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仁”可修己,也可安人

“仁”可修己,也可安人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可见修己是每个人的必经过程。这就是孔子“安人”的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仍很有意义。因此,安人即是企业的目的,也是企业的手段。孔子的管理思想就是“修己安人”。孔子的这一标准是否适合,我们暂且不论,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确实可以成为衡量职业管理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3.“仁”可修己,也可安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在《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修己的一个过程,是能够成功修己的唯一路径。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可见修己是每个人的必经过程。修己之后再行安人之事,方不突兀,方能顺理成章,万事方成。这是做人的基本方法,企业管理亦是如此。

在企业中,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要使一个企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关键。这其中管理者又是重中之重。因为他们的职责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简单说来就是为企业制定发展目标和路径,所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管理者的一个错误对于企业往往是致命的。

因此,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修己是前提!只有自身拥有合格的管理素养才能成功地进行管理。当然,修己并不只针对管理者,被管理者同样应该修己,因为修己更是做人的过程,只是因为管理者的身份特殊,所以修已在其身上无限放大,其实修己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做到的。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修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因为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是从属于修己的目的。其次,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尽管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孔子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只有知道怎样修养自己,才能知道怎样管理别人。治人、治国、治天下都是“治已”即修身的外化与扩大。

这里面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管理者应该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树立榜样,影响被管理的人,第二方面,是在修养自己的过程中,你会体会到很多思路、思想、知识和方法。如怎么格物,怎么致知,怎么诚意,怎么正心等,用指导自己修身的方法,去指导管理别人修身,其思路是相通的,所以,管理者必须时刻不忘记个人的道德修养——“修己”。

但,修己的目的是什么?是治国,平天下,最终达到显彰美德,使人达到于至善,使人民生活幸福,这是孔子管理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荀子讲:“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安宁乃人生最大的幸福与快乐。这就是孔子“安人”的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仍很有意义。当代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其对管理目标的探讨中,就特别强调“人”的目标,现代人本管理论述的企业目标更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企业是人的群体,企业的活动就是人的活动,人的群体必须建立在共同的信念之上,必须把人聚集在共同原则的周围。不然的话,企业就会瘫痪,无法运行,也不能够要求它的成员努力工作。

因此,安人即是企业的目的,也是企业的手段。所以,管理者的使命就是想办法去完成这一课题,怎么去完成呢?孔子的管理思想就是“修己安人”。

孔子将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看成是否能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甚至把“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连尧舜也难以达到的一个高度。孔子的这一标准是否适合,我们暂且不论,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确实可以成为衡量职业管理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所有的管理者,不管职位高低,他都有部下。管理者对自己的部下不只拥有管理权,更负有责任。要管理好部下,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时时处处为他们身先士卒做好表率,这就是“修己以敬”。无法想像一个管理者自己素质低下,办事不认真,怎么可能让部下提高素质,办事认真。一个原本素质较高的部下,一旦长期处于素质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会变成素质低下之徒,因为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难,而要想堕落,却是很快很容易的。其次,是要担负起对部下的责任,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如果你是一个总经理,那么就要“修己以安全厂职员”。

试想一个自身品格修养欠缺的人,又怎能为大家所喜爱和信服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品格高尚的人,即使能力有限,也会因为其人格魅力赢得贤能之人的倾力相助,从而获得成功。

三国时期,蜀国的刘备,文比不上诸葛孔明,武不及关羽、张飞,却能使孔明鞠躬尽瘁,云长、翼德生死相随,由一个落魄之人成为一方霸主,靠的就是自身弘毅宽厚、知人善任、仁义贤德的品格,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为己用,从而实现自己的伟业。

刘备正是领略到了“修身”对于招贤纳才、角逐天下的重要性,才秉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修身理念,成为了史上著名的“贤德之君”,成就了一生的霸业。

相反,有一些追求成功的管理者,即使认识到了和谐上下级关系和人脉关系对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往往也是怀着一种功利和狡诈之心去经营自己的社交管理网络,根本不重视自身品格的修养。在他们的人际概念里“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绝对的敌人”,关系网对他们来讲只是一种为自我谋取利益的手段。在他们这个盘根错节的关系网里,只有拉关系、走后门、结党营私的裙带关系,或是可赚取的渔利,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人心向背”,一切都是现用现交。这种没有个人品质和修养的关系网,就像是用材质很差的线绳编制的渔网,看起来不错,但却无法承载着企业驰骋商海,勇往直前。

所以,要想达到“安人”的目的,赢得人心,首先要从内心的修身养性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孔子所说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盛世局面。

从孔子提倡的“仁”的修己安人之道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管理者不仅要在自身修养上不断提高,而且要实行“仁”的管理。

《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也就告诉了我们,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只有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以身作则,才能约束下属。

“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领导原则推广于现代企业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家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发挥表率作用,增加个人魅力。企业管理者,如果不能做好人的工作,就很难在其他方面有所建树。管理者运用道德的内控功能和自律功能,使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行为经过调节统一,就比较容易实现管理的目标了。

由此可见,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唯有做到推己以度他人,才能做到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这样,在日常工作中,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某些不必要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可以变得更加和谐而易于管理了。这也是孔子所提及的“仁爱”这一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