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将家庭的长远视野用于道德教化和超越生死
这样一种家庭的性质,会带来不少社会功效。宗教有一个功能就是人的视野超越有限生命,而有一种无限的时间视野。家庭是另外一种宗教形式。刚才讲,如果家庭是将人的生命的观念从有限改变到无限,它就改变了人的行为方式。大家知道博弈论的一个论断,即有限次博弈会使人产生机会主义的想法。我会在最后退出之前做一件损害别人的事,别人要报复我也没法报复了,因为我已经退出了。这叫“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好像是路易十五讲的。这是时间视野的问题,我生命有限,就会在死前做损害别人的事。但是你如果有一个家庭,你的观念是家庭的血脉延续,你其实只是血脉延续的一环,那么你的时间视野就会更长,这时你就会进入无限次博弈的情境中,因为你不可能退出。你退出了,你有没有子孙?你的子孙和你的生命延续是一回事。所以家庭就改变了人的行为。由于时间视野变了,行为也就改变了。
中国很早就有这样的话,叫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也是儒家的思想。你这辈子要是积善的话,对你的子孙会有好处;这辈子做了一些恶事,可能会殃及你的子孙。儒家就是把这样一种对家的血脉延续的追求,应用到劝说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文献中,比如像《孝经》。大家知道,儒家是说理的。“说理”是什么意思?很简单,说理就是告诉你,你这样做,对你有好处。当然这个好处是长远的,不是短期的当下的。那么怎样才算长远的好处?即是告诉你,如果你能够这样做的话,你就可以如《孝经》所说,“长守贵”“长守富”“保社稷”“守其宗庙”“守其祭祀”。什么意思呢?就是跨越世代的家庭延续的意思。“长守贵”,不只是你这代守贵,而且你的子孙也守贵,你的子孙也富裕。“保社稷”,“社”是土,“稷”是粮食,“社稷”是有生产价值的土地及其上面的人。这是对那些诸侯说的,你的社稷不要丢掉,这实际上是你家庭的财产。“守其宗庙”,宗庙就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能守其宗庙,就是能延续血脉的意思。过去讲“断了香火”,也就是断了后代的意思,家庭不能延续。首先要续上香火,守其宗庙;守其祭祀也是这个意思,你的后代还能够继续祭祀,能够长期进行祭祀。如此这般,你才能达到家庭血脉延续的目的。儒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
儒家是理性的,既很清醒,又很有智慧,知道怎样劝说人们去遵守道德。这就是家庭观念导致的道德教化的结果。刚才讲了家庭祭祀,就是道德教化的过程,它不只是祭祀祖先,它的祭词包括追述祖先的德行,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些操守。还有很多对祭祀人的选择,是按照道德标准的选择,比如有主祭,有配祭。有道德的人才能被选择,祭祀实际上是一种选择过程。反过来,这也是在教化后代、教化族人。我前面给大家推荐张岩的书,他的书是值得看的,他是研究上古的,大概有三本书,大家在网上可以查一查。
汉字的“教”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孝”,一部分是“文”。这和家族主义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另外还有一些族规家训,其实都是把一些道德规范写入家庭秩序中。而这些规范,还有我那次在毛氏祠堂中看到的家训,基本上和现在的道德规范是一致的,是非常好的。当然它接受了一些儒家的文化,把它融入进去。
再讲“超越生死”。这是刚才讲到的另一个宗教功能。宗教就是要告诉你,死后去哪儿,以安顿你的心灵。因为一个人在想他死后是一种什么状态,如果他死后仅仅是无神论的所谓物质不灭的话,是有问题的。实际上宗教虽然不能给出证明,但是它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说法,和目前我们所接受的那些逻辑不相悖就可以。像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有灵魂之说的,有复活之说的,有天堂地狱之说的。这些宗教都是用这些说法来告诉人,人其实是永生的,只是会到另一个地方去。而印度教和佛教有轮回之说,也是同样道理。
那么作为中国人是如何解决超越生死问题的呢?中国人不信那些教,但在实际上,中国血脉延续本身就是生命无限,所以冯友兰说,人在生理上就是不死的,这是冯友兰很极端的说法。还有很多人,像钱穆等都讲,家庭主义的事实,就是血脉延续。还有一种家庭主义的观念和家庭主义的祭祖仪式,使得人们认为生命是永存的,用这样的方法使人面对死亡。当然这种方法是对一般老百姓讲的。在传统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获得对生命的看法。这个大家要特别理解。不能简单地讲祭祖是一种封建迷信的东西,不知道祭祖是和那些宗教互替的。假如不许百姓祭祖,又不许百姓信那些宗教的话,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而对待君子阶层,或士大夫阶层,儒家有另外一套方法,叫“三不朽”,即“立言,立功,立德”。胡适虽然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人,但到了晚年,仍然回想起上小学的时候,“前面挂了一副字,立言、立功、立德这样的训条,至今仍然是对我的激励。”一个知识分子、精英、士大夫要做这样的一些事情,他就能把自己的个人,通过贡献社会的形式,融入社会的这个大我,而社会将延续下去,从而也使小我延续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