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与旅游的区别

旅游与旅游的区别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旅游的产生源自于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与旅行行为。所谓“享乐旅行”,就是指出于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因此,“享乐旅行”实质上就是具有现代旅游意义和本质特征的古代旅游活动。古代旅游的产生应以阶级的出现为标志。

一、旅游的产生

旅游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旅游的产生源自于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与旅行行为。从人类历史来看,旅游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限定在有闲阶层中的古代旅游,其特征是以游乐为主,规模较小;二是开始普及到中产阶层的近代旅游,它源自于人本主义意识和科学技术进步,并直接促成了现代旅游业的出现;三是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旅游。

(一)人类的迁徙活动

迁徙行为,是人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者出于人为原因(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如非洲原始人类向亚洲、欧洲的迁徙;亚洲东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通过白令海峡向美洲大陆迁移,成为那里的原始居民。迁徙与旅游的区别在于:①迁徙的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②迁徙离开原来居住地不是暂时的。

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是用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靠渔猎和采集为生。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生存无时无处不在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到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一时期中,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形成和发展,从而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但是,这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都未能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人们的劳动所获,除供自己使用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剩余物,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的氏族部落范围内进行。上述情况说明,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为止,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因此,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当时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它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尽管上述的迁徙活动并不符合现代的旅行概念,但客观上“迁徙”和“旅行”却有着共同的外部特征——空间转移。不同的是,前者是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而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自然行为”;后者却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具有明确目的意识的一种“自由行为”。

(二)人类旅行的产生

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学习,也可以是旅游,而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旅行与迁徙的区别在于:①两者目的不同;②旅行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

旅行又不同于旅游。现代汉语中“旅行”和“旅游”二词大体可以相通,但严格地说,两者是有区别的。旅行与旅游的区别在于:①两者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如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②离开时间不同。旅游,人们在完成目的地访问活动后,必须返回其原来的居住地;旅行则不一定。③内容不同。旅行仅仅是为了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

旅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在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商业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人类从流动性生活走向定居化,标志着人类智慧的进步、理性的提高和劳动创造的文化意识的发展;其次,由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改进,促使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多而产生了手工业,并从家庭劳动中分离出来;再次,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得从事不同性质劳动的人员的劳动及其产品需要进行交换,互补有无,因而,许多产品的生产目的已不是单纯为了自己消费,而更多是为了交换。这就标志着人类的剩余劳动产品已逐渐转化为商品,故商业也应运而生了。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四处奔走,去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状况,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由此便产生了对外旅行的需求。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商人们已“遍走了他们所知道的世界”。所以,就整个世界而言,可以说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人类有意识和自愿的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社会时期得到迅速发展。

所以,旅游行为虽然孕育于人类的迁徙和旅行行为中,但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为。

(三)“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旅游的产生,与人的本性有关。从本质上说,人是一种天生追求享受的动物。旅游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形成,因为旅游者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与出游的动机。所谓“享乐旅行”,就是指出于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古代这种“享乐旅行”,有的是自开始就具有非功利性享乐活动的自觉目的;而更多的则是在经商旅行过程中,留出一段时间所进行的游览观光活动。它标志着旅游的诞生,意味着旅游和旅行的分离。因此,“享乐旅行”实质上就是具有现代旅游意义和本质特征的古代旅游活动。

古代旅游的产生应以阶级的出现为标志。在奴隶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剩余物全部被奴隶主所占有,造成社会财富向少数奴隶主的集中。这些劳动剩余物除了用于祭祀活动外,还有供奴隶主及其家庭成员外出巡视和游历时挥霍,有闲阶级形成,旅游产生。《易经》中有“观国之光”一语,这便是“观光”旅游一词的由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