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冷静应对意外

冷静应对意外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某次商务演讲,李某与王某要角逐优胜者宝座。李某自知不如王某,于是暗中破坏王某的麦克风,并唆使数名无业人员混入听众群中,制造混乱场面。这样,引起了大多数观众佩服,纷纷将骚动者赶出场外,结果王某竟然获得优胜奖。听众目睹此举,无不怀疑演讲者耍花样。马季机智巧妙地圆了场,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

在演讲时,意外和僵局是难免的。如果双方固执己见,相持不下,都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想法,其结局是不言而喻的。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持镇静,设法缓和气氛并思考如何随机应变,甚至要先避其锋芒,避免硬碰硬的言辞交锋。当然,冷静应对意外责难,打破僵局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掌握演讲的一些特殊的语言技巧。比如,“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比如,要想方设法与对方心理相容,缩小或消除双方在心理上的“沟壑”,就要自己多点包容心,然后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重整旗鼓。

1.冷静应对紧急情况

保持镇静是指无论发生了什么状况,都要保持冷静。如果你的演讲需要利用一些仪器设备,请在之前确认它们没有故障。并且为了以防万一,请安排第二套方案,在危急的时候可以用上。如果在演讲之前你可以想象到会有什么意外发生(比如,你会被什么东西绊倒,麦克风忽然不灵,演讲的稿件不慎丢失等),你就要尽量做好准备,这样你走上演讲台才可以保持镇静。

当演讲时,如果有人竭力想“捣乱”,抓你说话漏洞,千万别慌。你可以采纳如下2个对策:第一,含糊其辞。2.找个借口离开演讲台。

有些演讲者会被听众的反应所左右,他们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左右为难,结果演讲没有达成目的,灰头土脸地走下讲台。其实,演讲即使在恶意反应的声势控制之下,如果暂时不去理它,听众的善意反应有时也会将它制止下去,所以努力改善会场的气氛十分重要。

某次商务演讲,李某与王某要角逐优胜者宝座。李某自知不如王某,于是暗中破坏王某的麦克风,并唆使数名无业人员混入听众群中,制造混乱场面。轮到王某上台时,果然下面一阵骚动喧哗,王某因麦克风无法使用,台下一片鼓噪,一时慌乱不已。但不久,会场就恢复了安静,会场传来美妙清晰的声音。原来王某以实力证明自己无须麦克风,也能让声音传到大家耳中。这样,引起了大多数观众佩服,纷纷将骚动者赶出场外,结果王某竟然获得优胜奖。

那么对于演讲中恶意的反应,我们一般采取哪些方法呢?

(1)压制。

有一位颇受非议的商界人士应邀到某大学演讲时,有几位态度恶劣的年轻人在后面喊着:“出去,你来干吗?”这时候,他大声回答:“因为我想跟年轻人多接近,自己也会更年轻,你们使我想起了我的年轻时代。”这位人士大方镇定地回答对方,使他们无言以对而安静下来。

(2)“以牙还牙”。

“如果觉得我说得不好,你可以上来替我讲讲看,请你们上来呀!”这时候,心怀恶意的听众一定不敢再吭声。但是这种方法,最好不要随便使用,除非你对你的演讲水平有足够大的信心。

(3)面对“冷场”。

有时,演讲者会面对冷场,感觉自己下不了台。还有时,演讲者站在台上卖力地讲了半天,台下毫无反应,听众只是怔怔地看着,或者打瞌睡,演讲者无法从他们眼神中看出他们对演讲内容是否感兴趣。那么,此时该如何炒热场面,不致使冷场僵持下去呢?

曾有一位商界高手到一群销售员中间演讲。这天,他登上讲台,听众仍在台下闹哄哄的。这位商界高手一言不发地高举右掌,摆出一个姿势。听众目睹此举,无不怀疑演讲者耍花样。于是,大家立刻安静下来,全场静悄悄地把视线集中在他的掌心上。这时候,他才开始安静地说话:“各位,我这只手曾送出过数以百万的保单,接到过丰厚的红利……所谓销售这种玩意儿……”接着,就慢慢地引发听众的兴趣了。

热炒演讲场面的要诀很多,但我们一定要记住“用心去做”的精神,这样就会创造出成功的演讲效果。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黄石市演出。在他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员错把“黄石市”说成了“黄石县”,引起了观众的哄笑。在笑声中,该马季登台演出了。他张口就说:“今天,我们有幸来到黄石省演出……”这话把哄笑中的观众弄糊涂了。正当大家窃窃私语时,马季解释道:“刚才,我们的一位演员把黄石市说成县,降了一级;我在这里当然要说成省,给提上一级,这样一降一提,哈哈,就平啦!”

几句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马季机智巧妙地圆了场,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这就是所谓的“打圆场”,马季所以能把这个场面给“圆”下来,关键还在于他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一个艺术家如此,一个演讲者、谈话者、论辩者也应该如此。我们无论是演讲、谈话,还是论辩,都是在与听众进行感情交流,信息传递。这就需要我们随时注意对方的变化,观察对方的表情,掌握听众的情绪,并要根据听众的反馈,及时调整我们演讲、谈话、论辩的内容和角度,把听众不愿听而我们又打算讲的东西删掉,加进一些听众感兴趣的内容,使场面永保热烈、严肃的气氛。

应对听众的反应是对一个人应变能力的锻炼,也是一个演讲者的必备素质。

2.冷静应对演讲不利因素

一般来说,演讲时可能遇到三种事:

(1)结巴、忘词。此时,如果掩饰,就会更加失态。相反,停顿一下,笑一笑,把这个句子再说一次,再继续说下去就可以了。

(2)技术故障,如话筒出了问题等。此时等待人员修理,需要冷静发言。

(3)事实错误,如把珍珠港事件说成是1941年9月7日。此时在合适的地方停下来改正错误,不要急躁而导致精力分散,出现更多错误。

其实,出现上述后两错误还好说,忘词是最不利的因素。

在演讲过程中,忘词时一定要记住不要不停地上下转动眼球,绞尽脑汁地回忆自己忘记的东西。这时你要泰然自若,一边利用自己平时的积累继续即兴演讲,一边再回忆忘记的词句。如果忘词后就待在那儿转动眼珠,那么你的讲演会大打折扣。还有的演讲者在忘词后不断地出现小动作,比如用手挠头,用手推眼镜,手不停地攥紧又张开等,这些都在告诉听众你很紧张。还有的演讲者在忘词时眼睛死死地盯住一个地方不放,比如斜上方、左前方、右前方等,眼神不知和听众互动,这也给大家一种死板的感觉,给人一种你原来在背课文的感觉。

那么,怎样应对忘词?

最简单的是可以中途插话。比如忘词时可以这样说:“坐在后面的朋友能听清楚我的讲话吗?”还有的人在忘词时会幽一默,比如:“大家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再次,忘词时可以跳跃演讲内容。一旦忘词又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千万不能愣在那里冥思苦想,这样只会使自己更加紧张,而且会影响演讲的效果,这时可以继续向下讲自己记得住的内容。

解决演讲忘词的方法可能还有更多,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最重要的,平时要多注意锻炼自己随机应变本领。如果你平时对人说话有“哑话”、“漏嘴”、“点炮”的问题,一定要多练习应急应变、自己给自己打好圆场的口才,这样你在演讲时出现了卡壳、忘词、错语、话筒没声、听众骚动、纸条索问等意外时,一定能见机行事,随之应变,巧妙地挽回局面,因为你已经进入和平时谈话一样自然的、交流的演讲状态中了。

还有的人怯场,这只需多锻炼就行了。还有的人喜欢刻意做作,演讲起来把自己都“搞丢”了,这需要改正,因为没有谁愿意去听一个“几不像”的演讲。

《唐雎不辱使命》是讲骄横的秦王想要吞并安陵君的国土,所以无理地表示欲以秦国五百里土地作为交换。对此,安陵君自然不同意,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斡旋。当秦王听说安陵君不愿交换土地时,顿时脸色大变,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道:“我没有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一发怒,便能让百万人尸骨成山、血流成河!”

唐雎说:“大王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秦王说:“平民百姓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赤着双脚,拿脑袋撞墙罢了。”

唐雎说:“那是庸人的发怒,不是勇士的发怒。如果勇士发怒了,倒下的虽不过是两人,血水淌过的地面也只有五六步,但普天之下的人,都会为他们披麻戴孝。现在勇士发怒了!”

唐雎说完话,立刻拔出宝剑,准备挺身而起。秦王一见,慌忙地对唐雎说:“先生息怒!先生请坐下来谈,何必生这么大的气呢?现在我明白了,韩国、魏国都灭亡了,唯独安陵君仅仅五十里地的小国还能留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这样的勇士啊!”

在这个过程中,唐雎针对秦王的贪得无厌,临危不惧、据理力争,甚至以死相搏,终于使秦王因心虚胆战而作罢。

一般来讲,在演讲中应对不利因素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控制感情,以情动人。

如果听众有意责难,要镇静,要有好的心理素质,能控制感情,掌握分寸。不要在讲台上惊慌失措,更不要因急躁而冲动行事。

(2)从容镇定,妙语解脱。

换句话说就是,在演讲中当有听众提出较尖锐的问题时,演讲者能够从容地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乍看起来十分棘手的问题。实际场景中,平庸的领导者多会采取压制的方法,发火批评。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吵了,安静下来”,而结果大多是使自己进一步陷入窘境。高明的领导者则采用以诚相待、妙语解脱的办法,往往能变被动为主动,进而达到讲演的目的。

(3)巧妙穿插,活跃气氛。

这是指演讲者在遇到不利情况而气氛沉闷时,应尽快调节,巧妙穿插个笑话或故事,谈点趣闻等,以活跃气氛。

(4)将错就错,灵活处理。

在演进中如果出了错,能够将错就错,灵活处理,并使演讲继续有效进行的人是高手。实践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两点:一是搔头挠耳,二是冷场过久。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研究结论:如果在演讲过程中冷场15秒以上,听众群中就会有零星笑声;冷场30秒以上,就有少数听众的笑声;冷场时间再长一点,听众就会普遍不耐烦了。所以,演讲者在演讲时一定要牢记这一点。

这里,我们给出口才大师卡耐基面对冷场的几种方法,以供借鉴:

(1)就地换掉话题,用上段结尾中的句子来发挥;

(2)向听众提出问题;

(3)如果实在是大脑一片空白,就临时编一段较完整的结束语,有礼貌地结束。

3.冷静应对当面诋毁你的人

在演讲的过程中遇到责难也是常有的事。所谓责难,就是责备非难,大致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所讲有疑问或不同意见而提出问题和反对意见,多为善意的;另一种则是故意刁难,搞恶作剧,以达到让发言者难堪、出丑的目的,多为恶意。那么,如何应对当面诋毁你的人呢?

应学学古人“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的风范,从容不迫地冷静思考,待考虑成熟就视当时的情况予以说明或反击。

(1)面对善意的责难时,错在自己坦率承认。

如果所面对的是善意的责难,演讲者就应尽己所知,认真、负责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解答对方的问题。只要不是涉及国家、组织机密和有伤风化等内容的,都应有问必答,不可用“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搪塞。如果确实回答不了,也要老老实实地表示歉意,或者留下另行探讨的话语。

有一位宣传部长在宣讲时事政策时,一位工人站起来问道:“你老讲形势好,为什么全国到处都在下岗?”

这位部长就说:“下岗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恰恰说明形势好。现在一些地方、部门人浮于事,没事做,而一些地方、部门又事多等人做,这正常吗?一个工厂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没市场,大家都发不出工资,还不如让一些人下岗转行,去干社会需要的事。这样,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大家又都有钱可挣,不比要死不活地等着好吗?”

(2)面对恶意的责难时。

遇到恶意责难这种情况,有时需要针锋相对,坚决、果断地当众揭露对方,可以反唇相讥,或以牙还牙,或反击于幽默风趣之中。总之,不能让恶意责难得逞。如果不予理睬、拒绝回答,或者发火、生气,或者令其离开或自己离开,都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不仅会助长其气焰,混淆其他听众的视听,更会有损自己的形象。

4.意在言外与因势利导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意在言外可以软中带硬达到自己的目标,或运用迂回曲折的语言含蓄地表达本意。意在言外的说话者故意说一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话,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虽然委婉只是一种“治标剂”,但却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缓冲”带,它会让原本可能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适的氛围中领悟到本意。意在言外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能够引导听者去领会你的话意,以一种间接、更易于让人接受的方式把意思传达给对方。

晋文公有一次吃烤肉,发现肉的外边缠绕着头发,于是大怒,唤来烤肉的厨子。厨子知道,烤肉上边有头发是对大王的不敬,如果是厨子失职,就可能被处死。

厨子走到大王面前,连忙认罪。他说道:“臣该死,臣的罪有三条:其一,我切肉的刀锋利得如宝剑一样,肉被切断,可是没有切断肉外边的头发;其二,我用铁锥串起来烤,反复翻动,却没有发现头发;其三,肉被火烤得赤红,最后被烤熟,可是缠在肉外边的头发却不焦。我想,所以如此,是不是有人嫉妒我呢?”晋文公听了这番话后,猛然醒悟,派人调查,果然有人陷害厨子。

厨子巧妙地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方法,宣布了自己的三条罪状,表现了自己的驯服,这是退,但这三条罪状却又正好证明了自己无罪,这是进。以退为进的高明之处恰恰就表现在这里。

因势利导也可以理解为欲言先抑,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方法,即讲话者沿着对手的逻辑,一步一步地引诱对方向自己的中心话题靠近,最后产生恍然大悟的谈话效果。其巧妙之处在于发言者回避正面问题,在保持缄默的同时,巧设迷惑,使对方主动连续反问。而每一次发问都比前一次更接近于发言者的真实意图,最后以画龙点睛式的手法结尾,做到点到即止,使对方在自己的发问和得到的间接回答中思索、解疑,最终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在使用因势利导的语言时要注意,因势利导并不等于晦涩难懂。如果说话晦涩难懂,便没有了因势利导可言;如果使用因势利导的话不分场合,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因势利导能够避免尴尬,但因势利导要巧妙利用,好像什么都没说,实际上什么都说了。

5.冷静面对“哄场”的技巧

“哄场”也可以称之为搅场,就是恶意破坏现场秩序,使发言者不停被打断,甚至被迫终止。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单向交流中。通常的情况是听众开小会、串座位、随意进出、喧哗、嘲笑、喝倒彩、吹口哨、瞎鼓掌等。

“哄场”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听者本就对发言者有成见,是反对派。之所以来听,就是想来钻空子、找岔子,不管你怎么说,他都要搅。二是发言者思想、学术、业务等水平不高,听者觉得言之无物,听下去纯粹是浪费时间。三是讲话内容听者不感兴趣。

有些演讲者,在面对听众“哄场”的时候,在场上也会出现紧张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导致演讲者讲话失误,此时明智的做法是用反问法加以掩饰。如“我这样说对吗?不对!因为……”这样听众不但难以察觉到演讲者的失误,而且还以为是演讲者有意树立靶子,从而从反面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有部分演讲者因为紧张,出现记忆中断的情况,这时演讲者可采取各种方法进行弥补和掩饰。如插话衔接法,即临时插话,对已说过的内容加以发挥;或重复衔接法,即加重语气重复最后几句;或跳跃衔接法,即后话前说,前话后补,从而赢得时间,回忆忘却的内容,将思维的链条续接上去,控制会场气氛。

有些演讲者的演讲内容可能会相对较长一些,这时听众们可能会显得疲惫,会场会出现喧嚣气氛,听众会把心思不放在演讲者身上。面对这种情况,演讲者可采用悬念法、幽默法、穿插法等对症下药,调整演讲内容,或举例子,或讲故事,或提问题,围绕演讲的中心,把听众散漫的思绪拉回到听演讲内容上来。倘若听众对演讲者的意见持反对态度,演讲者应先环视全场,然后面朝持反对意见听众的主要方向,以亲切温和的态度,设法消除对立。如“有的同志可能有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你们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从而平息听众的情绪,把话题转过来。切不可不理听众的感受以及现场的气氛,自顾自地演讲,这种唱独角戏的做法,一般对演讲不会起到好的作用。

“控场”技巧是难度较大的技巧,它需要演讲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巧妙运用。

请看下面这个事例:

1860年2月,林肯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在纽约库钥学会作演讲。他到纽约时,当地报纸已发表了许多攻击他的文章。在他登台时,还未开口,台下便掀起一片嘲笑起哄声浪。演讲开始不久,台下已十分混乱,一些共和党人高声叫嚷要他滚下台去。但林肯全然不为所动,十分镇静地按事先准备的讲下去。渐渐地,会场安静下来,除了林肯的声音,只有煤气灯的燃烧声,听众都听得入迷了。第二天,报纸又纷纷发表了赞扬林肯演讲异常成功的文章。

如果听众出于善意而提出问题发难,演讲者就应该谦虚谨慎,自剖自责,采取“当即纠正”或“借错为靶”的手法加以补救。所谓“当即纠正”,即将错话搁置一旁,将正确内容再讲一遍。这样做虽然纠正了错误,也没有正面认错,但毕竟露出破绽,且内容会明显重复。采用“借错为靶”,就是将错话当作反面论题,树立靶子,然后进行批驳,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到正确的内容上来。这种补救方法不露痕迹,甚至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活跃气氛的效果。

例如,有位演讲者不慎说了一句错误的话,他当即意识到了,便灵机一动,故意将错话重复一遍,然后机智地说:“显然,听到刚才这句话,大家都笑了。大家想想,这句话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呢?”接着便对错误逐条逐款进行批驳,使人感觉到演讲者是有意树立靶子,从反面进行论证。这种“控场”技巧实在令人叫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