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晨,一个牧师的小儿子约翰哭着嚷着要去迪斯尼乐园。为了转移儿子的注意力,牧师将一幅彩色缤纷的世界地图,撕成许多小碎片,对儿子说:“小约翰,你如果能把这张世界地图拼起来,我就带你去迪斯尼乐园。”
牧师心想,等约翰拼完,一天也就快过去了。
想不到,十分钟后,小约翰便拼好了。牧师吃惊地看到每一片碎纸片都吻合地排列在一起,整张世界地图又恢复了原状。他问道:“孩子,你怎么拼得这么快?”
小约翰回答:“很简单呀!地图的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先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块,然后把它翻过来。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先做人!岁月悠悠,人的一生千头万绪中最重要的,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人生一辈子,要实实在在地做成几件事情并不容易,而要堂堂正正地做好一个人就更难。一个人如果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掌握了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艺术,善于把“会做人”和“能做事”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能够成就人生,发展事业。
我们常常听到有些人说他要做什么什么,几年之内,他一定要做到怎样怎样,但是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甚至总希望不劳而获。要是不幸目标没有达成,他们就到处找客观原因,却忘了,一个人要想成事,真正的力量在自己身上。
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一个人,重要的不是你的专业技能,不是你的社会经验,而是你的思维方式。你是出类拔萃,还是碌碌无为,归根到底,来源于你做人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一头驴,掉到一个废弃的井里。主人权衡一下,认为救它上来不划算,走了。驴被孤零零地留在井里,又累又饿,不时还有人往里倒垃圾。
驴很生气:自己真倒霉,掉到了井里,被主人抛弃,每天还要和那么多垃圾一起等死。
可是有一天,它的思维发生了转变。它努力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脚下,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没,并从垃圾中找些残羹来维持自己的体能。终于有一天,它重新回到了地面上。
其实人与人之间本身并无太大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让生命驾驭你。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在生活和工作中,谁是坐骑,谁是骑师。这个道理,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先做人,再做事”。
做人的成败与做事成败密切相关。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行为学家皮鲁克斯曾有一句名言:“做人是做事的开始,做事是做人的结果。把握不住这两点的人,永远都是边缘人!”的确,只有精通做人的道理,经受做人的历练,才能胸怀大智、心装大事,才能通过健全的心智、充沛的精力、正确的行动,求得事业的成功。
所以,要想改变我们的人生,第一步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有三种常见的思维方式,是阻碍我们成就人生价值的大敌。它们是:交差思维、差不多思维和走捷径思维。
1.交差思维:领导交代我的,我都做了!草草交差完事,从不关心做事的品质与成果
在一个建筑公司,老工程师找到总经理,说他已经到退休时间,请总经理批准。总经理想了想,问他能否帮助公司再建一座房子再走,老工程师回答说:可以。
但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老工程师的心思已不在工程上,所以无论是选料还是监督,他都是无所谓的态度。
房子建好了,总经理郑重地指着房子对老工程师说:“这是你的房子。”老工程师惊得目瞪口呆。总经理接着说:“这是公司送给你的礼物。”
老工程师非常懊悔:“当初要是早知道建自己住的房子,我就不会这样粗心了。”
很明显,这个老工程师是典型的因为交差思维而吃了大亏的人。他不明白,工作不是为公司做事,更不是为上司做事,工作中的每一分努力,都是为自己付出。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也都会说,但真正到了工作的时候,往往还是会不自觉地出现“交差”的情况。上面的小故事,只不过是将这个道理放大而产生的对比结果。
2.差不多思维:在工作中认为差不多即可,没有精品意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胡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可以看作差不多思维者的典型形象。
差不多先生是这样的: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太好,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只是做事总不仔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却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差不多先生就这样“差不多”地活着,直到他快要死的时候,还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说完了这句话,方才咽了气。
胡适创作这篇传记题材的寓言,为的是讽刺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世不认真的人。然而在当今社会大大小小的企业里,日常工作中“差不多精神”随处可见。公司规定9点钟上班,总有人9:05到,还打趣说:“就晚5分钟嘛,不是差不多吗?”下午6点钟下班,结果5:58就开始收拾东西走人,心里嘀咕:“就两分钟嘛,也差不多啦。”
如果我们总是怀着应付差事的心理,以差不多的精神做事,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了落后的顽症。
3.走捷径思维:中国人骨子里的“小聪明”在作怪
大部分的中国人活在“知”的世界里而非“觉”的世界里。就是不知道也要装知道,因为不知道是没有面子的,是可耻的。因此我们很少有问“问题”的习惯。我们上学时学习就是等着老师给答案,很少人会积极问问题。我们从小就失去了好奇心。“觉”需要时间,需要思考,需要否定自己的“知”,但会让我们缺少自我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工作的方式大都喜欢“走捷径”。
“捷径”意味着“最近的路”,最近的路往往也意味着“最短的路”。捷径可以走,问题是很可能没走多远就已走到了尽头。这时,我们会发现从“知”到“觉”是成长的开始。
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洗盘子的事例,非常能够说明“走捷径”的危害。日本的餐饮业规定,餐馆的盘子必须洗七遍。而这位留学生发现,其实盘子洗五遍看起来就已经很干净了。所以为了多赚工钱,他每个盘子都少洗两遍。
一开始他的确多赚了工钱,还受到老板器重。但是当老板抽查盘子清洗情况时,这位留学生的小花招就被发现了。老板对他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
他并不当回事,又到该社区的另一家餐馆应聘洗盘子,但是老板打量了他半天后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屡屡碰壁。这时,他才明白一时走捷径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所以他告诫准备到日本留学的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
所谓捷径,就是比通常的路更近、更省力。但是为什么别人不去走呢?显然如果某条路没人走,通常不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而是根本就走不通。而大多数人之所以有走捷径的思维,归根到底,来源于一种侥幸心理。
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人的确可以通过偶尔取巧获得短暂的成就,但人生不可能永远有捷径可走。正如上面事例中的留学生,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好像达到了更好的效果,但时间会证明这样做是多么的不明智。无数事实表明,用心急躁,急功近利的人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越是在浮躁的社会中,踏实、本分、诚信这些品德就越可贵。
慢慢来,就是快。不走捷径就是最快的捷径
时下,在谈到工作时,不少人都会说,先在这里对付干着,过一段再说,将来想自己干。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可是,如果平时养成了对工作无所谓、应付交差的态度,当机会来敲门时,如碰巧被委以重任时,你也很难有大的改变,也许机会就随之流失。所以说,做人的成败与做事成败密切相关。
做人与做事密不可分。做人是做事的根本:一个人只有精通做人的道理,经受做人的历练,做事才不会误入歧途,才能为做事赢得良好的人际支持。做事是做人的基础:一个人生活资料的获得,能力和价值的体现等,都需要通过做事来实现,不做事,做人就没有内涵。做人与做事,共同构成了每个人的人生。
有的人,即使有那么一点点才能与本领,但因为不会做人,结果“立身一败,万事瓦裂”,现实就是如此的公平与公正。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在于其做人的成功;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在于其做人的失败。
通过自身实践以及研究那些成功的人士,我得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做人公式:
人生的成功=价值观×人品×能力
其中,价值观是“发动机”,人品是“方向盘”,能力是“燃料”。
请记住,“做人是做事的开始,做事是做人的结果”。天下万事之难,最难的是做人,不会做人的人,是不可能在人生中有所作为的。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