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虽然正当炎夏,但全球经济危机让整个世界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寒意。在日本国力横浜国际会场上,一位面色红润、眉目慈祥的老人在闭会前,对大家面临的经济形势说了一番话。他的声音不大,但话语振聋发聩。
他说:“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不存在更高明的通向成功之路。”
他说:“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磨炼自己的灵魂,铸就美好的心灵。”
他说:“为他人、为社会竭尽全力,这是使人生、也是使经营朝着更好方向转变的唯一的方法。”
……
他就是被称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两大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的创始人,他不仅是一位企业家,更是一个修行者。在为社会创造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他的思想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营哲学,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六项精进”。
稻盛和夫在年轻时就提出了“六项精进”: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二、要谦虚,不要骄傲;三、要每天反省;四、活着,就要感谢;五、积善行、思利他;六、忘却感性的烦恼。
在他看来,“六项精进”是搞好企业经营所必须的最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度过美好人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条件。如果人们能够日复一日地持续实践这“六项精进”,人生必将更加美好,美好的程度甚至超乎我们自己的想象。稻盛先生说:“我自己的人生就是如此。”
因努力工作而改变的人生道路
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他自己在实际经营中的切身体会。经过那些亲身体验,他意识到人生必须这样度过。比如,他的“六项精进”中首先强调的“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是他从失业到有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并让这份工作成为自己的事业的亲身经历中得来。
年轻的稻盛和夫大学毕业时,正是日本经济形势大变之际。当时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摆在稻盛和夫面前的路,跟今天一些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境遇很像:毕业即失业。
稻盛和夫是学石化专业的,他首选的当然是专业对口的石化企业,但是,多方应聘都没有下文,找人托关系也不见效果,走投无路的稻盛甚至想到参加黑社会。
在走投无路时,稻盛的教授提供了他一个信息:“我有一个朋友在京都的一家生产绝缘子的公司,那里可能还有些希望。你如果愿意去的话,我可以从中帮些忙。”稻盛和夫非常感激老师能施予援手。
这家公司就是松风工业公司,稻盛和夫被安排从事弱电用陶瓷的开发研究。刚参加工作的稻盛满腔热情。然而,当他到了宿舍后,热情就像被从头浇了一盆冷水般烟消云散。那间连榻榻米都没有的破房子,暗示着松风工业公司不景气的现状。稻盛和夫就这样感受到了生活和工作的艰辛。
但毕竟是一份工作,稻盛和夫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情先留了下来。和他一起来报道的还有其他四个大学生,大家对公司的前途是一样地不看好。果然,没多久,他们就发现公司的问题很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公司内部矛盾激烈、劳资纠纷不断,而且拖欠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
所有的景象还只是表面的,这家公司已经走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因此,与稻盛和夫一同进公司的几个人相继都离开了。
稻盛和夫也打算离开此地,他决定报考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并且也通过了考试。但是他的哥哥得知这件事,却拒绝从老家给他寄报名必须的户口本复印件。哥哥的理由很简单:“家里节衣缩食把你送进大学,多亏老师介绍才进了京都的公司,你却不到半年就辞职!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在无奈中,稻盛和夫只好继续留在了公司。
人在没有选择的境地下,往往更容易开启灵智。稻盛和夫的人生转折点就此开启。他开始让抱怨的脑子停下来,换个思路想点别的。这个时候,稻盛和夫发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在经济萧条时期,找到一份工作本属不易,而这份工作还是通过恩师介绍才得到的。自己却没有为公司、为恩师做出什么贡献,反而整天浪费时间和精力抱怨。
人只要改变想法,事情就会跟着想法改变。当稻盛和夫从好的方面思考这份工作时,他就很自然地进入了一种良性的循环,他打消了辞职的念头,也不再发牢骚,而是把心思认认真真地用在了本职工作上。
在那段时间里,稻盛和夫放弃了休息日,夜以继日地工作。他有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简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的感觉。这时候,工作对稻盛和夫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维持生活的一种劳动,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这是稻盛和夫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之后,稻盛和夫不再把工作简单得看成是获得生活食粮的来源,而把劳动看做是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的“精进”道场。后来,稻盛和夫经常说:“要让神愿意伸手援助,你就必须刻苦钻研,全身心投入工作。这样的话,不管面临多么困难的局面,神一定会帮助你,事情一定能成功。”
可以说,稻盛和夫哲学的代表思想“六项精进”,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萌芽的。这种有深度的、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使稻盛和夫创造出他人生中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迹。
持续一生不改变的精进态度
年轻的稻盛和夫端正了工作态度之后,他过人的潜力也发挥了出来,他不断创造新的成果,也不断受到奖励。一年后,他成功研制了一种叫做镁橄榄石的新材料,这在日本尚属首例,在世界上也只有美国的通用电气成功合成过。
这批镁橄榄石原料为松风公司带来了大量订单,下订单的是鼎鼎大名的松下公司,巨量的资金涌入,让摇摇欲坠的松风公司得以起死回生。稻盛和夫再次尝到了工作的成就感。
慢慢地,稻盛和夫在业内成了小有名气的红人,不少人都知道松风公司有个很能干的员工,将一个濒临死亡的公司救了回来。渐渐地,也有人开始向稻盛和夫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到自己的企业来任职。
巴基斯坦的一家低压绝缘子制造公司就非常热切。他们给出的条件也极其优惠,公司老板还特意专程拜访稻盛和夫。但是稻盛几番斟酌后,还是留在了松风,因为他的信念并不是把技术卖给其他国家。
结合后来稻盛和夫一生的经历和稻盛哲学的发展,可以说,稻盛的经商生涯就是一段坚持信念的征程。
资不抵债、风雨飘摇时,稻盛和夫用废寝忘食的努力挽救了松风;高薪和出国的诱惑也没能促使稻盛和夫离开松风,但上司对他的蔑视,终于逼稻盛离开了松风。1958年12月13日,稻盛和夫正式辞职离开松风工业公司。
1959年4月1日,27岁的稻盛和夫成立了京都陶瓷公司。这个曾经的陶瓷研究员终于开始了他的经营之旅。而此时,稻盛和夫连经营的“经”字都不识。
刚刚开始创业的稻盛和夫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公司倒闭,不能让支持自己、出钱帮自己成立公司的人遭殃。为此,他拼命地工作,常常从清晨干到深夜12点,甚至1点、2点,日以继夜,努力再努力。
多年之后,已经功成名就的稻盛和夫回思过往,依然认为正是以往的这种勤奋才有“京瓷”后来的辉煌。因此他强调: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世界上不存在更高明的经营诀窍。
稻盛和夫还曾从本田宗一郎的一句话中学到了成功的捷径。稻盛和夫是个爱思考和学习的人,也常常向前辈们取经。比如松下幸之助的水库理论就曾经大大启发了他。但他去见本田宗一郎,却是看似一个很不划算的经历。
见本田宗一郎并不容易,稻盛和夫为此花费了巨额资金。结果那天,本田先生并没有做演讲的打算,他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好好工作就行了”。这简直是糊弄人!但是稻盛和夫却听“懂”了:与其四处借鉴,不如回去好好做好自己的工作。
从那以后,稻盛和夫越发努力地工作了。
稻盛和夫一生把工作当做人生最重要的事。他像一个修道者一样,在工作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灵魂,让自己在工作中造就纯粹而优秀的人格。他说:“竭尽全力、拼命工作就能磨炼人的灵魂。”
洗练灵魂指引人生的睿智哲学
稻盛和夫从幼年时就受佛教影响,所以他一生都有一种修炼的心态。他非常谦虚,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过人的才能。他说:“才能只是上苍偶然授予我,上苍要求将它回报世人、回报社会。如果我将它视作私人资产而独享其惠,就违背了上苍的意志,早晚会受到惩罚。我应该将自己的才能贡献给员工、股东、客户以及社会。”
他善于自省和反思,并且把反省作为每天的功课。自己一天的言行中,如果有值得反省之处,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要改正。因为稻盛和夫相信,通过抑制自我的反省,可以磨炼自己的灵魂,磨炼自己的心志,而提高心性就能扩展经营。也就是说,不磨炼自己的灵魂,就无法搞好经营。
稻盛和夫说:“我们应该用平常心来看待事情,即使这么做看起来是对我们个人有所不利。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就该承认错误。只有用无私的眼光来看待事情,问题才会豁然开朗,并出现简单的解决方式。但是,若我们首先抛不开自大的天性,双眼就会被欲望的云层所蒙蔽,一味地追求快乐与奢华,真理还是难明。”
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工作,且注意总结和反思,定然会获得莫大成功。
稻盛和夫强调感恩和利他,时时劝诫人们要多行善,多作对他人有益的事。所以,当京瓷成为一个发展中小有规模的企业时,他本能地将公司的经营理念,从狭隘的让技术发扬光大,改变为“追求全体员工幸福、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并把这些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可以说,这种改变跟他的人生观息息相关。
稻盛和夫说:“京瓷不是显耀稻盛个人技术的场所,更不是经营者一个人发财致富的地方,而是要对员工及其家属现在和将来的生活负责。京瓷应该成为全体员工共同追求幸福的场所。”
也正是这种改变,才让稻盛哲学真正成熟起来。稻盛和夫终于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更是一个修行者,一个洗练人心的智者。
六项精进的最后一项是:“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可以看做是稻盛智慧最直指人心的一条。因为人一生总会有烦恼,担忧、失败都是常事,但是烦恼带来的首先是身体的毛病,最终将是人生的不幸。所以,要对过去的事进行深刻的反省,但不要因此在感性的层面上伤害自己。
与此同时,反过来要激励自己,让遭遇重创、身心交瘁的自己重新站立起来,没有必要一蹶不振,老是跟自己过不去。对每个人来说,不让感性的烦恼困扰自己,朝前看、坚强地活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
点评:
稻盛和夫不仅是商业界的瑰宝,更是哲学界的奇迹。他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平凡,以及在平凡中体现出的伟大。他和我们每个人的起点都差不多,也面临过失业,也思考过放弃,当他用自己的坚毅和智慧扭转局势后,他开始了哲学的起点。
可贵的是,稻盛和夫没有迷失于眼前的小成功,他不断反省,不断精进,一生保持工作的热情和激情。他的追求也随着事业的扩张而宽广,他终于从一个只为找份工作养活自己的大学毕业生,蜕变为造福世人的修行者。
这是每个伟大的工匠都该达到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