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道德等级与有教无类
何怀宏教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说孔子有两个突出的主张。一个主张是孔子的君子小人二分法,以此来划分社会阶层,也就是说,以此来确定等级,这是后来有人批评的孔子坚持的一种等级观念。但是这种等级观念源于对道德等级的划分,它是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最后表现在社会地位上、在财富上也有等级,这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你要反过来看这样的事情,如果一个社会的政治高层由君子来担当的话,对这个社会肯定是好事,大家认为小人当和君子当是有区别的。如果君子来担当的话,他在社会地位上肯定是高的,他在财富上也是相对多的,这样也形成了在社会地位和财富上的等级,这也不是绝对的。而孔子的等级含义首先是道德等级。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意思就是首先你要学,学了以后提升自己,提升自己后变成了君子,变成了君子后就去当官。过去在“文革”时批这句话,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当官吗?这是一种多么腐朽的思想!但是如果你要说“学而劣则仕”,就是更糟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学得很糟,当不了君子,还是小人,他还要去当官的话,那么这个问题不就更严重了吗?所以“学而优则仕”是对的。一个社会要由君子来掌权,来占据政治的高位,占据公共事务的高位。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一种等级的思想,现在如果太强调这一点,不合时宜,和我们的主流观点不一致,但是要看到当时的背景,还要看到等级思想中的积极含义,即在道德层面划分等级。
何怀宏欣赏孔子的另一句话是“有教无类”。他把这两个原则放一起来说。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我刚才讲的修身,一个人从小人变成君子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是什么意思呢?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小人变成一个君子呀,而变成一个君子就学而优则仕啦。这个逻辑是什么呢?这个逻辑就是,不管你是什么出身,我都愿意教育你,这是很平等的。不管你是什么人,你出身多么贫寒,我都可以教育你,我都“有教无类”。这样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这个社会肯定是有等级的,在上面的是那些君子,他们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尊重,还有相应的、当然不是奢靡腐败的财富,有相对宽裕体面一点儿的财富,这个等级总会有的。下面有许多小官,来治理这个社会。但是,这个等级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因为社会中的所有人,无论是君子的孩子,还是小人的孩子,都可以去学习,而从孔子角度来讲是有教无类的,谁来学都行。我来把你培养成为君子,你就可以提升到社会的高层,你就可以进入君子的行列,你就可以在公共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时候又是流动的。
所以,何怀宏很赞赏这一点,我也从中受到启发,这样的一种社会是一个很好的社会。这个社会是有等级的。但这个等级,严格来讲,不是所谓的阶级,不是判然分明的区分,它只是一个等级而已。而这种等级现在其实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有。比如在美国。大家都讲美国多平等,其实也有等级的。我经常讲一个例子,我在芝加哥法学院时,有一个中国学生在学院门口碰到我,我们一起进去。到电梯那儿,我掏出钥匙,打开电梯门,他问我怎么在一层坐电梯,他们都得在二层坐,法学院老讲平等,他为什么和我不平等?我说,我是教授,他是学生,这是区别呀。实际上,在任何社会中都有分层,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这种分层不是过度的、极端的分配的不平等,它就是恰当的。比如美国法学院对教授有适当的尊重,我们是平等的,但我是教授,我的具体职位与你不一样,我要受到一个教授应该受到的尊重,如此而已。所以,社会是有这样的分层、这样的治理。
同时,这上面的人不是永远在上面,他们是通过教育的竞争、通过修身的竞争,来判断谁更能当君子,谁去到社会的上层。而这个制度在中国从孔子以后两千多年,经过汉,到唐,到宋,形成了一套科举制度。这套制度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它就是一个有教无类的制度,把大量的社会各个阶层的子弟培养成有用之才,培养成君子,使君子走向社会较高层的岗位,形成这样的一种社会框架。所以总体来讲,中国的社会在世界历史中,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至少在前现代之前,在西方现代民主创设之前,在政治上都是最优秀的,在经济上、在社会的治理上的表现都是第一流的。这就是由于孔子创立这样一套结构,形成了文化精英阶层,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我们只是利用人的趋利避害来治理社会,就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我们讲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修身在儒家体系中的重大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