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理危机出现后,应第一时间从两个方面评定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一方面要评定当事人是否存在生命危险,即是否有自杀、他杀、自伤、攻击性行为等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评定当事人是否已丧失原有的社会角色功能,是否已经与周围环境疏远或隔绝。根据心理危机严重程度的不同,采取的干预和抢救措施也不尽相同(表12-1)。
表12-1 大学生心理危机严重程度与危机干预对象分类表
续表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最突出的特点是及时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防止过激行为;二是加强交流与沟通,促使问题解决;三是提供适当医疗帮助。这一节主要从自我支持和专业协助两个方面来综合介绍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策略。
一、自我支持技术
(一)科学理性认知,避免内心冲突
大量的资料表明,大部分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都与认知方式相关。认知不协调理论创始人费斯汀格从理论上分析了人的认知系统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他认为,人们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常于认识中去寻求一致性。但是不协调作为认知关系中的一种,必然导致心理上的不和谐。而心理上的不和谐对于个人构造自己内心世界是有影响和效力的,所以常常推动人们去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根除一切困扰。如果不能够重新建构合理的认知,那么就容易出现心理危机。我国一项大学新生自我认知状况调查结果也显示,高职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容易出现认知不协调。他们既希望了解自己又知之甚少,既希望被人理解又常常封闭自我,既希望提升自己又时常自暴自弃,既希望乐观向上又难以掌控情绪。心理学家艾利斯列举了11种可能使人产生困扰甚至诱发心理危机的不恰当观念,在高职学生中比较常见有如下几方面:每个人绝对要取得周围的人,尤其是生活中,要取得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个人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他是否全能,是否在人生的每个环节都有所成就;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因此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承担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们等。
高职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认知缺陷,通过掌握科学的认知方式,努力克服自己的认知偏差,提高认知素质,以适应社会现实的价值标准,实现主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一致,解决由认知偏差所导致的心理危机。最后,朝着以社会为中心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乐观进取的人。
高职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方式应该遵守多维认知原则、适应原则和现实原则。
1.多维认知原则
自然的多样性、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决定着人们的认知要遵循多维原则。只有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否则就容易走进“死胡同”、钻入“牛角尖”。例如,对待做事做人问题,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做事方面,我们提倡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独立性和个性等;而在做人方面,我们则应该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宽容他人的失误,要树立个人服从集体的意识。因为做事遵循的是自然法则,做人要更多地遵循社会法则,高职学生要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单一思维方式,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多途径地去处理问题,使自己在面对许多非逻辑、非理性的应激源时保持良好的认知方式。
2.适应原则
个体只是社会中的一分子,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社会现实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客观存在,不能奢望社会来适应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是无情的,它遵循自己的运行法则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个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而不被社会所遗弃,就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周边的人文自然环境,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接纳,从而在自我的社会化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现实原则
个体应该使自己的愿望、目标、追求符合现实需要,包括自己的享乐也应该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等,不能脱离现实、违背现实原则。
(二)释放负性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建立科学的认知系统固然是高职学生从理性方面预防心理危机的积极而重要的途径,然而,人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除了理性因素外还存在大量的非理性现象。释放非理性的潜意识、动机、情感等,在预防心理危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释放是指个体把可能引起心理危机的情绪或其他负性的心理能量及时发泄、排放的过程。根据精神分析学说,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最基本的功能是压抑,其将来自生理本能的冲动或外部不良刺激进行非理性处理并使之进入潜意识状态。这种过程就像将一个气球压入水中,虽然表面上感觉不到了,但仍然存在于人的体内。释放是以心理防御机制为基础的防御途径,它包含两个理论假设:其一,心理危机是由不良情绪积累到超过心理防御临界点而发生的;其二,理性的压力和非理性内驱力(潜意识状态)经常出现相互倾轧,即使理性获胜,个体也将产生抑郁或焦虑,如果能及时、恰当地释放这种不良情绪或冲动,将有效减少心理压力。人本主义理论也认为,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情绪的长期压抑而产生的一种恶变。因此在罗杰斯心理疗法中,让患者自由倾诉是治疗的核心。在森田疗法中也主张患者应顺其自然,不要刻意控制自己,其他如“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其宗旨都是引导患者通过释放来消除紧张和焦虑。对我国高职学生而言,尤其要培养释放意识,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忍隐,所谓“有泪不轻弹”,忌讳将个人内心的痛苦向他人倾诉。甚至对自己的爱人和朋友也守口如瓶,即使意识到自己出现心理危机,也不愿主动求助心理医生。
下面介绍两种主要的释放方式。
1.直接释放
每个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会遇到一些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有的来自学业的失败,如评奖落空、考试成绩不理想;有的来自生活的失意,如家庭经济困难、失窃等;有的来自情感的挫折,如恋爱失败、自尊心受伤害;有的来自人际关系冲突,如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等。如何理智地处理这些问题,成为每个高职学生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如果不幸的生活事件已经发生,高职学生要意识到独自苦闷、压抑自己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心理的负荷。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当事人应及时地向自己所信任的人倾诉,或者拨打心理热线,求助于心理咨询人员。通过对他人的倾诉,不仅可以及时地宣泄负性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而且可以在倾诉过程中获得他人的同情、安慰、忠告和关怀。
2.间接释放
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危机期,由于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都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所以经常出现心境不佳,甚至浮躁、烦恼、沮丧等负性情绪。当自己意识到这种心理低潮,应采用聊天、吟诗、唱歌、听音乐、旅游等积极方式来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转换、投射、替代等间接方式使心理得到放松。从审美的角度看,情感的这种间接释放具有艺术化倾向,它可以是一种升华,如屈原的《离骚》和《天问》便是情感释放的杰作。
所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挫折打击或感情困惑,如果能自觉地寻找释放途径、减弱和消除不良情绪,就能有效地抵御心理危机。
(三)加强运动锻炼,协调身心发展
从心理健康角度上说,高职学生经常运动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在运动中,通过对肌肉和心血管的锻炼,可以减少来自潜意识的各种负向能量;在运动过程中,宣泄对象大多数是物而非人,如足球、篮球、杠铃等,因此高职学生个体内心许多被压抑的需要,如自我表达、自我意识等都可以得到替代性满足;运动在调节生理机能的同时,它又是一种以快乐轻松为主题的游戏,高职学生个体在一连串简单成功的快感中可以获得许多如忘我、物我同一等“高峰体验”。在一些群体运动项目中,如足球、篮球等,高职学生还可以发展一些亲社会行为,如合作、奉献等;同时,也有助于启发高职学生发展人际关系的技巧。此外,运动还可以陶冶情操,锻炼高职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乐观开朗的性格。正是因为体育运动具有上述多种功效,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欢迎。
(四)了解危机常识,正确应对危机
尽管高职学生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但高职学生本身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并不明了,甚至存在很多误解,如认为心理危机是一种精神疾病、正常人不会陷入心理危机等。高职学生应该加强对心理危机的认知,了解什么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成因和表现、高职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危机等基本常识,增强对于心理危机的警惕意识。
在了解危机常识的基础上,高职学生要学会“三助”:学会自助、学会求助、学会助人。
学会自助,即要自觉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抵御心理危机的侵扰;学会求助,即在发现自己出现危机征兆时,及时向外界或专业的心理机构求助,以尽快解决问题;学会助人:即对于周围陷入心理危机或存在自杀危险的同学,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必要时诉诸专业机构。
二、专业协助
危机干预浓缩了一系列的心理治疗技术,可以由专业人员开展,也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进行。基本的危机干预技术在危机场合非常适用。
(一)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是成功干预的基本保证。干预者可通过以下干预技术来与危机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1.“同感”技术
同感技术是指在干预过程中,干预者不但要有能力正确地了解危机者的感受和这些感受的意义,同时还要能体会对方的感受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对方,从而促使危机者对自己的感受有更深的自觉认识。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充分理解,二是准确传达。因此,同感是一种“引发危机者内心更深层的倾诉”和“干预者设身处地为危机者着想”的引导技术。
2.“接纳”技术
在干预过程中,干预者要把危机者当作一个可以接纳的人,不论危机者表现出怎样的感情或态度都予以接纳;接受对方,容忍对方不同的观点、短处等,否则就会导致危机者的不服气,甚至对干预者产生反感、敌意。
3.“真诚”技术
干预者的真诚不仅给对方一种安全感,而且为对方提供了一个榜样;面对干预者的真诚、开放,危机者也会慢慢放下自己的面具,诚实地开放自己、表达自我,有助于危机者正确地认识自我。
(二)晤谈
在评估危机和实施干预时,都需要晤谈。良好的晤谈技巧有助于双方迅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在与干预对象的晤谈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安静环境
晤谈最好有单独的治疗室,消除内外部噪音,以免影响双方诚恳沟通的努力。
2.防止双重信息
这是指危机干预工作者在口头上表示关怀,而在行为举止上却传递着相反的信息,如左顾右盼、心不在焉等。这种情形将对干预效果造成恶劣影响。
3.谈话方式
谈话方式切忌生硬刻板的审问式问话。有些危机干预工作者事先罗列一大串问题,然后按部就班地逐条对照询问,这种方式不可取。另外,要避免在晤谈中使用难懂的专业术语或技术型词汇,这样容易引起干预对象的反感。
4.清晰直接
在询问干预对象的情绪和感受时,应避免闪烁其词。可以直截了当地询问干预对象是否有自杀的念头,如果有,进一步询问,“你准备怎么做”“你准备什么时候采取行动”等。我们不必刻意回避自杀的话题,没有必要担心这样会暗示干预对象去自杀,因为研究和经验都证明,宣泄与疏导可以减轻自杀危险性。
5.适时沉默
提出“我们都停下来思考一会儿再讨论”,对危机干预工作者和干预对象都是需要的,双方都可以得到必要的思考时间。干预对象可以不受限制地思考问题,包括如何回答危机干预工作者的提问。危机干预工作者也可以仔细消化对方讲话内容和情感反应,使自己的回答更有针对性,更有帮助。
(三)倾听
善于倾听的危机干预工作者能够较快地与干预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搜集到必要的信息,而且倾听本身就有助于干预对象的情绪稳定。在倾听过程中,应该专心、关心和耐心。倾听的第一步不需要说什么,更多的是看着对方、倾身、专心地听对方叙述。危机干预工作者应注意求助者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的变化,通过点头、保持眼神接触、微笑、给予适当的言语反馈等,向对方传达出关心、参与、信任的态度、不要随意打断干预对象的倾诉,要让干预对象体会到危机干预工作者在耐心地聆听他(她)所诉说的各种困难情景和悲惨遭遇。
(四)支持
支持是所有心理治疗的基础,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危机干预工作者要做以下两点。
1.无条件支持
危机干预工作者要明确地向求助者表达自己无条件的支持,比如干预对象认为现在世界上没有人关心他,干预者应该明确地对干预对象说:“我现在不能肯定你的家人和朋友都不关心你,这个事情我们留在以后讨论,但有一点你要相信,至少我是关心你的,我会帮助你,坚决站在你这边,不管你是对还是错!就算全世界的人都不支持你了,还有我在支持你!”
2.被接受
危机干预工作者除了向干预对象表达支持外,还要确信对方是否已经领会了他的态度,确定干预对象是否已经相信、领会自己会得到支持,是否已经接受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这样一个说法。
(五)安全保证
在干预过程中,应该时时刻刻想到干预对象的安全问题,避免出现自伤、自杀或暴力行为等严重后果。安全保证有两个方面:
1.主观的安全保证
危机干预工作者对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要有充分估计,要求双方都作出承诺。可以告诉干预对象:“你要答应我在……情况下不要采取任何针对自己或他人的暴力行动。我跟你之间没有任何利害冲突,我肯定会帮助你。”
2.客观的安全保证
仅仅对干预对象作出承诺还不够,还必须要有客观的安全保证。非专业人士常常忽略这一点,以为干预对象已经安全了,实际上并非如此。某高职学生已出现自杀倾向,老师准备找他谈话,学生也答应接受谈话。老师觉得宿舍环境欠安静,准备请学生去办公楼谈。学生答应了,要求稍等一下,称换件衣服就走,结果转身就从宿舍窗户跳下去了。客观的安全保证,在真正的危机期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及时让干预对象得到充分的保证,如送医院就医,在医院专业人员的安全监护下度过这样一个危险时期。当然在前往医院的路上也要注意各种可能发生的危险,提早加以防范。即使有时候干预对象及其家人都不同意住院,危机干预工作者也有责任向他们充分地交代清楚,进行必要的书面记录,并请家人签字。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干预,让干预对象及其家人知道危机干预工作者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
(六)协议
为顺利开展危机干预服务,可以用协议的形式确定已经制订的计划,因为危机干预是危机干预工作者和干预对象两方面相互研究讨论共同达成的。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双方都有权利和义务,二者是相互依赖而非从属的,干预对象有权终止晤谈或其他形式的干预。以协议的形式有助于干预对象增强自控能力和社会技巧,增加干预成功而得到成长的机会。
1.危机干预工作者要给干预对象一个承诺
要明确地表达对于干预对象的无条件支持:“我是坚决站在你这边的,不管你是对还是错,我的目的就是要把你的生命挽救回来,这是我的职责所在,而且我很愿意这样做!”
2.危机干预工作者要获得干预对象的承诺
可以对干预对象讲:“你说没有人愿意帮助你,你想自杀,现在你让我试一下。我们之间达成一个书面协议,我肯定会按照这个协议努力去做,但在这一个月之内,你不能自杀,这个月里如果你实在想自杀,之前一定给我打个电话,看看我有什么办法没有。”在很多情况下,在这样和干预对象的交谈过程中,他会觉得危机干预工作者是真正在关心他。实际上,自杀危机经过这一个月时间可能也就过去了。
延伸阅读
你永远拥有两个机会
美国加州有位大学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2003年的冬季大征兵中,被依法选中,即将到最艰苦也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
这位年轻人自从获悉自己被海军陆战队选中的消息后,便显得忧心忡忡。在加州大学任教的祖父见到孙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便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
爷爷说:“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年轻人问:“那么,若是被分配到国外的基地呢?”
爷爷说:“那也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战争地区。如果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呀!”
年轻人问爷爷:“爷爷,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战争地区呢?”
爷爷说:“你同样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总部,另一个是被派到前线去参加战斗。如果你被分配到总部,那又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
年轻人问爷爷:“要是我被派到前线去参加战斗呢?”
爷爷说:“那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回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多余。”
年轻人问:“那么要是不幸负了伤呢?”
爷爷说:“也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只负了点轻伤,没有任何生命危险;另一个是身受重伤,危及生命。如果只是负了点于生命并无大碍的轻伤,那又何必过分担心呢?”
年轻人又问:“那要是不幸负了重伤呢?”
爷爷说:“你同样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生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
年轻人再问:“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呢?”
爷爷听后哈哈大笑着说:“那你人都死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这位爷爷一定是位智者,他已经深深地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摘自“西祠胡同”http://www.xici.net/d24691834.htm)
练习与思考
1.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如果你的周围出现类似的事件,你会怎么做?
2.结合自身,谈谈你是否经历过心理方面的危机。如果有,你是如何应对的?
心理测试
自杀态度问卷(QSA)
本问卷旨在了解国人对自杀的态度,以期为我国的自杀预防工作提供资料与指导,在下列每个问题的后面都标有1、2、3、4、5,5个数字供你选择,数字1—5分别代表你对问题从完全赞同到基本赞同、难以赞同、基本不赞同和完全不赞同的态度。请选择相应的数字。
1.自杀是一种疯狂的行为。
2.自杀死亡者应与自然死亡者享受同样的待遇。
3.一般情况下,我不愿意和有过自杀行为的人深交。
4.在整个自杀事件中,最痛苦的是自杀者的家属。
5.对于身患绝症又极度痛苦的病人,可由医务人员在法律的支持下帮助病人结束生命(主动安乐死)。
6.在处理自杀事件过程中,应该对其家属表示同情和关心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
7.自杀是对人生命尊严的践踏。
8.不应为自杀死亡者开追悼会。
9.如果我的朋友自杀未遂,我会比以前更关心他。
10.如果我的邻居家里有人自杀,我会逐渐疏远和他们的关系。
11.安乐死是对人生命尊严的践踏。
12.自杀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不负责的行为。
13.人们不应该对自杀死亡者评头论足。
14.我对那些反复自杀者很反感,因为他们常常将自杀作为一种控制别人的手段。
15.对于自杀,自杀者的家属在不同程度上都应负有一定的责任。
16.假如我自己身患绝症又处于极度痛苦之中,我希望医务人员能帮助我结束自己的生命。
17.个体为某种伟大的、超过人生命价值的目的而自杀是值得赞许的。
18.一般情况下,我不愿去看望自杀未遂者,即使是亲人或好朋友也不例外。
19.自杀只是一种生命现象,无所谓道德上的好与坏。
20.自杀未遂者不值得同情。
21.对于身患绝症又极度痛苦的病人,可不再为其进行维持生命的治疗(被动安乐死)。
22.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
23.人有时为了尊严和荣誉而不得不自杀。
24.在交友时,我不太介意对方是否有过自杀行为。
25.对自杀未遂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26.当生命已无欢乐可言时,自杀是可以理解的。
27.假如我自己身患绝症并处于极度痛苦之中,我不愿再接受维持生命的治疗。
28.一般情况下,我不会和家中有过自杀者的人结婚。
29.人应有自杀的权利。
评分和解释
该量表中1、3、7、8、10、11、12、14、15、18、20、22、25题为反向计分,即“1”“2”“3”“4”“5”分别记5、4、3、2、1分;其余条目均为正向计分,即选择“1”“2”“3”“4”“5”分别记l、2、3、4、5分。
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1、7、12、17、19、22、23、26、29条,均分:
对自杀者的态度:2、3、8、9、13、14、18、20、24、25条,均分:________
对自杀家属的态度:4、6、10、15、28条,均分:________
对安乐死的态度:5、11、16、21、27条,均分:________
分别计算4个维度的条目均分,以2.5和3.5分为两个分界值,将对自杀的态度划分为三种情况。得分小于或等于2.5分为对自杀持肯定、认可、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得分为2.5~3.5分为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态度。得分大于或等于3.5分对自杀持反对、否定、排斥和歧视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