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存古典园林

现存古典园林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献臣死后,园主人更换频繁。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所形成。拙政园占地62亩,是目前苏州最大的古园林,分东中西三部分,中部为主景,以水为中心,水的面积约占3/5。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是现存苏州最古的园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四、现存古典园林

(一)历代皇家园林中的典范之作——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乾隆皇帝凭借充裕的国库积蓄,吸收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华,连续施工15年,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御园。1860年,清漪园与圆明园等同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廷不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此园,并于两年后命名为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颐和园是清朝末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曾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颐和园于1928年正式辟为公园;由于国弱民穷,频经战乱,至1949年,颐和园已是满目疮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对颐和园进行重大整修,使其恢复清漪园时期的景观。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面积达290公顷,水面约占3/4,园中有各式古建筑3000余间,内藏上自商周、下至晚清的各类珍贵文物4万余件,各种园林植物40余万株,素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誉。颐和园的正门为东宫门,由宫门进入仁寿门,是以仁寿殿为主的朝政建筑,这里是清朝帝后驻园期间处理政务的地方。仁寿殿西面分别建有慈禧太后看戏用的德和园大戏楼,光绪皇帝和皇后居住的玉澜堂、宜芸馆以及慈禧太后的寝殿乐寿堂。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是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建筑群,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距山面湖,统领全园;西堤一带风景绝佳;堤上六桥,形态互异、婀娜多姿;烟波浩渺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水中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神话传说中“海上三仙山”;在湖畔岸边,还建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镇水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厅等景点建筑。万寿山北麓,仿西藏寺庙建造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庄严雄伟;山脚下,清澈的湖水随山型地貌演变为一条舒缓宁静的河流,顺地势而开合,依山型而宽窄;两岸树木蓊郁,蔽日遮天,画栋雕梁,时隐时现;后溪河中游,有模拟江南水肆建造的苏州街,钱庄、当铺招幌临风,茶楼、酒馆画旗斜矗;沿河而东,有小园环池而筑,游廊相连,厅堂楼榭,精致典雅,为著名的园中之园——谐趣园。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倾力营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御园,颐和园继承了我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又大量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精华,兼有北方山川雄浑宏阔的气势和江南水乡婉约清丽的风韵,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典型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中国古代的等级观念、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全园之中:中国哲理阴阳虚实的对比关系,通过山水对比的布局,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全园宫殿的排列组合遵循了儒家学说所规定的纲常伦理;昆明湖上三座仙岛的设置是道家希求长生不老思想的体现;构筑于万寿山上的寺庙佛阁,又显示了乞求佛陀庇护的祝愿。这一切均倾注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湖光山色之中,达到了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化境,堪称中国园林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集自然美景和人文意趣于一体的典范之作。

(二)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间,为明代御史王献臣弃官归乡所建,取“拙者为政”之意得名。王献臣建园时,曾请著名画家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王献臣死后,园主人更换频繁。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所形成。拙政园占地62亩,是目前苏州最大的古园林,分东中西三部分,中部为主景,以水为中心,水的面积约占3/5。所有建筑几乎全部临水,环池有远香堂、南轩、澄观楼、浮翠阁、宜两亭、见山楼、枇杷园、玲珑馆等楼阁轩榭,并以漏窗、回廊相互联系,园内山石嶙峋,古木参天,绿竹万竿,花卉绚丽。拙政园的特点是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

(三)苏州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是现存苏州最古的园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的花园。宋朝诗人苏舜钦在水旁筑亭,取渔父“沧浪之水”词,名沧浪亭。元代改为大云庵,明时又复建,清又两次重建。沧浪亭面积约1.1公顷,为苏州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园内建筑以假山为中心,山上古木参天,林中有沧浪亭,其他如面水轩、观鱼处、明道堂、清香馆、五百名贤祠等建在山的四周,高低起伏,颇有山林气象。园以清幽古朴见长,富有山林野趣。池水萦回,古亭翼然,轩榭复廊,古树名木,内外融为一体,在苏州众多园林中独树一帜。

(四)上海豫园

豫园坐落在上海市安仁街132号,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是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为孝敬父母而造。全园面积仅0.13公顷许,但山石池沼、大厅堂室、亭轩楼台一应俱全,花墙小廊,布置得宜,使小园曲折迂回,疏密有致。园内有48处景点构成,如荷花池、九曲桥、大假山、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玲珑、得月楼和内园等。其中点春堂为小刀会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玉华堂”前有三座石峰,中间一座便是著名的“玉玲珑”,它与苏州留园的“瑞云峰”、杭州花圃的“皱云峰”合称为江南园林的三大名石,相传是宋代花石纲的流散物。豫园的围墙,上饰游龙蜿蜒起伏,把园林2公顷多的地方分隔成不同的景区,以虚隔作幛景,似隔非隔透出园林丰富的景层,成为豫园内一大特色。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五)广东番禺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始建于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园占地面积1958平方米,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余荫园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缩龙成寸”。园内的建筑布局非常精巧、藏而不露,在不足2000平方米的园地中,把中国园林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堂、轩、桥梁、廊堤、石山碧水全都包含在里面。而且回廊、花窗、影壁巧妙借景,使得面积不大的园林显得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曲径幽深。二是“书香文雅”。余荫山房从入门开始,每处景物的设计都匠心独运,寓意深长,碧纱橱的紫檀屏风,为著名的木雕珍品,园内还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是岭南园林建筑艺术中的精品,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