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游戏区
室内游戏场地的创设必须保障足够的游戏空间。
游戏区可分为:积木区、美工区、角色游戏区、益智操作区、科学区、图书区。
活动区设置的基本要求:
(1)根据各类游戏活动的教育功能与特点来设置。
(2)设置应体现层次和渐近发展性,不断更换游戏材料。
(3)设置应体现使用空间,因地制宜。
(4)赋予环境一定的自治因素,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
(5)整个环境应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实现整体优化,发挥整体效应。
各个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包括:①平面界限的划分、立体界限的划分、悬挂张贴不同的标牌或装饰物;②各个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③各个活动区之间的相互转换性。
(二)室外游戏场地的创设
(1)意义:①促进幼儿身心多方面发展;②提供了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③促进幼儿教师之间接触的机会。
(2)构成:集体活动区、器械设备区、种植养殖区。
(3)创设条件:①场地的面积;②场地的器械设备;③场地的结构;④ 绿化。
(三)准备玩具及游戏材料
集体活动区
1.玩具的教育价值
(1)玩具能激发儿童游戏的兴趣,丰富游戏的内容。
(2)玩具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信息。
(3)玩具是儿童探索科学的启蒙教具。
(4)玩具为儿童品德行为的形成提供条件。
(5)玩具能使儿童获得运动操作的技能。
(6)玩具有平衡情绪的价值。
(7)玩具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
2.玩具的种类
(1)按玩具的功能和特点分:
①形象玩具:科学形象玩具、角色玩具、 用具玩具。
②智力玩具。
③结构造型玩具。
④体育玩具。
⑤音乐玩具。
⑥娱乐玩具。
⑦日常用品。
(2)按玩具功能的确定性分:
①专门化玩具。
②非专门玩具。
非专门玩具的功能有:①幼儿创造性的发展;②幼儿可以得到自主的体验。
第二节 游戏与儿童发展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既要尊重儿童的游戏意愿,发挥儿童游戏的主观能动性,又要贯之以教育的意义与安排,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将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儿童的意愿,当教师的要求与安排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游戏环境和教师的巧运心智转化为儿童的需要时,教师的要求便成了儿童的意愿。这样教师就成为儿童游戏进展的支持者。在这种情况下,才会避免教师以导演的面孔出现并居高临下支配儿童游戏的状况,儿童的游戏才能真正具有愉悦价值,并促进儿童的发展与成长。
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存在方式。以自由、和谐为内涵的游戏精神,与现有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幼儿的被动性”“教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体验的虚假性”等反游戏精神的现象格格不入,应以游戏精神重建幼儿教育。
游戏与儿童发展
一、游戏与幼儿生理发展
(1)游戏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2)游戏促进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
(3)游戏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
二、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一)游戏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1)游戏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为儿童的自由表达创造适宜的语言环境。
(2)游戏(特别是语言游戏),本身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玩积木
(3)游戏不仅使语言理解深刻化,而且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调节功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源泵。
(2)游戏中获得的技能,有助于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3)游戏,特别是结构游戏,有助于改善儿童的认识结构,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
(4)游戏提供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
(三)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
(1)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2)游戏中问题的解决和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力转化为一种认识策略和机制。
(3)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
三、游戏与儿童社会化
游戏与儿童社会化密切相关,它是儿童以后能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获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逐渐地解除自我中心,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认识并认同成人的社会角色,发展道德责任感,从而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游戏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
(2)游戏促进儿童情感社会化。
(3)游戏促进儿童道德社会化。
(4)游戏促进儿童更好地接受文化。
四、游戏与人格发展
(1)游戏是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人格和谐,保证儿童心理健康。
①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也有利于疏导消极情绪。
②游戏有助于幼儿意志品德的培养。
③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④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思考题:
1.谈谈作为幼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游戏观?
2.游戏对幼儿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