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曾多次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太过心浮气躁,这样的情绪很影响个人发展,因为一旦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当中,对工作无益,对日后更无益,所以他给职场年轻人分享了四大建议。
第一,不要在乎你的第一份工作。从未来的发展来看,第一份工作不管做什么,哪怕只做包装工,也不要眼高手低。对职场新人来说,第一份工作做什么并不重要,最关键是脚踏实地工作,能在岗位上学到东西、有所积累,扬长避短,积累自己所需要的人脉及专业知识等,这样才能为你将来打下好的基础。
第二,职业规划不是一次活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管是职场新人还是职场老人,重要的是要正确评估自己,发现自己,找出与众不同的优势,不断学习和积累,不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重要的是要长真本事,这样你就会离理想的目标越来越近。
第三,你目前的工作应该是确定,而不是假设。你不能拍脑袋决定自己的就业方向,也不能靠道听途说,你现在的工作可能就是你职业生涯的开始,任何选择都必须慎重,但不能犹犹豫豫。
第四,你需要的不是“金饭碗”,而是永不停止学习的进取精神。你目前的技能不够好,决定了你目前的工作不够好。这山望着那山高未尝不可,但是关键要看你有没有爬更高的山的本事。
进取心是一个人成功的起点,李开复曾经说过:“三十年前,一个工程师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进入科技最领先的IBM。那时IBM对人才的定义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埋头苦干的人。斗转星移,事物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人才的看法已逐步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钢铁大王卡内基也说过类似的话:“有两种人绝不会成大器,一种是非得别人要他做,否则绝不主动做事的人;另一种人则是即使别人要他做,也做不好事情的人。那些不需要别人催促,就会主动去做应做的事,而且不会半途而废的人必将成功,这种人懂得要求自己多付出一点点,而且做得比别人预期的更多。”
任何一家公司都喜欢那些真正想干事情的人,因为这是优秀的人才必备的进取之心,这样的人不仅能做出优秀的成绩,也能影响身边的人积极工作,企业在招聘时关心的都是:“这个人能为我们企业做什么?”所以,当自己不得意时,不妨想想自己到底能做什么。
人要有自我敦促的能力,同时也要有沉淀下来的耐心,当个人能力与机遇相匹配的时候才能够有成功的希望。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心浮气躁,总觉得某个职位埋没了自己,把时间花在频繁跳槽上,跳槽十几次之后仍然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其实不是工作不适合自己,而是自己不适合工作。
1993年夏天,陈天桥在复旦大学上大三,但是他早就修满了大学四年的学分,因此获得了提前一年毕业的机会。毕业之后,陈天桥被分配到了陆家嘴集团公司,这是一家令人羡慕的国有企业,陈天桥一时之间春风得意。
但是让陈天桥没想到的是,他们给安排的工作居然是放映录像片。一个复旦毕业的高材生在又黑又暗的小屋子里放映有关集团情况的录像片,没有人给陈天桥鼓励,没有人告诉他下一步的安排,陈天桥一放就放了十个月。
陈天桥曾回忆道:“我从复旦毕业,是跳级生,又是全市优秀学生干部,过来就让我干这个……”陈天桥坦言,如果那样的日子再延长十个月,他可能就坚持不下去了,而他今天的人生道路可能也就变成了另外一副样子。这漫长的十个月里,陈天桥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当集团下属的一家企业有个干部挂职锻炼的机会时,他们选了陈天桥。随后,24岁的陈天桥成了陆家嘴集团的董事长秘书。
没过多久,陈天桥辞职,去了一家证券公司,而后在1999年,上海的一所房子里,26岁的陈天桥与弟弟陈大年、夫人雒芊芊,还有谭群钊、瞿海滨5个人一起创立了盛大网络。
陈天桥说:“在我当时这样一个年纪,这样一个背景,我耐住十个月的寂寞,躲在一个小房间里放录像,这对后面的年轻人还是有所启示的。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怎样怎样,要干这个,要干那个,但无论干什么,首先要适应环境,而不是等着环境来适应你。”
《追求卓越》的作者汤姆·彼得斯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管理专家之一,在一次讲演中,他引用了一位咨询专家的话,他非常推崇这句话,这句话是:“如果你说不出你能怎样使公司受益,那你就该走人了!”进取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工作不如意,还是工作完美生活安逸,一旦停止了进取,在未来你就会被其他人反超。
在非洲原野有种尖茅草,半年里只长一寸,但到了雨季,三五天就会窜出一两米,成为“草中之王”。这种草不怎么向上生长,而是向下生长,它的根系长达30多米,雨水降临时能够迅速地生长。做人也是如此,无论环境如何,慢慢地充实自己,保持一颗进取之心,静待机遇来临,这就是“先用功,才成功;先埋头,再出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