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养心:虚怀若谷,心念正向
心这个东西,大可以无边,小也可以无隙;又可以硬若磐石,也可软到极致。善时,它便无为、无我;恶时,也能如蛇、如蝎。人生是为“心”的修行而设立的道场,成在心念的至善,败在心念的恶业!
——汪华持
寒来暑往四季交替,气温变化无常,经常会给人带来身体的不适,各种上火症状轮番折磨着人的身体,影响人们的学习或工作,这时候你应该学会养生,调节自己的身体机能。那你不禁要问,学会了养生就是一个健康的人吗?答案未必。养生固然重要,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比养生更重要的是你还要学会养心,这样你才能称得上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现代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竞争日益激烈,节奏步步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随之加大,于是心理失衡、精神出现偏差的人越来越多,忧郁症、焦虑症、狂躁症、精神分裂症等病症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因此,各种“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心理医生”等职业应运而生。所以,现代人学会养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虚怀若谷
生命在于体验,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体验的深刻与否都应是高兴的事情。真心地善待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生命是最幸福的生命轨迹,不怨恨,不低迷。只有宽恕,才是人生快乐的开始!
——汪华持
养身容易养心难。而养心不足,缺乏修养,在错综的人事与世俗生活中,则很容易焦虑、烦躁、失落,以至于积郁成疾,所谓病由心生。
“滋阴派”创始人、一代医宗朱丹溪《格致余论》中有一医案,原文如下:
赵立道,年近五十,质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饥索饭,其家不能急具,因大怒,两日后得滞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调生蜜饮之甚快,滞下亦渐缓,如此者五七日,召予视。脉稍大不数,遂令止蜜水,渴时但令以人参、白术煎汤调益元散与之,滞下亦渐收。七、八日后,觉倦甚发吃,予知其因下久而阴虚也,令其守前药。然滞下尚未止,又以炼蜜饮,如此者三日,吃犹未止。众皆尤药之未当,将以姜、附饮之。予曰∶补药无速效,附子非补阴者,服之必死。众曰∶冷水饭多得无寒乎?予曰∶炎暑如此,饮凉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数,力到当自止。又四日而吃止,滞下亦安。
文中所提的赵立道便是性急暴躁养心不够而患了滞下的病,朱丹溪便用人参、白术来煎汤,冲服益元散,这个益元散是利湿同时宁心安神的,朱丹溪是用此方调理赵立道的情志。这可以称为情志疗法,朱丹溪发现情志对人的影响非常重大,后世说杂病用丹溪,这杂病就包括许多情志方面的病。《丹溪翁传》载,“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厉之不暇。”就是说朱丹溪不仅是用药物给患者治病,还不厌其烦给他们讲述养心的道理。
如果我们的情志得不到修养,疾病就会趁虚而入。朱丹溪认为人要正心、收心、养心。用现在的话说,正心是要用伦理道德来正我们的心,知廉耻明事理,知恩图报,问心无愧;收心是要控制私欲,淡泊名利,不为食色所诱惑。养心是要端正三观,平心静气,不急不躁,培养情操。
朱丹溪的这个养心理论也算得上养生的至高境界,与儒家所言“仁者寿”是一个道理。古往今来,人们对如何养心也是见仁见智:清代纪晓岚有副名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纪晓岚认为刻苦学习、踏实生活就可以养心;佛家认为寡欲就可以做到养心。古人有许多养心的方法值得借鉴,只要你认真揣摩,就不难发现古人养心有许多共通之处:虚怀若谷、厚道做人。其实还是要“舍得”。
老子说:“上德若谷。”意即最高的“德”像山谷那样幽深空阔、谦虚为怀。他认为,唯有虚怀若谷,才能不断进步,有所成就。因为虚怀若谷决非内心空虚,而是内藏生机、内含力量的体现。
如何才能做到虚怀若谷呢?老子认为关键是要能时时知道自己的不足。他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心念决定命运
蜜蜂和苍蝇长得有些相像,人们喜欢蜜蜂而不喜欢苍蝇,最根本的原因是蜜蜂的焦点叮的是花朵,而苍蝇的焦点叮的是粪便,所以作为社会人要想让更多人喜欢你,焦点一定要正向,否则便会像苍蝇一样让人讨厌。
——汪华持
心念不是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影响着人的行为举止。心念是一个人的思想活动,一种想法,它的起念与消逝却关系和决定着人的命运。所谓祸福苦乐就在一“念“之差。宋代苏东坡在《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里写道:“我本三生人,畴昔一念差。”
善恶有时就在一念之差,生与死有时也只在一念之差,成功与失败也只在一念之差,得到与失去也在一念之差……
你的心念决定着你的走向,心念面向阴暗的地方,人生也随之阴暗;心念面对阳光,人生也因之灿烂。
心念正向,你的人生自然正大光明。正向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起心要善,动念要正。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你所有的思考都不可以有恶意,不可以有邪念。当你起心善的时候,不一定有善报,但是恶则开始远离你;当你动正念的时候,不一定会有正果,但是你会吸聚正能量,恶的东西开始远离。即使有恶靠近你,因为你吸聚的是正能量,会有更多正能量,帮你一起战胜邪恶,让你的生命创造价值。
许多年前,有一群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反战团体,他们找到特蕾莎修女,希望特蕾莎修女出来为他们呼吁一下,但遭到了修女的拒绝。
他们问特蕾莎修女:“难道您无视残忍的杀戮吗?”
特蕾莎修女说:“如果你们支持和平,如果你们支持富裕,如果你们支持幸福,我会很乐意出来为你们呼吁一下。”
当时,没有人懂得特蕾莎修女的慈悲。其实,特蕾莎修女的用意很简单,因为那些人心里想着反战,其实依然是要为了反战而战,而不是心存善念,放弃战争。不管你是支持还是反对战争,你的内心提示给你的就是战争。而特雷莎修女对“战争”二字连提都不要提!
一切都源于心里的动念。动念不纯正,不积极向善,其结果也自然适得其反。
正向的心念是积极向上的心念,它能帮助你走出阴霾,摆脱困境。做任何事情,人的愿力很关键,能力弱些没关系可以培养。最关键是心中愿力要强,同时起心动念要正,且焦点必须要以帮助众人为出发点方可是大成之像。
◎虚怀若谷
生命在于体验,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体验的深刻与否都应是高兴的事情。真心地善待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生命是最幸福的生命轨迹,不怨恨,不低迷。只有宽恕,才是人生快乐的开始!
——汪华持
养身容易养心难。而养心不足,缺乏修养,在错综的人事与世俗生活中,则很容易焦虑、烦躁、失落,以至于积郁成疾,所谓病由心生。
“滋阴派”创始人、一代医宗朱丹溪《格致余论》中有一医案,原文如下:
赵立道,年近五十,质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饥索饭,其家不能急具,因大怒,两日后得滞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调生蜜饮之甚快,滞下亦渐缓,如此者五七日,召予视。脉稍大不数,遂令止蜜水,渴时但令以人参、白术煎汤调益元散与之,滞下亦渐收。七、八日后,觉倦甚发吃,予知其因下久而阴虚也,令其守前药。然滞下尚未止,又以炼蜜饮,如此者三日,吃犹未止。众皆尤药之未当,将以姜、附饮之。予曰∶补药无速效,附子非补阴者,服之必死。众曰∶冷水饭多得无寒乎?予曰∶炎暑如此,饮凉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数,力到当自止。又四日而吃止,滞下亦安。
文中所提的赵立道便是性急暴躁养心不够而患了滞下的病,朱丹溪便用人参、白术来煎汤,冲服益元散,这个益元散是利湿同时宁心安神的,朱丹溪是用此方调理赵立道的情志。这可以称为情志疗法,朱丹溪发现情志对人的影响非常重大,后世说杂病用丹溪,这杂病就包括许多情志方面的病。《丹溪翁传》载,“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厉之不暇。”就是说朱丹溪不仅是用药物给患者治病,还不厌其烦给他们讲述养心的道理。
如果我们的情志得不到修养,疾病就会趁虚而入。朱丹溪认为人要正心、收心、养心。用现在的话说,正心是要用伦理道德来正我们的心,知廉耻明事理,知恩图报,问心无愧;收心是要控制私欲,淡泊名利,不为食色所诱惑。养心是要端正三观,平心静气,不急不躁,培养情操。
朱丹溪的这个养心理论也算得上养生的至高境界,与儒家所言“仁者寿”是一个道理。古往今来,人们对如何养心也是见仁见智:清代纪晓岚有副名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纪晓岚认为刻苦学习、踏实生活就可以养心;佛家认为寡欲就可以做到养心。古人有许多养心的方法值得借鉴,只要你认真揣摩,就不难发现古人养心有许多共通之处:虚怀若谷、厚道做人。其实还是要“舍得”。
老子说:“上德若谷。”意即最高的“德”像山谷那样幽深空阔、谦虚为怀。他认为,唯有虚怀若谷,才能不断进步,有所成就。因为虚怀若谷决非内心空虚,而是内藏生机、内含力量的体现。
如何才能做到虚怀若谷呢?老子认为关键是要能时时知道自己的不足。他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