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
一、管理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达。管理工作的基本原理就是对管理工作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概括。认真研究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对做好管理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是系统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即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分析方法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解决和处理管理的实际问题。管理的基本原理有多种,以系统原理为最重要的原理之一,现代管理中的诸多原理和原则都起源于系统原理。
1.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存在于环境中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所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个大系统,可据不同功能的需要再进一步划分为几个分系统和支系统,各分系统或支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处于同一整体之中。如医院是一个有特定整体功能的系统,医院内护理系统是其中的一个分系统,护理系统与医疗、后勤等其分系统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宏观的宇宙万象,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社会到个人的思维方式,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系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切都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
系统都有结构和功能。系统的结构不同可使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在相同的设备和技术力量条件下,管理组织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为了使系统产生最佳功能,应根据实际情况,经常调整组织结构,设计出最佳管理模式。系统只有在内部结构合理,并且适应外界环境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佳功能。
2.系统原理的含义 管理中的系统原理就是运用系统的观点,对系统内各个基本要素及与其他系统的联系和制约进行分析,以提高管理效率。管理的系统原理认为:任何一个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特殊的系统。现代管理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它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互相联系、影响,又与其他系统发生着各种形式的联系。
在管理实践中,系统性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管理过程即具有系统化,表现在管理的过程自始至终有统一的整体目的,是由管理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是由管理的各要素作为子系统的一个大系统;二是指管理中应具有系统分析的方法和观点,从系统的整体认识问题,防止片面性,运用系统思维方式、信息和反馈等科学方法,处理管理活动各项工作中的管理问题。
3.如何用系统原理指导实践 管理系统是一个人工控制系统,系统的要素、结构、联系、功能与系统目标(管理目标)紧密相连。用系统原理指导管理工作实践,管理者首先要了解系统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具有哪些功能,以及它们在系统中的作用,要从整体出发,正确处理好要素与系统的关系;二要研究系统的联系,如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在更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从多方面、多方向综合解决所面临的管理问题;三要分析了解系统的结构,包括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系统的各要素相互作用方式、系统与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四要把握系统的功能,包括把握系统的整体功能与各要素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协调好整体功能与要素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注意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节系统行为,以实现系统整体最优功能。
(二)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管理中从人性出发来发现问题,按照人性的基本状态进行管理,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小贴士
人的问题从来就是管理的根本问题。管理诸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任何管理活动的全部要素和整体过程都需要人去掌握和推动。没有人在整体上对其他管理对象的合理使用,就不可能实现管理目标。
人本原理要求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能动性发挥得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践证明,人的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与管理的效应成正比。而对人的管理,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管理目标。这里讲的人不仅指个人,也包括群体意义的人。
人本原理还要求管理者不要把自己放在“管人”的位置上与被管理者对立起来。要反对和防止在管理中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人、重技术不重视人、靠权力不靠人等错误认识和做法,而要重视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发挥人的自觉性和自我实现精神。所以,每个管理者都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要做好管理工作,必须紧紧抓住做好人的工作这个根本,使全体人员明确整体目标、自己的职责、工作的意义、相互的关系等,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三)动态原理
动态原理又可称为权变原理,指重视管理的动态特征,根据组织的内外因素,灵活地应用各种管理方法解决管理问题的过程。遵循在动态中管理工作的规律,要求管理者从认识上明确管理的对象,目标都在发生、变化着,管理过程的实质就是把握管理对象在运动、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注意调节实现整体目标。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同样,动态管理也是管理存在的方式。可以说,有效的管理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动态调节。如果把管理过程当作一成不变的模式,必然导致管理的失败,在工作中是行不通的。动态调节对于克服僵化和避免管理的盲目性都具有积极意义,它是一种自觉行为。
掌握动态调节原理,要求各层次的管理者既能辩证地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又能够在管理活动中把握管理的整体目标。在具体工作中,判定目标要有弹性,掌握目标要有灵活性,只有正确地运用动态调节原理,才能保证管理活动与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高节律相适应,才能使全部的管理机制充满活力。
(四)效益原理
效益原理是指管理中要讲求实际效益,使投入的资源得以充分的、最有效的利用,从而以最小的消耗和代价,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工作和生产的效益,创造更多、更好、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社会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经济效益是指人们管理系统所表现出来的内在价值,它是效益的核心内容;社会效益则是指管理系统对环境的价值,包括对环境的经济、政治、生态、法律、伦理等的价值。显然,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不能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讲求经济效益,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充分体现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的提高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物质文明需要,从而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行各业都能够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
效益原理要求管理者必须重视管理的效益,不能只做只讲动机不讲效果的管理,而要在管理的全过程各个管理环节中,都必须贯彻效益原理,都必须讲求社会经济效益。
二、管理的基本原则
原则是客观规律的一种反映,是根据对客观事物的基本原理的认识,要求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管理原则是与管理原理相对应的一些原则,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是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管理实践中的关键点。这里介绍主要的几个管理原则。
(一)整分合原则
整分合原则是相对系统原理提出的。它是指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对如何完成整体工作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将整体分解成一个个基本组成单位,进行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然后进行科学的组织综合。
整分合原则的基本内容,表现为管理过程的三个环节,即整体把握、科学分解和组织综合。整体把握是指管理者根据整体要求制定系统的目标;科学分解是将构成系统整体的各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分解开,进行明确的分工,使每一项工作规范化,建立责任制,明确各子系统的目标,并按照明确的规定的规范检查执行情况,处理“例外”事件;组织综合是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组织严密有效的协作,使各个环节能同步协调。
有分有合、先分后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的基本内容。不但是管理工作适用这个原则,在完成具体业务工作时,也往往要采用相似的步骤。
(二)能级原则
能级原则是指作为管理手段的各级组织机构、人员、规章制度均发挥不同的能量,能量的分级就是建立各种不同的工作规范和标准,以利用进行有效的管理。现代管理的任务是建立一个管理的能级,使管理的内容能动态地处于相应的能级中去。
能级原则的基本内容是:管理能级必须按层次形成稳定的组织结构,稳定的管理组织结构应是正三角形的;不同的能级主体应授予不同的权力,实现不同的利益,有效的管理应对合理的能级给予相应的权力和待遇;人的能量依照所在能级的位置应与相应的岗位协调,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标。
实现各类管理能级的对应不是绝对的,时期不同、任务不同,岗位能级就有所差异,而人的才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动态地实行能级对应,才能发挥最佳的管理效能。
(三)动力原则
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正确地运用动力,使管理活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这就是管理的动力原则。动力不仅是管理的能源,而且是一种制约因素,没有动力,管理就不能有序地运动。一般管理的动力,指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三种不同而又互相联系的动力。
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包括对个人的物质鼓励和社会经济效益。个人物质需要表现为工资、奖金、福利、津贴等方面,对个人物质需要的满足,必然会产生激励作用。社会经济效益的发展和提高,是人们物质需要满足的前提和基础,它既能体现个人物质利益的个人需要,又能体现社会共同需要中的个人需要。因此,在运用物质动力时,既考虑对个人物质需要满足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更要重视对社会共同需要满足所产生的更大的激励作用。
精神动力主要指理想、道德、信念,内容包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精神鼓励和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理想信念表现为人们对社会系统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追求,这种社会目标包含了个人目标,可以产生强大的动力;精神鼓励是人们的行为受到了社会的承认而给予的各种精神奖励,如表扬、嘉奖先进等,实事求是的精神鼓励可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是管理活动中普遍运用的精神动力,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教育工作,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激励作用得以发挥。精神动力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其本身就有巨大的威力。在特定的条件下,精神动力可以大大超越物质动力,成为决定性的动力。
信息是现代管理中一种重要的动力,有超越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的相对独立性。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质量,决定着管理的成效。现代社会化的管理,需要依靠大量、准确的信息,推动管理活动的高效率运转。信息可以促进竞争,因此,它是一种经常性的动力。
(四)反馈原则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再把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期目的。反馈原则是指在管理中要随时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并与管理目标进行比较,当行动偏离目标时,要及时进行调整,以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管理中的反馈原则要求在管理活动中,各层决策者必须把握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的实际成效,不断提出新的措施。在管理过程中,反馈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执行前一个决策引起的客观变化及时做出有益的反应,并提出相应的决策和建议,一个决策过程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灵敏、准确、迅速的信息反馈。反馈原则还要求在管理体制上保证信息反馈系统的有效运转,使整个控制系统有充分的活力。
(五)弹性原则
弹性原则是指管理必须保持适当的弹性,以适应客观事物的各种可能变化,才能实现有效的动态管理。
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系统的活动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管理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在管理实践中,人们要想掌握管理所涉及的所有因素是不可能的,科学的管理要承认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有缺陷的,要留有余地,完全正确的管理是不存在的。在某些情况下、某些地方运用的管理方法,在情况变化时就不一定有效。所以,管理要注意有弹性,不可绝对化,要使管理从一开始就保持可调节的弹性,以便对意外的情况能及时采取对策。
(六)价值原则
价值原则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以价值规律去衡量组织活动的效率。而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以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多的利益即所谓的最佳效益。
价值是效益的核心,效益最终是追求管理的价值。追求的方式不同,所创造的价值也不同。为了实现理想的管理效益,在管理实践中,必须确立价值原则,强调管理活动的效益观,加强科学预测,提高决策正确性,优化系统要素和结构,深化调控和评价,强化管理功能,实现系统的最佳管理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