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国企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倒逼问题的直接相关者做出反应,进而形成改革的压力,传达给最高决策层,最终由决策层总结概括,将局部经验上升到全局层面,推动全面改革。
以十年计,面前即将开启的,已经是第三个十年的国企改革。过去的20年,国企改革因问题倒逼而出发,冲破争议,历经坎坷,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回顾过往的改革,我们可以从既得的经验和成绩中获得面向未来的自信,而改革的不足,则会让我们认清现实,在警醒中图新思变。国企改革没有回头路,奋然前行,是留给中国国企的唯一选择。
20年国企改革的漫长历程,不管我们走了有多远,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初选择出发,是一个正确而伟大的选择。2013年年初,当年诸城国企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时任诸城市市长的陈光,已就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陈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回头看20年前的改革,应该说路子是正确的,因此改革者找准改革方向以后,一定要坚决果敢,勇往直前。”此前,在媒体的报道中,陈光已获得“产权改革先驱”的美誉。
中国的国企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困难自成一家”(周其仁语)。追根溯源,这是由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是人类对更加合理的社会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探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将肩负起这项伟大的事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而其实现的道路又是无限坎坷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的重创,庆幸的是,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大胆创造,开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路,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既然“前无古人”,也就不难理解,中国的国企改革之路,是从实践和摸索中走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国企改革就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中,逐步被推向深入的。国企改革中的认识和实践,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国企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倒逼问题的直接相关者做出反应,进而形成改革的压力,传达给最高决策层,最终由决策层总结概括,将局部经验上升到全局层面,推动全面改革。中国20年来的国企改革,就是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形成合力,在摸索实践中逐步推进的结果。
国企改革20年摸索实践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国有企业从普遍亏损、难以为继,到逐步脱困、实现盈利,再到培养出一定的竞争力;机制体制从僵化的行政计划到将企业推向市场,再到现代企业制度等制度创新;产业布局从没有章法到抓大放小,再到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集中……20年的时间里,国企在改革之路上的行进可谓步步艰辛,但也积累了众多光辉耀人的成就,足以让我们在谈论国企改革时,开列出一份长长的成绩单。
今天的国有企业正代表国家,越来越多地在全球舞台上展露锋芒。2013年度,仅113家中央企业就实现利润总额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6%。同年《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上榜企业达到95家,其中79家为国有企业,数量再创历史新高,而中石化、中石油继续领跑中国企业,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如果我们为国企改革20年办一次回顾展,在今昔对比中,参观者也一定能够发现,今天的国有企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如此,在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安全与稳定方面,国有企业也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我国的国有企业肩负着支撑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使命,尤其在近些年,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通过改革强大起来的国有企业不仅维持了自身的发展,还充分发挥了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为保障经济平稳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经济遭受了强烈冲击,而我国之所以能够接受考验并成功应对,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没有国企改革,没有国有企业的强大,很难想象我国的经济在这样的危机中将面临何种处境。
只有看到国企改革的成就,才能鼓舞士气,在全社会激发起面向未来、深化改革的热情和信心。当前社会上对国有企业的批评不绝于耳,对改革的前途,也不乏冷眼旁观者,他们之所以发出悲观论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客观评价在历史条件下国企改革取得的成就。
当然,深化国企改革,也同样离不开对当前国企改革局限性的清醒认识。当前改革的不足之处,一是旧的改革任务还有很多未能完成,已经取得的成绩还有待巩固。例如,政企分开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屡屡在过去的改革中被提及,也不乏尝试摸索,却始终没有在国有企业中落实到位。过多的行政介入,不仅让国有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还破坏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最终损害了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在改革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一些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方面,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很有代表性。由于缺乏经验,规范不到位,使得改制中存在的漏洞给了少数人可乘之机,带来了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国企改革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尤其是国企改革的第二个十年,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产权改革的基本停滞甚至倒退。除此之外,在国资委把国企做大做强的过程中,越来越突出,最终凸显的国企垄断问题也不容忽视。
由于改革中面临的阻力越来越大,也由于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出现上述问题就在所难免,但这丝毫不能让我们改变对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和放松对危险性的警惕。恰恰相反,改革的难度正在空前加大,更需要我们拿出坚定的信念和斗志,用更大的力度和更高的智慧驾驭改革。
20年的时间,放到历史长河中去看,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又是至关重要的。国企改革走过的20年,恍若一瞬,但又实在漫长,这是因为改革的进程曲折坎坷,更是因为改革的果实来之不易。但我们选择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不容回头,在改革的历史关口,如果我们稍加懈怠,就可能丢掉已经取得的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