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理伦理学发展概况

护理伦理学发展概况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始社会,在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恶劣的生活中,对伤患者治疗护理的长期过程中,产生了最早的医学医德。古阿拉伯护理伦理兴盛于公元700—1300年,古阿拉伯医学是护理伦理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公元12世纪的医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迈蒙尼提斯的《蒙尼提斯祷文》充分体现了医护人员爱病人、不为名利、一视同仁、精益求精的高尚情操。

第二节 护理伦理学发展概况

一、我国护理伦理的历史发展概况

(一)祖国医护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在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恶劣的生活中,对伤患者治疗护理的长期过程中,产生了最早的医学医德。《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时之时,一日遇七十毒。”《帝王世纪》记载,伏羲“尝味百草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伏羲、神农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缩影,是远古时期医生的代表,尝百草反映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进行自体试验,为人类寻求诊治疾病的方法和药物并千方百计为病人着想,不顾个人安危,自我牺牲的精神。

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专门从事医疗活动的医生也随之出现,并有了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据《周礼·天宫》记载:西周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并记载“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将医生失误的多少作为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以此确定医生的业绩及报酬。

封建社会时期的医德理论有了较系统的发展。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古代朴素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医乃仁术”为核心,把医术与医德融为一体,对当时的医护道德进行了全面阐述,标志着医护道德初步形成。

小贴士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代表人物是扁鹊。扁鹊是上古时代的神医,但一般人们说的扁鹊是春秋时代的汉医师祖——秦越人。扁鹊留给后人的医德思想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随俗而变。他“过邯郸,闻贵夫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喜小儿,即为小儿医。”二是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他过虢国,治好虢太子“尸厥”病,别人认为他能起死回生,他说“太子未死也”,他只是“形静如死状”。三是他坚持科学,反对迷信。他把“信巫不信医”列为“六不治”之一。

秦汉时期医家辈出,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东汉张仲景、华佗,三国时期董奉等。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提出医者应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究方术”,“爱人知人”,对病人一视同仁,“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可保身长全”。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名医辈出,医德更加规范,其中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是我国传统医德的集大成者。隋唐两代帝王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他撰写的《备急千金药方》,就是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意义而命名。在《大医精诚》著作中,主张医家必须具有“精”和“诚”的精神,所谓“精”就是要具有精湛的医术,“诚”就是医生应具有高尚的医德。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医药学实践的发展,我国医护伦理思想得到补充和完善。宋代张杲所著《医说》中有“医以救人为心”篇;明代陈实功(公元1555—1636年)在《外科正宗》中对我国古代医德作了系统总结,他提出医生要做到“五戒十要”;清代名家喻昌的《医门法律》首次提出医护人员在临床上要自己用“法”来正确诊治,要用“律”来判断诊治疾病失误的责任和罪过。

(二)我国护理伦理优良传统

1.济世救人,仁爱为怀 我国医护伦理将“济世救人”看作医学的目的,把“仁爱为怀”作为行医的基本原则,认为“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

2.普同一等,一心赴救 作为医护伦理要求,必须做到普同一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著作中写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3.精勤不倦,博极医源 孙思邈要求“学医者必须精勤不倦,博极医源”;徐春甫强调“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应当“精心研习”、“学功精深”。

4.清廉正直,淡泊名利 古代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的动人典故不胜枚举。东汉名医华佗,不慕荣禄,不攀权贵,坚持为百姓看病千古传颂。东汉张仲景抛弃长沙太守的高官厚禄,专心为民解除病痛。孙思邈技术精湛,朝廷多次聘他出来做官,均遭拒绝。

5.尊重同道,谦逊谨慎 尊重同道、谦逊谨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自古就是医护人员的优良传统。清代名家叶天士出身中医世家,他虚心好学,十年内先后拜了17位老师。

(三)我国护理伦理的特征

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我国的护理伦理形成了其独特的突出特征:一是具有较强的人民性;二是强调医德和医术的密切关系;三是德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三是深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五是部分内容带有封建色彩;六是缺乏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国外护理伦理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护理伦理的发展

古印度医护人员对医德非常重视,印度是最早把护理作为一门职业的国家,有丰富的护理道德内容。公元前5世纪,印度名医妙闻《妙闻集》中指出“正确的知识、广博的经验、聪敏的知觉和对病人的同情,是为医者四德。”

小贴士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是西方医学的奠基人,被称为“医学之父”,他也是西方医德的创始人。《希波克拉底誓词》是西方医德的经典文献,也是后世学医者的誓词。

古阿拉伯护理伦理兴盛于公元700—1300年,古阿拉伯医学是护理伦理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公元12世纪的医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迈蒙尼提斯的《蒙尼提斯祷文》充分体现了医护人员爱病人、不为名利、一视同仁、精益求精的高尚情操。

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是英国的南丁格尔女士,她以丰富的临床经验编写了《护理记》,1946年再版时改名为《护理的艺术》。她指出“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中之最精细者”、“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类迈向现代社会,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已成为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很多国家通过守则、法规等文件形式把医德肯定下来,同时产生一系列的国际医德和法律文献,形成护理伦理理论和护士规范。

(二)国外护理伦理的优良传统

1.救死扶伤,服务病人 希波克拉底强调:“我之唯一目的,为病人谋幸福。”德国名医胡弗兰德提出:“医生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要用忘我的工作救治别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2.敬重生命,奉行人道 近代国外护理伦理的主要特征是坚持医学人道主义。《日内瓦宣言》指出:“我要为人道服务,神圣地贡献我的一生,我要凭自己的良心和庄严来行医,我首先考虑的就是病人的健康。我决不允许宗教、国籍、政治派别或地位来干扰我的职责和病人之间关系。我对人的生命——保持最高的尊重,即使在威胁下,我决不将我的医学知识用于违反人道主义规范的事情。”

3.平等待人,一视同仁 《国际护士守则》规定,“护理的需要是全人类的需要”,“不论国籍、种族、主义、肤色、年龄、政治和社会地位,一律不受限制”,“不分贫富智愚,不分黑人和白人,均应耐心地服务”。

4.体贴病人,不图名利 南丁格尔认为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护士要从人道主义出发,既要重视病人的生理因素,又要重视病人的心理因素,要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要对病人体贴入微,观察细致,认真揣摩。

5.尊重病人,慎言守秘 经典医学文献多有尊重病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尊严和病人的权利,保护病人的私密,不泄露病人的秘密。南丁格尔强调“必须记住自己是被病人所依赖信任的,他必须不说别人的闲话,谨言慎行”。

6.尊师重道,同行互助 《希波克拉底誓词》中强调“凡授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日内瓦宣言》指出:“对我的老师给予他们应该受到的尊敬和感恩”,同时指出“我的同道均是我的兄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