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事旅游活动早已有之,但在我国的兴盛却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典型代表是山东潍坊风筝节,它的成功举办,创出了一条通过举办节事旅游活动来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近年来,宣传和推出各种特色的节事旅游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由头之一,许多地方纷纷举办各种节事活动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例如,大连的时装节、青岛的啤酒节、哈尔滨的冰灯节等。节事旅游已日益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4.1.1 节事旅游的概念、类型、特点和作用
节事旅游属于节事活动的一个范畴,近年来,随着国内各种各样节事旅游的频频举行,节事旅游逐渐成为国内学界的研究热点。许多学者对我国的节事旅游进行了研究,包括节事旅游的功能、意义、作用,以及现存的问题、对策。总体上讲,举办节事活动对举办地具有优化旅游资源配制、完善旅游环境、塑造旅游整体形象、提升地方知名度、弥补淡季需求不足、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带动旅游相关消费、推进招商引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等作用。
1)节事和节事活动
(1)“节事”和“节事活动”的概念
“节事”一词来自英文的“event”,有“事件、活动、节庆”等多方面的含义。相应衍生出的另一概念“FSE”(Festivals&Special Events),译为“节日或特殊事件”,即各种节事活动的总称,其内容多样,外延十分广泛。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同时它也是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一般为纪念这种特殊日子而固定时间举办,人们在这种特殊日子里参与各种活动、举行各种庆祝仪式或欢庆活动等,因此,节日也被称为节庆。
“特殊事件”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以外的一种不同于平常休闲、社交或文化体验机会的实践。特殊事件既可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固定举办的,但应该是非经常发生的,如某次盛大的庆典、一场特别的演出等都属于特殊事件。
节事活动是指城市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或事件,包括节日、庆典、地方特色产品展览会、交易会、博览会、会议,以及各种文化、体育等具有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从概念上来看,节事是节庆,事件是精心策划的各种活动的简称,其形式包括精心策划和举办的某个特定的仪式、演讲、表演和节庆活动,各种节假日及传统节日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和事件活动。
(2)节事活动的分类
节事活动指举办地(国家或城市)组织的系列节庆活动或有特色的非经常发生的特殊事件。其划分的方式根据节事活动的影响度、社会知名度、主题等进行划分。
①按节事活动的主题类型进行分类。
在节事活动按主题的类型进行划分时,通常有商贸、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宗教、体育及综合7大类型。
A.以“商贸”为主题的节事活动。这类节事活动是以地区的工业产品、地方特色商品和著名物产特产为主题,辅以其他相关的参观活动、表演活动等而开展的节事活动。商品节事活动除了可以起到商品交流、经贸洽谈等经济功效以外,还可以为举办城市带来很多社会效益。
B.以“文化”为主题的节事活动。文化节事活动就是依托当地文脉的,该区域在历史上或现存的典型的、特质性的地域文化类型而开展的节事活动。这类节事活动文化底蕴深厚,对游客吸引力强,常常与当地特色文化的物质载体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观光、文化活动。如中国淄博国际聊斋文化节事活动,以耳熟能详、流传很广的聊斋文化为主题,举办各种与聊斋主题相关的活动,来活化人们心中的聊斋故事,深受游客喜爱。
C.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节事活动。自然景观节事活动是以当地地脉和具有突出性的地理特征的自然景观为依托,综合展示地区旅游资源、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等的节事活动。这类节事活动与自然景观的观光旅游活动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自然景观仅仅是该类节事活动的主打产品而已,不是全部。因此,在节事活动中,除了突出自然景观的主体地位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相关活动为陪衬。类似的节事活动有: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区域性节目)、张家界国际森林节、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云南罗平油菜花旅游节。
D.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节事活动。民俗风情节事活动就是以本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为主题,涉及书法、民歌、风情、风筝、杂技等内容的节事活动。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习俗各不相同,可以作为节事活动的题材非常广泛,因此,该类节事活动非常多。
E.以“宗教”为主题的节事活动。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宗教节事活动就是基于宗教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而创办的。宗教节事活动吸引的游客大多是宗教信仰者,这类参加者由于信仰关系,对宗教节事的参与热情程度很高,并且重游率很高。
F.以“体育”为主题的节事活动。体育节事活动主要以举办各种体育赛事为主题。如我国每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北京国际马拉松赛、香港赛马会等。
G.综合性的节事活动。综合节事活动大多是综合几种主题在大城市举办。这种节事活动一般持续时间比较长,内容综合、规模较大,投入较多,取得的效益也会比较好。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有此类节事活动,比如说2010年的世博会。
②按节事活动的影响分类。
综合节事的规模、目标市场和个体、媒体关注度等主要因素对节事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度,节事活动可划分为以下4种:
A.重大节事。重大节事是指规模庞大以至于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同时拥有众多参与者和观众,对媒体有强烈吸引力的节事活动。国际会展专家盖茨提出,重大节事至少应有两项定量标准:一是参与人数大于100万人次;二是投资成本大于5亿美元。如全球三大顶级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杯足球赛”“世界博览会”。
B.特殊节事。特殊节事是指借助一定的主题,能够吸引大量参与者或观众,同时能引起国内外媒体跟踪报道,并可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节事活动。如国际旅游文化节、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巴黎时装周等备受瞩目的特殊节事活动。
C.标志性节事。标志性节事是指某些大型节事活动在一个地区长期举办,并逐渐与举办地融为一体,成为该地有标志性的节事活动。如大连国际服装节、釜山国际电影节。
D.社区节事。社区节事是指规模较小,影响局限在某个地区范围之内的节事活动。
③按节事的内容分类。
对节事旅游的分类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习惯上可以按节事的内容和节事的主题对其进行分类。
A.传统节庆类。主要是以传统民俗活动为吸引内容的旅游事件,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各种宗教节日和庆典活动等。
B.演艺类。如音乐节、艺术节、舞蹈节、戏剧节及各种一般文化活动节等。
C.体育类。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杯足球赛、国际马拉松比赛等体育活动。
D.商业类。如广交会、糖酒会等。
2)节事旅游
(1)节事旅游的基本概念
随着节事活动的开展,节事旅游在全球各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频频举行,也开始受到高度重视。
所谓节事旅游,是指依托某一项或某一系列节事旅游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开放性强、参与性强的各项活动,以吸引大量受众参与体为基本原则,以活动带动一系列旅游消费,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的所有活动的总和。简而言之,节事旅游是由节事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引起的旅游活动。
节事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人们利用经济手段对地方(或城市)文化价值的创造和发扬。在知识经济时代,节事旅游活动不失为一种保护地方文化、提升旅游综合效应的有效手段,因而仍将大有发展前途。
(2)节事旅游的特点
节事旅游作为会展旅游的一个部分,除了具有会展旅游的一般性以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主要包括:文化性、地域性、时效性、体验性、多样性、交融性、二重性、个性化、吸引性、认可性等。
①文化性。
节事从出现至今,一直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表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延续着。作为以节事活动为依托的节事旅游来说,虽然是现代性的表述,但它却是历史性的载体,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布满了文化的印记,不断地表现着历史和文化的特性。也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这种文化属性,旅游者才会把内心的情怀寄托于一项看似简单、休闲的旅游活动。因此,文化性构成了节事旅游的根本特性。
②时效性。
节事旅游对节事的依托性决定了节事旅游的开展和节事活动的举行是同步的。而节事活动作为一种地方形象和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段,一般举行时间是相对固定的,由此就使得节事旅游的进行也必须在此时间段内。在节事活动举办期间,怀有节事情怀的旅游者,在节事举办地可以充分地体味节事的魅力,完成其内心对于节事的诉求。一旦节事活动结束,旅游者就无法参与节事,也不能感受节事的魅力,由此节事旅游就无法开展。因此,节事旅游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③地域性。
节事作为历史的产物,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区由于风俗习惯,以及资源条件的差别会形成不同的节事活动。对于现代性节事这种表现更为明显。因为在目前,节事活动被普遍作为地区形象的塑造者,如此就使节事要更能体现地方和资源的特色。换句话说,就是节事活动必须依托地域和资源的特色。只有这样,节事旅游才可以产生较强的吸引力。相对于南宁来说,武汉举办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样在北京举办荆楚文化旅游节也是不现实的。
④规模性。
节事旅游的规模性根源于节事活动的规模性。节事活动作为地方标志性活动,反映了节事举办地独一无二的城市特征,一般具有较大的规模,会带来大规模的旅游流。
⑤双重性。
这里的双重性主要指的是旅游者的身份在参加节事旅游过程中具有双重性。节事旅游者的第一角色一般是某个主题节事的参加者。比如,观看世界杯足球赛事的球迷,首先以球迷的角色出现在这个节事活动之中,在时间充足的前提下会作出旅游的选择,至于说是赛前还是赛后就难确定了。再比如,参加经贸洽谈会的商人,首先是以生意人的角色展示其身份的,只是在旅游活动之中才转换了他们的角色。
(3)节事旅游的作用
节事旅游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吸引旅游者、投资者、赞助者等参与者,成功的节事旅游活动可以带来多方面的牵动效应。
①提高举办地的旅游竞争能力和知名度。
节事旅游活动不仅本身具有旅游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它还起到旅游市场营销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旅游节事活动对举办地的营销功能要大于其自身的旅游功能。活动举办前夕,举办者会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工业、农业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高当地的旅游竞争力;对旅游景区、景点、线路进行研究,增强和完善旅游设施,积极宣传促销。节事发生期间,高强度、多方位、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以及所引起的广泛关注,形成巨大的轰动效应,使更多更大范围的人通过各种媒介或实地游览对城市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在短期内强化了城市旅游形象。如20世纪90年代,大连市依据其区位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特点,实施“城市环境名牌”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大连欧式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城市广场星罗棋布,女骑警的风采、足球城的美誉、服装节的大气都迅速提升了大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湖北省九宫山避暑节从2000年开始举办,每届活动前夕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大力宣传九宫山的历史文化、道教圣地、青山绿水、自然生态、风景名胜。这些宣传使避暑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形象越来越好,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来休闲度假、消夏避暑,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成功的节事活动的主题还能够成为城市形象的代名词,正如人们一提到斗牛,就想到西班牙;一提到民歌节,就想到南宁;一提到风筝节,就会想到山东潍坊;一提到啤酒节,就会想到青岛。这些成功的案例都说明,节事活动与举办地已经形成了很强的对应关系,能够迅速提升举办地的知名度。海南省博鳌原本是个贫穷乡村,就是因为博鳌亚洲论坛使得博鳌乃至整个海南省知名度得以大大提升。
②弥补旅游淡季供给与需求不足的情况。
旅游业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会产生淡、旺季之分。旺季时,游人如潮;淡季时,资源闲置。多样化的旅游节事活动为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也使得目的地旅游资源在不超过承载力的前提下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比如在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期间,有逾百万的游客来旅游,市内各大宾馆、酒店的入住率比以往同期普遍提高了30%~50%。同样,在旅游景区的淡季,举办人们喜闻乐见的节事活动也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
③调整举办地的旅游资源结构及促进旅游经营者经营水平的提高。
节事旅游是个综合性很强的旅游活动,通过举办节事活动,可使举办地的旅游资源获得最佳的优化组合,这对改变举办地旅游活动的单一性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节事旅游属于典型的专项旅游项目,其市场运作的复杂性高于普通旅游市场的运作。因此,就要求旅游经营者要对这一市场在策划、主题、选择、旅游推广等方面下功夫。
④可以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
节事旅游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服饰、建筑、宗教、礼仪、时令、歌舞、戏剧、饮食等诸多方面。游客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节事活动,使身心得到放松,同时又可以领略异域的文化历史。例如,武汉国际旅游节通过节事活动充分展示湖北楚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武汉近现代文化以及市民文化等。旅游者在文化氛围的陶冶中,既可以欣赏东湖、长江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可以参与到花车巡游、焰火晚会等大型的娱乐活动。游客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在节事活动中找到自己的所好,满足其体验的要求。
⑤提高和完善举办地的基础设施。
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是旅游业发展强有力的依托和必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举办旅游节事,可以使举办地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环境状况、宾馆、体育运动场所、休闲场地等得到改善,从而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举办地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在旅游节事举办之前,举办者会对旅游地的景点、道路、桥梁、房屋、绿地、宾馆、饭店、游乐场所、车站、码头、供应设施等集中进行整治,拆除违章建筑、清理占道物资、疏通道路、维修景点、打扫卫生等,使举办地更加清洁、美观、漂亮。旅游节事举办期间还会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服务功能。如昆明世博会,为保证前来参加世博会的众多游客的旅游质量,昆明除了对各个景区进行整治和宾馆的翻修以外,还投资10多亿元进行了18项重点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包括道路拓宽、绿化、立交桥建造、15条道路大修、城区水体治污等。同时购置了1000多辆出租车和近300辆公交车,完成了世博园及市区通信设施及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观。这一切不但保证了世博会期间的交通、通信、咨询服务能力,而且将为昆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带来长期效益。
【知识拓展】
上海世博会旅游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800亿元
亚洲地区最大规模的专业旅游展——2010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11月17日在沪开幕。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世博会对中国旅游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世博旅游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将超过800亿元。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上海市副市长赵雯等出席开幕式。
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旅游经济运行良好,旅游消费旺盛,旅游市场增长较快。截至9月,中国入境旅游人数达9977万人次,同比增长6.2%;其中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4157.5万人次,同比增长10.7%;入境外汇收入337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出境旅游达4228.24万人次,同比增长20.67%;国内旅游人数达15.9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1%。
据介绍,上海旅游业与浙江、江苏联合组团参展本届交易会,将打造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旅游新形象。
(来源:人民日报(北京) 2010-11-1804:08:58)
4.1.2 节事旅游的发展现状
1)国外节事旅游
(1)国外节事旅游概况
西方国家民众对大型节事旅游活动以及学者对节事旅游活动的研究都早于我们国家。西方最早从旅游角度研究节日(festival)、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体育(sports)和仪式(ritual)的文献分别出现在1961年、1963年、1966年和1972年。
国外影响较大的节事活动主要有西方一些国家的复活节,巴西、墨西哥的狂欢节,西班牙的斗牛节,法国的葡萄节,德国的慕尼黑啤酒节等。这些节事活动多有悠久的举办历史,逐渐发展壮大,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以巴西狂欢节为例,巴西狂欢节最早开始于1641年,当时的殖民统治者为了庆祝葡萄牙国王的寿辰,下令民众游行、舞蹈、畅饮娱乐。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巴西狂欢节已成为民间最重要的节日,灿烂的阳光、缤纷的华服、火辣的桑巴舞构成一幅具有浓郁拉丁民俗风情的节日景观,故巴西狂欢节又有桑巴嘉年华之称。美国的玫瑰节、西班牙的奔牛节等都是世界著名节庆,为当地的经济和旅游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0年在澳大利亚举办的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了42.7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2)国外节事旅游现状分析
节事旅游发展是受到地方经济限制的,因此国外尤其是欧美经济强国的节事旅游发展历史比我国悠久,目前国外节事旅游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节事活动公众参与性强。
国外很多节事活动的设计特别重视参与性,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样的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旅游体验。国际上有一些狂欢娱乐性质的节事旅游活动享誉全球,如巴西狂欢节、威尼斯狂欢节、西班牙奔牛节、西班牙西红柿节、法国尼斯狂欢节等都是全民参与的节日,活动与环境共同形成的特殊氛围特别吸引游客。以西班牙“西红柿节”为例,每年“参战”和“观战”的人数达四万之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另外西班牙奔牛节不光是与牛同跑,还包括民间表演,一些乡间运动比赛,比如伐木比赛、举大石头比赛等。还特别考虑到孩子们,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表演和活动,充分考虑到了全民参与性。即便是文化艺术类节事,也都不光是表演展示,也注重设计一些公众参与的单元。像有60年悠久历史的爱丁堡艺术节是世界大型综合性艺术节之一,2006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就吸引了十几万观众,来自世界各地两万多名表演者参与了1600多场演出,旅游效应巨大。
②节事旅游活动具有鲜明特色。
国外很多城市从地方文化中着手开发节事旅游活动,使得节事活动极具民间特色。例如,日本各地开发出很有民间特色的民俗节事活动,札幌的雪祭、青森的“睡魔”节等,尤其是京都的时代节,将京都成为首都后1000多年来的风俗习惯按各个不同时代的风貌列队展现,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目睹了日本历史画卷。另外像比利时,这个欧洲国家一向以民间节日丰富多彩而著称于世界,号称“千节之国”。“飞龙战斗节”“巨人节”“火腿节”“虾节”“啤酒节”“肉馅饼节”“狂欢节”……数不胜数。而同是狂欢节的巴西狂欢节和德国狂欢节也是各具特色,巴西狂欢节最精彩最热烈的场面是桑巴舞比赛,而德国狂欢节的高潮出现在“玫瑰星期一”,人们举行化装大游行,大型狂欢集会和舞会。狂欢集会和舞会要持续到午后。
③市场认知度较高。
由于具有鲜明的特色,国外很多知名的节事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每年的盛会,国际上认知度很高,形成了品牌基础上的文化冲击力和特色震撼力。如西班牙奔牛节举办期已长达4个世纪,节间活动发展到156项,成为最为人所知的西班牙节事活动。另外一些极具特色的地方性节事活动也做得很精致,着力打造地方节事品牌。在当地认知度很高,对当地及周边地区也很有吸引力。
④节事活动市场运作程度高。
在西方社会,很多节事仍然是立足社区的民间自发活动,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此外,一些经过策划的特殊事件,如城市标志性事件,在产生之初就具有强烈的地区营销导向。因为这样的一个运作方式是在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的条件之下,大家认为有必要来做的,所以大家共同来做,而不需要更多的行政干预。换句话说,是市场有需求,为了满足市场中的需求才设计了节事旅游产品。
⑤节事旅游行业相对完善,相关研究多。
节事旅游行业在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广泛的基础,从节事服务、节事整合营销到节事相关技术的开发及节事活动的运作管理,从节事行业协会组织到节事传媒、节事教育培训机构,整个行业已经具备了健全的基础,形成了较完整的节事产业链。另外随着节事旅游的发展,国外对节事旅游的研究形成了一股热潮。研究范围广泛,有从社会、经济、心理等角度的研究,也有从行业各个层面的研究,如行业效应、市场营销、旅游者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还有从管理层面着手的研究,探讨了节事活动的组织、风险规避等问题。这些研究对节事活动的实践操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2)国内节事旅游现状分析
我国的节事旅游活动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现在也有3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节事活动已经成为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虽然形成了这样蓬勃的发展局面,但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与国外节事旅游现状相对比可以发现以下的问题:
(1)节事活动公众参与性不强
节事旅游者首先关注的是节事活动本身,希望通过参与节事活动来获得不同的旅游体验。公众参与性的强弱直接影响节事活动生命力的强弱。而我国多数节事活动的一贯风格是具有华丽宏大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经常会邀请各级领导和国内各个大企业家出席并讲话,大腕明星现场助阵,领导精英济济一堂。表面风光,但却忽略了节事活动的主体,节事旅游者及当地公众。节事活动管理者普遍存在一种过度防范的心理,对公众“严加防范”,“害怕”公众“侵入”会破坏节事的“正常进行”。节事旅游的主体变为了旁观者,并不能很好地参与其中,享受其中的乐趣。排斥节事核心主体造成节事的参与性不强,氛围不浓,直接影响旅游节事的综合效益。节事活动的魅力和积极作用也无从体现。
(2)节事活动选题重复,缺乏鲜明特色
目前我国节事活动数量多、类型多,但主题雷同情况严重,活动设计相互模仿的情况严重。2007年国庆期间,仅江苏省内就有两个动漫文化节、3个美食节。另外对旅游节来说,2007—2012年间有很多地方都搞了旅游节,上海、安徽、重庆、大同、湖南、贵阳等,且多数旅游节都宣称以“旅游搭台、经贸唱戏”,但在活动的设计方面大多为明星模特表演、电视旅游大使选秀、民众巡演等,毫无地方特色,也很难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通过旅游节来拉动地方经济的目的也难以达到。
(3)节事活动持续时间短,市场认知度低
在过去的30多年的时间里,被称作旅游节事的活动数以万计,遍及全国各地。与西方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节事活动相比,我国多数城市节庆活动举办届数不多,有些甚至昙花一现,能持续举办并发展成为国际节庆活动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学者余青曾在《中国城市节事活动的现状及发展》一文中提到,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可发现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节庆活动历史不超过4年(假设每年一届)。从节庆届数的分布上看,节史在1~4年(届)的城市占总样本数的60%以上,其中仅办一届的占15.88%,两届的占17.65%,三届和四届的分别为13.53%和14.12%。我国很多节庆很快就完成了成长——发展——衰落这一过程,陷入一种“节庆短路”的怪圈。究其原因,是由于忽略主体,没有特色。有些还面临公众的舆论压力,只能停办。当地公众中认知度和认可度都不高,更不可能有全国乃至国际的认知度了。
(4)运作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的节事活动大多由政府主办,没有引进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存在着利用办节事活动彰显政绩的情况,使节事活动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节事质量不高,专业性不足,参与性差,商业意味浓,最终导致效益不够理想。另外大型节事活动的投入相当巨大,单一依靠政府投资,会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容易出现向企业强行索取赞助,向公众摊派的情况,最后导致公众怨声载道。反观国外的著名节事活动,慕尼黑啤酒节、里约热内卢狂欢节等,都是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当地政府更多的是在宣传推广、后勤保障、安全防范等方面提供协调支持,而在活动的策划实施方面,并不过多干涉。
(5)节事旅游相关研究滞后
我国节事活动的开展已有30多年,但相关的学术研究相对滞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一新兴领域,开始提出节事旅游的概念。之后随着我国开始承办一些大型的节事活动,诸如奥运会和世博会,节事旅游才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研究广度和深度都远远比不上国外的同类研究。这也直接导致专业人才匮乏、管理理念落后、节事活动的开展缺乏科学的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