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内科慢性疾病的康复护理

常见内科慢性疾病的康复护理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冠心病康复的开展必须无心脏并发症,即无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及心源性休克等。急性心肌梗死2周以内,冠状动脉分流术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早期为冠心病Ⅰ期康复。Ⅲ期康复适应的对象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隐匿性冠心病、冠状动脉分流术后、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心脏移植术后、安装心脏起搏器术后的临床病情稳定的患者。本病确切的病因不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导致COPD最常见的疾病。

第三节 常见内科慢性疾病的康复护理

一、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的心脏病,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高血糖、肥胖、高凝状态及吸烟等都是冠心病发生常见的危险因素,劳累、运动、情绪激动、寒冷等为心绞痛发作的常见诱因。通过治疗和康复可帮助冠心病患者达到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工作能力,回归社会的康复目标。

冠心病的康复主要是医疗性运动(有氧训练、力量训练等)配合危险因素纠正、作业治疗、行为治疗及心理治疗等,应力求最小的危险和最大的恢复。冠心病的康复治疗分为住院期康复(Ⅰ期)、出院后康复(Ⅱ期)和慢性冠心病或慢性期康复(Ⅲ期)。

冠心病康复的开展必须无心脏并发症,即无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及心源性休克等。当心脏并发症得到控制并稳定后,也可谨慎开始,但患者运动后出现心绞痛发作、心率过快(>120次/分)、心电图提示室早或有意义的ST段移位,应暂停运动练习。

(一)冠心病住院期(Ⅰ期)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2周以内,冠状动脉分流术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早期为冠心病Ⅰ期康复。Ⅰ期康复的目标是争取尽早生活自理和尽早出院,并且从监视下的活动过渡到家中无监视的安全活动,主要通过适当的活动,减少或消除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让患者逐渐适应和恢复日常功能活动。

对无并发症、无胸痛、静息心率小于110次/分、血压基本正常病情稳定的患者,在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后可开始进行运动康复,务必注意渐进性特点。

1.可从关节活动范围内训练,从被动运动逐步过渡到低强度的主动抗阻运动,以及床上洗脸进餐、床边便桶、床边坐椅子等。

2.患者从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后,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逐步增加肢体活动、下床活动等时间,但在活动前后必须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并应避免在饭后活动。

3.上述治疗能较好完成时,可开始早期行走练习,先在病房内,再到走廊里,在这一时期患者可进行渐进的作业治疗活动,以增强自我照顾和日常生活活动的耐力。

4.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了解控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意义,戒烟并改正不良生活习惯,掌握体力活动、饮食、服药、出院后用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和一些基本急救知识。

(二)冠心病出院后(Ⅱ期)康复

Ⅱ期康复是从患者出院至病情稳定,时间一般为6周。Ⅱ期康复是基于心肌梗死瘢痕形成6周左右的时间,在心肌瘢痕形成之前,病情仍有恶化的可能,较大强度的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Ⅱ期康复的目标主要是保持并进一步改善出院时的心功能水平,从恢复生活完全自理过渡到正常的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1.出院后短期内应维持出院前活动水平,除应生活自理外,也可做一些擦桌子、洗碗筷等家务劳动,可以听广播或看电视,但费力的劳动或紧张兴奋的文艺节目必须避免。

小贴士

心功能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因而最高心脏功能容量(METs)的水平与心功能直接相关,可以用METs来诊断心功能。MET量化心衰病人的心功能分级标准:Ⅰ级:≥7;5≤Ⅱ级<7;2≤Ⅲ级<5;Ⅳ级<2。

2.步行活动。步行程序最简便易行,包括户内户外行走,每天进行,心脏可逐渐增加其耐力,从15~30分钟,在可耐受的情况下逐渐增加行走速度、活动强度,以达到最大心率的40%~50%为指标,一般无需医务监测。较大强度活动要进行监测以确定安全性,无异常表现的患者可过渡到无监护活动,应安全稳步地提高运动负荷。

3.仍应注意循序渐进,禁止过度用力活动,不可有气喘和疲劳。所有上肢过头顶的活动均为高强度运动,应避免或减少。训练时要维持适度的活动量,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采取能量节约策略,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以提高工作和体能效率。

4.患者应每周门诊随访一次,有任何不适均应暂停运动,及时就诊。如恢复顺利,可在梗塞后第8周进行运动实验,了解心脏功能容量,如果运动能力达到6METs或以上时,即顺利进入Ⅲ期康复程序,对于脑力劳动和轻中度体力劳动者可恢复工作,心脏功能容量达不到工种所需标准时,不能复工。

(三)冠心病慢性期(Ⅲ期)康复

康复程序一般为2~3个月,前2期的康复治疗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Ⅲ期康复目标是巩固Ⅱ期康复成果,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或提高心血管功能和身体活动能力,最大限度恢复其生活与工作,康复锻炼应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尽可能做到兴趣性与全面性的结合。Ⅲ期康复适应的对象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隐匿性冠心病、冠状动脉分流术后、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心脏移植术后、安装心脏起搏器术后的临床病情稳定的患者。

1.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先做症状限制性运动实验,确定最高心率和心脏功能容量,结合临床表现,开出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制定是确保冠心病患者有氧运动安全性、有效性的关键,包括有氧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作业训练、医疗体操、气功等内容。

2.冠心病Ⅲ期康复程序完成后,仍要坚持锻炼,自我锻炼应该持续终生,持之以恒,伴随到生命的终点,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3.积极控制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控制血压、血糖、体重,戒烟,避免病情再次发作。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本病确切的病因不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导致COPD最常见的疾病。COPD的特点是气道狭窄、气流阻力增大,肺组织过度积气、弹性回缩力降低、肺泡膨胀,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造成通气/血流失调,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上述多种因素导致肺动脉高压,最终出现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

COPD患者通气与换气功能均受影响,易出现缺氧和呼吸困难,易于出现呼吸系统感染,痰液增多,有潜在窒息的危险。COPD患者经康复治疗后,呼吸道分泌物得以清除,呼吸协调控制能力与呼吸效率得到提高,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伴随着呼吸功能、运动耐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工作能力的改善也降低了住院的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

(一)药物治疗

患者在开始康复前应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包括支气管活性药物,如β受体兴奋剂、抗胆碱药物、茶碱等,还包括抗感染药物、黏液溶解剂、祛痰药物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同时根据需要湿化空气,摄入足量的液体,有利于气道分泌物的清除。持续低流量吸氧有助于缓解呼吸困难,提高活动能力,早期即给予抗感染治疗可防止呼吸道感染的进展。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COPD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前提。

1.体位引流 通过适当的体位摆放,使病变肺部处于高位,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尽可能垂直于地面,利用重力作用,配合有效的咳嗽,使痰液顺体位引流排出,改善呼吸功能。详见《内科护理学》有关内容。

体位引流适用于神志清楚、身体状况较好的痰液较多的老年人,宜在饭后2小时或饭前1小时进行。引流期间配合支气管湿化、雾化吸入、化痰和解痉药、有效的咳嗽和局部的叩击与震荡,可提高引流效果。严重咯血、高血压病、脑外伤、脑水肿、脑动脉瘤、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主动脉瘤、心律失常、肺水肿、气胸、急性胸膜病变、明显发绀和呼吸困难者及返流性胃炎等属体位引流的禁忌证。同时应注意,不要让高位的病变部位的引流物污染了低位的正常肺和支气管。

2.咳嗽练习 COPD患者必须控制浅而频繁及爆发性的无效咳嗽,学会并掌握有效咳嗽的方法与时机。具体步骤为:深吸气,屏住呼吸一会儿(1~2秒钟),放松呼吸,再次深吸气,腹肌收缩,两次连续咳嗽,同时喉部开放,将痰液随喷出气流排出。上述咳嗽动作可重复多次进行,直至将痰液排出。

3.胸部叩击与震荡 在体位引流或咳嗽时可配合胸部叩击与胸廓震荡,分泌物松解后在气道壁上的黏附,进一步提高分泌物引流的效率。

(三)呼吸功能再训练

COPD患者正常腹式呼吸被病理呼吸模式所取代,限制了呼吸效能,增大了呼吸肌的耗氧量却不能增加通气量,因此重建生理性呼吸模式显得特别重要。

1.腹式呼吸 患者取舒适体位(仰卧位、半卧位或坐位),放松所有紧张的辅助呼吸肌群,进行安静的腹式呼吸训练。

护理人员一手按在患者上腹部,呼气时,腹部下沉,此时用手稍用力加压,使腹压进一步增高,迫使膈肌上抬。吸气时,患者上腹部对抗该手的压力,将腹部徐徐隆起,该压力既可吸引病人的注意力,又可诱导呼吸的正确方向和部位,护理人员另一只手放在患者胸部,使胸廓运动保持最小。训练时,可在脐与耻骨之间的下腹部放置一小重物,进行抗阻力呼吸训练,开始时,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以后逐渐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争取成为患者自然的呼吸习惯。

2.缩唇呼吸 COPD患者由于支气管壁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出现管腔狭窄、僵硬,易导致管壁塌陷,妨碍气体排出,缩唇呼吸可提高支气管内压力,防止气道过早塌陷和闭塞,从而能增加通气。

训练时,患者经鼻吸气后,将嘴唇缩紧,呈吹口哨状,使气体缓慢地通过缩窄的口型,徐徐吐出,一般吸气2秒钟,呼气4~6秒钟,呼吸频率小于20次/分。呼气流量以距口唇15~20cm处的蜡烛火焰倾斜而不熄灭为度,以后训练可逐渐延长距离。

腹式呼吸结合缩唇呼气能减少呼气频率,增加潮气量,减少功能残气量,提高肺泡通气,降低呼吸氧耗,使呼吸协调,缓解呼吸困难。

(四)全身性锻炼

患者通过适当的训练,主要是有氧训练,可使患者体质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呼吸困难的耐受力,改善呼吸功能。户外步行是简单易行又有效的方法,通常先作12分钟行走距离测定,了解患者的活动功能,根据患者情况,逐步增加活动时间和距离。其他常用的锻炼方法还有呼吸操、太极拳、气功、游泳、爬山等。运动强度以运动测验参数为指导,运动计划应每周重新评估,运动耐力的增加可单独表现在呼吸肌耐力的变化上。

(五)氧疗和家庭氧疗

COPD患者,急性发病出现严重缺氧时,如PaO2持续低于50mmHg或SaO2(血氧饱和度)小于90%,给氧具有关键作用,可通过鼻导管、面罩或机械通气持续低流量吸氧等方式,让PaO2高于60mmHg或SaO2大于90%。有条件的患者可家庭氧疗,每天吸氧15~20小时,夜间睡眠中全程吸氧,能显著延长寿命和改善生活质量。

(六)作业疗法

1.通过适当的辅助器具和周密的活动安排与活动简化,减少活动中的能量消耗。

2.通过安排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如家务劳动等),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作业活动能力。

(七)营养支持

COPD患者合理的膳食、食品调配、烹饪方法、饮食制度可以影响病情的转机,改善代谢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疾病的恢复。

营养治疗的原则是:以膳食补充营养为主,选用易消化的食品,少食多餐,摄入的食物应有充分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避免食用易引起胃肠胀气的食品,以免影响呼吸与进食,合并心衰患者应限制水、盐摄入,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应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

(八)戒烟、预防感染

吸烟是公认的导致COPD的重要因素之一,在COPD的任何阶段戒烟,均可延缓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可明显减少感染发生的次数,减轻发作时的症状。

(余立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