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人口老龄化
(一)概述
1.老化 老化即衰老,是指人体从出生到成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的进行性、衰退性变化,称为老化。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自然界所有生物体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机体的结构和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受个人意志支配,一旦出现则不可逆转。
2.年龄 通常用生物学年龄与时序年龄两种表示法。生物学年龄(生理年龄):是与人体生长发育中的某些事件的出现时间有关,是根据正常人体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发育状态所推断出来的年龄,表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实际状态,是反映器官功能状况的一个指标。时序年龄(实际年龄):以时间表示自出生以后经历期间的个体年龄。时序年龄按出生的年、月、日计算,取决于出生时期的长短。
3.人口老龄化 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各年龄组人口的比例关系,属于人口的动态概念,并非绝对量的增长。
(二)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
为便于不同年龄结构的地区和国家之间进行对比,需要一个统一标准的老年人口年龄的起点。通常用老年人口系数(即大于60岁的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作为判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制定了不同的老龄化国家(地区)标准(表4-1)。
表4-1 两种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
二、老年人的年龄划分
(一)老年人的年龄分界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年龄的划分有两个标准:在发达国家将65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而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则将60岁以上人群称为老年人。我国目前仍以60岁作为老年的起点年龄。
(二)老年期的划分标准
根据现代人生理、心理上的变化特点,WHO提出了老年期的划分标准:45~59岁,中年人;60~74岁,年轻老人;75~89岁,老年人;90岁以上,长寿老人。
三、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
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 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
2.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不断延长 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8岁提高到73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目前平均期望寿命男性为67岁,女性为71岁。
3.75岁以上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 我国75岁以上的老人以每年平均3.62%的速度增长,仅次于巴西。另外,在我国女性老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比男性老人高3.4岁。老年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使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较快。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1.社会负担加重 人口老龄化使对老人的赡养比上升,致使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经济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
2.对保健服务需求增加 老年人口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因此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求超过其他人群。
3.社会化福利及社会保障事业欠缺 我国经济不发达,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4.“养老”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独生子女化,家庭对老人的赡养能力减弱,“养老”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会,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5.老龄工作水平低、资源匮乏 我国的老龄保障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基础服务项目、设施薄弱;老年护理教育起步晚,技能型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