追随者、有无可争辩的权威地位,但面对全校错综复杂的局面往往一筹莫展。这样既耽误了组织的发展机遇,又浪费了专家的宝贵精力,荒芜了专长业务的长进,给组织和个人都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组织中的各级领导者只有正确地理解领导权力的来源,精心地营造和运用这些权力,才能成为真正有效的领导者。
即使成为真正有效的领导者,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领导者与追随者,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正确关系。没有追随者就没有领导者,没有埋头苦干的管理者,领导者也难以获得成功。一个组织的成功必须依靠领导者、追随者、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不仅领导者要成为有效的领导者,追随者也要成为有效的追随者,而不是一味地盲从,管理者也要成为有效的管理者,而不能只满足于循规蹈矩地工作。
四、领导风格
(一)按权力运用方式划分
按领导者权力运用方式,可以将领导风格分为两类: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者。
1.集权式领导者
所谓集权,是指领导者把权力进行集中的行为和过程。因此,所谓集权式领导者,就是把管理的制度权力相对牢固地进行控制的领导者。由于管理的制度权力是由多种权力的细则构成的,如各级领导的法定权、奖赏权、惩罚权等,都有正式的规章制度严格地明文规定。这就意味着对被领导者或下属而言,受控制的力度较大。在整个组织内部,资源的流动及其效率主要取决于集权式领导者对管理制度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个人专长权和模范权是他行使上述制度权力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础。这种领导者把权力的获取和利用看成是自我的人生价值。
显然,这种领导者的优势在于通过完全的行政命令,使管理的组织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低于在组织边界以外的交易成本,可能获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和良好的绩效。这对于组织在发展初期和组织面临复杂突变的环境时,是有益处的。但是,长期将下属视为某种可控制的工具,则不利于他们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
2.民主式领导者
和集权式领导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主式领导者。这种领导者的特征是向被领导者授权,鼓励下属的参与,并且主要依赖于其个人专长权和模范权影响下属。从管理学角度看,意味着这样的领导者通过对管理制度权力的分解,进一步通过激励下属的需要,去实现组织的目标。不过,这种权力的分散性使得组织内部资源的流动速度减缓,因为权力的分散性一般会导致决策速度降低,进而增大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成本。但是,这种领导者为组织带来的好处也十分明显。通过激励下属的需要,发展所需的知识,尤其是意会性或隐性知识,能够充分地积累和进化组织的能力,员工的能力结构也会得到长足提高。因此,相对于集权式领导者,这种领导者更能为组织培育21世纪越来越需要的智力资本。
(二)按创新方式划分
按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的方式,可以把领导风格分为魅力型领导者和变革型领导者。
1.魅力型领导者
这种领导者有着鼓励下属超越他们预期绩效水平的能力。他们的影响力来自以下方面:有能力陈述一种下属可以识别的、富有想象力的未来远景;有能力提炼出一种每个人都坚定不移赞同的组织价值观系统;信任下属并获取他们充分信任的回报;提升下属对新结果的意识;激励他们为了部门或组织利益而超越自身的利益。这种领导者不像事务型领导者那样看不到未来光明的远景,而是善于创造一种变革的氛围,热衷于提出新奇、富有洞察力的想法,把未来描绘成诱人的蓝图,并且还能用这样的想法去刺激、激励和推动其他人勤奋工作。此外,这种领导者对下属有某种情感号召力,可以鲜明地拥护某种达成共识的观念,有未来眼光,而且能就此和下属沟通并激励下属。
2.变革型领导者
这种领导者鼓励下属为了组织的利益而超越自身利益,并能对下属产生了深远而不同寻常的影响,如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这种领导者关心每个下属的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帮助下属用新观念分析老问题,进而改变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能够激励、唤醒和鼓舞下属为达到组织或群体目标而付出加倍的努力。
(三)按思维方式划分
按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可以将领导者分为两类:事务型领导者和战略型领导者。
1.事务型领导者
事务型领导者也称为维持型领导者。这种领导者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要求,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的目标活动,并且尽量考虑和满足下属的社会需要,通过协作活动提高下属的生产率水平。他们对组织的管理职能和程序推崇备至,勤奋、谦和,而且公正。他们以把事情理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引以为豪。这种领导者重视非人格的绩效内容,如计划、日程和预算,对组织有使命感,并且严格遵守组织的规范和价值观。
2.战略型领导者
战略型领导者的特征是用战略思维进行决策。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决策和计划过程,战略追求的是长期目标,行动过程是以战略意图为指南,以战略使命为目标基础。因此,战略的基本特征是行动的长期性、整体性和前瞻性。对战略领导者而言,是将领导的权力与全面调动组织的内外资源相结合,实现组织长远目标,把组织的价值活动进行动态调整,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同时,积极竞争未来,抢占未来商机领域的制高点。战略领导者认为组织的资源由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有目的地整合资源的能力构成。他们的焦点经常超越传统的组织边界范围中的活动,进入组织之间的相互关联区,并将这种区域视为组织潜在的利润基地。
战略型领导行为是指拥有预见、洞察、保持灵活性并向他人授权,以创造所必需的战略变革能力。战略领导是多功能的,涉及通过他人进行管理,包含整个企业的管理,并帮助组织处理随着竞争环境的巨变带来的变化。管理人力资本的能力是战略领导者最重要的技能。能干的战略领导者有能力创造产生知识资本的社会结构,能提出组织创新的思想。对企业来说,21世纪的竞争将不只是产品之间或公司之间的竞争,更是组织管理人员思维方式之间和管理框架之间的竞争。战略领导者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他们愿意进行坦荡、鼓舞人心但却是务实的决策。他们强调同行、上级和员工对决策价值的反馈信息,讲究面对面的沟通方式。
【知识链接】
领导理论
一、领导特性论
领导特性论是一种最古老的传统理论,认为伟大的领导者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个人特性的差异形成各自不同的领导风格。例如,拿破仑、丘吉尔、甘地、斯大林、毛泽东等都天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才使他们成为伟大的领导者,并且又都有自己独特的领导风格。20世纪90年代,领导特性理论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认为领导者确实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但是领导者的特性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他们都是经过非常勤奋地努力学习和在实践中长期艰苦锻炼,才渐渐成为有效领导者的。
有效的领导者具有的共同特性,一般有以下几点:
1.努力进取,渴望成功
他们具有崇高的抱负和志向,并能为之付出全部精神,进行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正是这种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使他们到达成功的顶峰。
2.强烈的权力欲望
他们具有强烈的领导欲望。遇事都勤于思考,常常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并总想用自己的见解和理论去影响他人。试图赢得他人的信任、尊重和对理想的认同,从而争取得到更多的追随者。
3.正直诚信,言行一致
这是人类社会普遍推崇的价值观,只有具有这种特性的人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尽管一些想成为领导者的人在这方面实际做的还有距离,但他们一定不遗余力地完善自己,尽量给人们展示自己公正直率、诚实可信、言行一致的形象,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愿意追随他。
4.充满自信
他们不怕任何困难、挫折,勇于面对巨大的挑战。对自己追求的事业永远充满自信,并且善于把这种自信传递给他人,使群体产生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
5.追求知识和信息
他们对新事物充满敏感和兴趣,尽一切可能坚持不懈地去获取有关的知识和有用的信息,努力使自己拥有更多的专长,在相关领域中使自己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从而获得更多的追随者,或者使追随者更加理性和坚定。
每个领导者在上述各个特性方面,发展不可能完全均衡,因而形成了领导者各自的个性和领导风格。权力欲和自信心特别强的人可能更易于走向集权;反之则更乐于实行民主。特别重视正直诚信,渴望成功的人,可能更愿意采取务实的事务型领导风格;知识和信息方面特强的人,可能更倾向于进行战略思维。除此之外,每个领导者的性格心态和领导所处的情景,以及追随者状态都会对领导风格产生重大影响,这正是特性理论的不足之处。
二、领导行为论
领导行为论试图从研究领导者的行为特点与绩效的关系,来寻找最有效的领导风格。以前的学者主要从领导者更关心工作绩效,还是更关心群体关系,以及是否让下属参与决策三个方面研究领导行为。
(一)密执安大学的研究
密执安大学的研究由R.李克特(Rensis Likerl)及其同事在1947年开始进行。他们试图比较群体效率如何随领导者行为的变化而变化。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打算建立实现预期的绩效和满意水平的基本原理,以及有效的领导方式类型,结果发现了两种不同的领导方式。
一是工作(生产)导向型的领导行为。这种领导者关心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并用密切监督和施加压力的办法来获得良好绩效、满意的工作期限和结果评估。对这种领导者而言,下属是实现目标或任务绩效的工具,而不是和他们一样有着情感和需要的人,群体任务的完成情况是领导行为的中心。
二是员工导向型领导行为。这种领导者表现为关心员工,并有意识地培养与高绩效的工作群体相关的人文因素,重视人际关系。员工导向型领导者把他们的行为集中在对人员的监督,而不是对生产的提高上。他们关心员工的需要、晋级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密执安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员工导向型领导的组织中,生产的数量要高于工作导向型领导组织的生产数量。另外,这两种群体的态度和行为也根本不同。在员工导向型的生产单位中,员工的满意度高,离职率和缺勤率都较低。在工作导向型的生产单位中,产量虽然不低,但员工的满意度低,离职率和缺勤率较高。在这种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密执安大学领导行为方式研究的结论是,员工导向的领导者与高的群体生产率和高满意度正相关,而生产导向的领导者则与低的群体生产率和低满意度正相关。
(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
大约在密执安大学对领导方式展开研究的同一时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弗莱西(E.A.Fleishman)和同事也在进行关于领导方式的比较研究。他们的研究样本,是国际收割机公司的一家卡车生产厂。他们的研究结果本来罗列了10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但最后,他们把这10种类型进一步分为两个维度,即关怀维度(consideration)和定规维度(initiation of structure)。
关怀维度代表领导者对员工以及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对相互信任、尊重和友谊的关注,即领导者信任和尊重下属的观念程度。定规维度代表领导者构建任务、明察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明晰沟通渠道的倾向,或者说,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的角色的倾向程度。该项研究说明,一个领导者的行为在每一种维度中可以出现很大的变化。领导者在每种维度中的位置通过对两种维度的问卷调查测度。根据这样的分类,领导者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高关怀—高定规、高关怀—低定规、低关怀—高定规和低关怀—低定规。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这项研究发现,在两个维度方面皆高的领导者,一般更能使下属达到高绩效和高满意度。不过高关怀—高定规型风格并不总是产生积极效果;而其他三种维度组合类型的领导者行为,普遍与较多的缺勤、事故、抱怨以及离职有关系。其他发现还有,领导者的直接上级给领导者的绩效评估等级,与高关怀度成负相关。
(三)管理方格论
密执安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结果发表以后,引起了对理想的领导行为的广泛讨论。一般的看法是,理想的领导行为既要是绩效型的,又要是关怀型的。对这种理想的领导行为加以综合的重要成果,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布莱克(Blake)和穆顿(Mouton)提出的管理方格论。这一理论充分概括了上述两项研究所提炼的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维度。在这种领导理论中,首先把管理人员按他们的绩效按照导向行为(称为对生产的关心)和维护导向行为(称为对人员的关心)进行评估,给出等级分值。然后以此为基础,把分值标注在两个维度坐标界面上,并在这两个维度坐标轴上分别划出9个等级,从而生成81种不同的领导类型。
如图6.1所示,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包括(1,9)型,又称为乡村俱乐部型管理,表示领导者只注重支持和关怀下属而不关心任务和效率;(1,1)型,又称为贫乏型管理,表示领导者不愿努力工作,对工作绩效和对人员的关心都很少,很难维持组织成员的关系,也很难有良好的工作绩效;(5,5)型,又称为中庸之道型管理,表示领导者维持足够的任务效率和令人满意的士气;(9,1)型,又称为任务型管理,表示领导者只重视任务效果而不重视下属的发展和士气;以及(9,9)型,又称为团队型管理,表示领导者通过协调和综合工作相关活动而提高任务效率与士气。他们认为,(9,9)方式的管理者工作是最佳的领导方式,并提出,原则上达不到(9,9)等级的管理人员,要接受如何成为一个(9,9)型领导人的培训。
20世纪60年代,管理者方格培训受到美国工商界的普遍推崇。但在后来,这一理论逐步受到批评,因为它仅仅讨论一种直观而且是最佳的领导行为。而且,管理方格论并未对如何培养管理者提供答案,只是为领导方式的概念化提供了框架。另外,也没有实质性证据支持在所有情况下,(9,9)型领导方式都是最有效的方式。例如,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背景中,管理者领导方式的优劣,并不是简单地通过中性或平衡的(9,9)分布能够陈述的。这说明,领导的行为理论并不是对某种领导方式的最佳选择,领导方式的研究应是多角度的。
图6.1 管理者方格
三、领导情境论
领导情境论认为,并不存在具有普遍适用的领导特性和领导行为,有效的领导者能因自己当时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变化自己的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
(一)菲德勒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或领导风格,领导工作强烈地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或者说,领导者和领导方式是某种既定环境的产物,即:
S=f(L,F,E)
在上式中,S代表领导方式,L代表领导者特征,F代表追随者的特征,E代表环境。即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和环境的函数。
领导者的特征主要指领导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和工作经历。追随者的特征主要指追随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工作能力等。环境主要指工作特征、组织特征、社会状况、文化影响、心理因素等。工作是具有创造性还是简单重复,组织的规章制度是比较严密还是宽松,社会时尚是倾向于追随服从还是推崇个人能力等,都会对领导方式产生强烈的影响。
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环境内有效,这种环境是多种外部与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体。菲德勒将权变理论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所谓职位权力是指领导者所处的职位具有的权威和权力的大小,或者说领导的法定权、惩罚权、奖励权的大小。权力越大,群体成员遵从指导的程度越高,领导的环境也就越好;反之,则越差。任务结构是指任务的明确程度和部下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如果这些任务越明确,而且部下责任心越强,则领导环境越好;反之,则越差。上下级关系是指下属乐于追随的程度。如果下级对上级越尊重,并且乐于追随,则上下级关系越好,领导环境也越好;反之,则越差。
菲德勒设计了一种问卷来测定领导者的领导方式。该问卷的主要内容是询问领导者对最不与自己合作的同事(LPC)的评价。如果领导者对这种同事的评价大多用敌意的词语,则该领导趋向于工作任务型的领导方式(低LPC型);如果评价大多用善意的词语,则该领导趋向于人际关系型的领导方式(高LPC型)。
菲德勒认为环境的好坏对领导的目标有重大影响。对低LPC型领导来说,比较重视工作任务的完成。如果环境较差,他将首先保证完成任务;当环境较好时,任务能够完成,这时他的目标将是搞好人际关系。对高LPC型领导来说,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如果环境较差,他将首先将人际关系放在首位;如果环境较好时,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这时他将追求完成工作任务,如图6.2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