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多基因遗传与多基因病
前面我们介绍的性状都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即单基因性状或称孟德尔性状;它们具有相对性状之间差异大、易于区分、变化不连续的特点。但是,生物的性状中还常见一些性状之间差异小、其变异往往是连续的性状,我们把这类性状称为数量性状。数量性状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因此数量性状也称为多基因性状),每个基因对性状形成的效应是微小的(因此称为微效基因),但基因的效应往往是可以累加的。人类许多性状如身高、体重、血压、肤色、智力、寿命等都属于数量性状。
数量性状在遗传上往往有以下特点:①两个极端类型杂交后,子代大部分为中间型。②两个中间型杂交,子一代大部分为中间型,也可出现少数极端类型的个体。③在大的随机杂交的群体中,变异范围很广,但是,产生的大多数个体接近中间型,极端个体很少。④环境与遗传因素都对表型起作用,但是环境(如光、湿度、温度、营养等)对表型的影响明显比单基因遗传大。
人类的一些常见先天畸形和病因复杂的疾病,其发病率一般都超过1/1000,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并常出现家族倾向,患者同胞的发病率不遵循1/2或1/4的规律,大约仅1%~10%,因此不是单基因遗传,大多属于多基因遗传病。
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病的基础,称为易患性。易患性的高低也是由基因与环境共同影响的;易患性的变异与多基因遗传性状一样,在群体中呈正态分布,即群体中大多数个体的易患性近似平均值,易患性很高或很低的都很少。当一个个体的易患性达到一定程度,这种个体就要患病时的易患性大小称为阈值,阈值代表在一定条件下患病所必需的、最低的易患基因的数量。
为了衡量多基因遗传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两者的相对作用大小而提出了遗传率的概念。在疾病发生中,遗传基础所起作用的大小称为遗传率(或遗传度),一般用百分率(%)来表示。在多基因病中,遗传率可高达70%~80%,这表明其遗传基础在决定易患性变异和发病上起着重要作用,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反之,则表明遗传因素起次要作用(表1-3)。
表1-3 一些常见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度
续表1-3
(自:钱宇平,1986)
综上所述,可见多基因病有如下特点:①有家族聚集倾向,但它们不符合单基因遗传,在系谱分析中无明显的遗传方式;遗传度高的患者一级亲属发病风险约为群体发病率(P)的平方根。②随亲属级别的降低,患者亲属发病风险迅速下降。③近亲婚配时,子女患病风险增高,但不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显著。④患病(或畸形)越严重,其后代再发风险越大。⑤当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发病率有明显性别差异时,群体发病率低的性别患者后代发病率高,因为该性别群体发病率低,表明其阈值高,只有他们带有相当多的易患性基因时,其易患性才能超过阈值而发病。如果他们已发病,就表明他们已带有相当多的易患性基因,其后代获得易患性基因就比较多,因此发病风险将较高,尤其是与其性别相反的后代。如先天性幽门狭窄患者,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5倍(男0.5%,女0.1%)。男性患者的儿子发病风险为5.5%,女儿发病风险为2.4%;相反,如为女性患者,她儿子的发病风险为19.4%,女儿风险为7.3%。
由于多基因遗传病发病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在估计发病风险时要全面考虑到遗传和环境的多种因素,这样作出的判断才比较接近实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