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中的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中的健康相关行为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核心是行为的改变,并终止危害健康的行为,实施有利的健康行为以及强化已有的健康行为等。知-信-行模式直观明了,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应用广泛,但需要注意的是:它是一个假定模式,即将健康信息传递给目标人群,可以改变目标人群的信息和态度,进而改变其行为。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接受劝告,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是健康信念的产生。

第二节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中的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核心是行为的改变,并终止危害健康的行为,实施有利的健康行为以及强化已有的健康行为等。实际工作中只有对目标人群及其目标行为,以及引起这些行为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有了明确的认识时,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是说研究健康相关行为的发生、发展的动力和过程以及内、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才能终止危害健康的相关行为、强化有利的健康相关行为。

一、行为的概述

(一)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行为是指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所引起的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表示为:刺激―机体―行为反应。人的行为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对人的内外环境做出能力反应。人类的行为表现错综复杂,然而行为特征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人类具有生物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据此可将人类的行为划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两类。本能行为是人的生物属性所决定,主要包括与基本生存有关的本能行为、与种族保存有关的行为、攻击和自我防御行为。社会行为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系列行为。

(二)行为的发展

行为的发展受到机体遗传因素、后天学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影响。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行为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①被动发展阶段(0~3岁):主要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驱使以及无意识的模仿来发展行为。②主动发展阶段(3~12岁):行为发展带有明显的主动性,人对各种本能冲动的克制能力也在迅速提高。③自主发展阶段(13~20、22岁):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发展。这个阶段是建立有利的健康行为的关键阶段。④完善巩固阶段(20、22岁~):发展起来的行为已经定型、持续终止,并不断调整完善充实和提高,以实现自我对周围环境的最佳适应。

二、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指个体和群体与健康疾病有关的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一)促进健康的行为

促进健康的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在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类行为。首先这些行为必须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期望相一致,即对健康有利,其次健康行为要有一定的稳定性,有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有利于健康。

常见的促进健康的行为有:基本健康行为,指一系列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健康行为;预警行为,防止疾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或者发生后正确处理的一类行为;保健行为,正确合理地应用医疗卫生服务,以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如预防接种、定期体检等;避开不良环境危害的行为;戒除不良嗜好的行为。

(二)危害健康的行为

危害健康的行为是指偏离个人、他人及社会健康所期望方向上表现出来的一组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的特点是:具有为危害性,对己、对人、对社会健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危害作用;危害健康行为要具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保持相当的时间,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行为是个人在后天生活经历中养成的。

危害健康的行为对健康的影响表现为: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广泛存在的特点。

常见的危害健康的行为有: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致病行为模式,指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如内向性格的人容易患抑郁症,A型性格的人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等;不良的疾病行为,如疑虑、恐惧、不及时就诊、不遵医嘱、迷信等;违反社会法律、道德危害健康的行为,如吸毒、性乱等。

三、影响行为改变的三类因素

任何行为的改变都受到三类因素的影响,即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

倾向因素作用于行为改变之前,是产生某种希望行为的动机或愿望。个人的倾向因素受到知识、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倾向因素可以诱发某种行为的发生,如果个体掌握一定的医学科学知识,树立积极的健康观、严谨的生活作风,就会产生对健康有利的倾向因素,从而养成促进健康的行为,否则反之。

促成因素是指促使某种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包括实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能和资源。健康教育促进中,只强调目标人群主观的倾向因素,而不为其创造客观环境,行为改变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强化因素是激励行为的维持、发展和减弱的因素。其主要来自社会支持,同伴影响以及领导、亲属、卫生保健人员的劝告,也包括人们对行为后果的感受。

四、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的学说有多种,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健康相关行为改变学说。

(一)知-信-行模式

知-信-行模式用于个体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是认识理论和动机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针对目标个体在行为改变中的心理活动来解释,将人们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与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知-信-行模式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是目标,信念的转变是知-信-行模式的关键。行为转变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过程。社会中仍然存在着知而不信或信而不行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另一方面还要加大法律、法规、制度、道德规范、社会舆论的监督,加强激励和批评的干预措施。加速健康危害行为的改变和克服。

知-信-行模式直观明了,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应用广泛,但需要注意的是:它是一个假定模式,即将健康信息传递给目标人群,可以改变目标人群的信息和态度,进而改变其行为。但是在这个假定中缺少对目标人群需求和需要的了解,缺少对行为条件和行为环境的考虑,而且,在实际操作中知-信-行模式调查的结果对目标人群行为改变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比较有限,只能作为定性的研究而作定量研究较困难、资料难收集,所以知-信-行模式只能作为方法之一。

(二)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接受劝告,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是健康信念的产生。即是人类的行为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首先使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己的某种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具有危害性,进而认识到改变它会产生对健康有利的后果,并决心克服各种障碍,坚信具有改变它的能力。可见该模式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知觉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威胁,并进一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对采取某种行为或放弃某种行为的结果估计,诚信这种行为与疾病或危险因素有密切联系,包括行为可能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认识到采取这种行为可能遇到的困难。

3.对自己实施或放弃某种行为的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力,成功地采取一个达到期望结果的行为。树立克服障碍的信心和意志,才能完成这种行动。

健康信念的模式是假设一个人是否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取决于这个人是否认识到某个负面结果对自己的健康和利益(经济、家庭、子女教育和社会地位)是严重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是现实存在的;然后产生一个正向期望,即通过采取一个专业机构或人士推荐的行为的实施,将能避免危害健康结果的发生,并成功地采取促进健康的行为或解除危害健康的行为。如果人认识到吸烟会诱发呼吸道疾病,戒烟则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下降,最终相信自己能够戒烟改变生活习惯。健康信念模式对于解释健康相关行为和预测健康相关行为改变,帮助设计健康教育调查研究和问题分析,指导健康教育干预都有大的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