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墓上有意识地修筑坟头,大约从周代开始,从而突破了“墓而不坟”的古制。因为陵墓的上部是方形平顶,犹如方形锥体被截去顶部,故名“方上”。宋代恢复了“方上”,但其规模要比秦汉时代小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南方潮湿多雨,方上形较难保持封土原形,为防止坟丘被雨水冲蚀,人们修建圆丘状坟并以石块围护。在地宫上修筑圆形砖城,称为“宝城”,砖城内填土,形成高出城墙的圆顶称为“宝顶”。
一、封土的沿革
人类的陵墓建筑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早期的殡葬是简陋的,从原始社会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孟子》中有:“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伤,则举而委之于壑。”《礼记·檀弓上》有:“古也,墓而不坟。”自产生灵魂观念以后,人们开始产生筑坟的念头。墓上有意识地修筑坟头,大约从周代开始,从而突破了“墓而不坟”的古制。根据《周礼·春官》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即按照官吏级别大小以决定封土的大小,当然天子、诸侯死了以后,其陵墓封土无疑是最大的。
早期帝王的陵墓,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呈覆斗形。因为陵墓的上部是方形平顶,犹如方形锥体被截去顶部,故名“方上”。现存秦代秦始皇陵以及汉代帝王陵墓,都取方上形式,其中尤以秦始皇陵为典型。到了唐代,李世民认为平地筑起高坡太劳民伤财,同时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盗墓,即改为“因山为陵”的形式。唐乾陵即为典型例子。宋代恢复了“方上”,但其规模要比秦汉时代小得多。五代开始,南方的一些偏远小国统治者陵墓封土为圆丘形,如前蜀王建的永陵。这主要是因为南方潮湿多雨,方上形较难保持封土原形,为防止坟丘被雨水冲蚀,人们修建圆丘状坟并以石块围护。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修建孝陵时,正是采用这一模式,陵墓封土演变为“宝城宝顶”形。在地宫上修筑圆形砖城,称为“宝城”,砖城内填土,形成高出城墙的圆顶称为“宝顶”。宝城前设突出的方形城台,上面建明楼,就是“方城明楼”,楼内立石碑,刻有皇帝的庙号、谥号,明清两代帝陵基本都是如此形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