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着眼医学可持续发展创新医院文化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自然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人必须得与自然和谐一致。归纳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观点,无非是“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交锋,前者认为其他生物与人一样有共同的、平等的价值和生存权利,后者主张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强调人的生存权利和价值。目前,资源、气候、金融、生态、粮食等危机及即将到来的医疗健康与生存危机,其深层次的根源都是包括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及医疗模式在内的西方生存体系。历经了多种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最终的选择。人类的健康与生态进化密切相连,疾病与生态及进化的关系有科学实践的佐证。1846年,英国Walshe就指出:“癌症与精神失常一样,都是文明的产物!”形形色色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与其单纯地看作是生物学异常现象,不如认为是生态适应不良症状,以及由此出现的进化偏差。和谐生态理论就是基于生态伦理极端化的本质和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客观事实,以人的利益作为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为己任的全新内容,折射出人性化的光芒。和谐生态伦理视域下,医疗行业也应借鉴“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思路,注重医学伦理规范的生态性、时代性、代际性、超前性等。医院文化是医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先进技术、高端器械不能替代的角色。在和谐生态伦理视域下创新医院文化,就是要将和谐生态的理念引入医院文化,将现有的精神内核、制度措施、行为方式、物质实体提高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生态伦理的观点全面评估技术进步带来的效果,以纠正为“科技万能论”给医学事业带来的盲目乐观,使医务人员正视医学领域的未知难题,巩固一切从患者幸福出发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找到解开很多健康难题的“死扣”。
(一)以创新医学模式为指引,深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涵
无论古今中外,“救死扶伤”都是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和必然使命,医学人道主义是医学道德最基本的原则。社会主义医德的首要原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培养自己的红色医生,医务工作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具有“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品德,对技术要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抽象的口号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日趋复杂的医疗行业发展形势。我们应该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医德首要原则加入时代的注脚,大力建设与“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相适应的新型医院文化。这种医院文化人文关怀气氛浓厚,不仅重视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还关注社会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使用,更倡导人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互助共存。在理念层面,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强调提高生存质量,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提供充足而又适当的医疗服务。
1.重视个体生命价值
中西方医学史上都有关于生命神圣的论述。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素问》中指出:“天覆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西方最早的医德文献《希波克拉底誓言》里也讲到,“我要保护自己生命和技艺的纯洁和神圣”。由此可见,传统的医德中不缺乏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肯定,但这些往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在具体的时代和经济环境下,却往往难以做到。太多的生命在不知情甚至是被迫的情况下为医学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尤其在战争期间,战俘被肆意用于人体试验。和谐生态伦理观强调,众生平等、共享互惠,我们应摆脱空喊“人命至贵”的口号,将体现生命价值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尊重每个人对生命的渴望,其次将个体生命价值建立在提高医护技术和服务的基础上,最终使每一个生命都充分体现出其价值和意义。与之相适应的医院文化充分认清了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碰撞的趋势,积极面对医学上的争议话题,以谨慎的态度审视安乐死、人体干细胞治疗、器官克隆等医学争议话题,将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生命理念吸纳进来,培养患者的公共生活参与意识,推广“帮助他人就是帮助以后的自己”的互助医疗观念。医学是人类千百年来对抗疾病的经验累积,新型医院文化应更加重视每一个生命体为医学进步做出的贡献,特别要珍视献血者、器官捐献者、活体移植者的生命尊严,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严格执行知情同意的手续,毫无保留地告知他们潜在的风险,考量他们的生理情况和心理感受。除对他们给予经济上的补偿,医院还应在医疗体系范围内向他们提供优先和优等服务,形成珍爱生命、鼓励奉献、多效补偿的医疗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在他们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们的高尚行为公开,以适当的形式予以表彰,提高他们的社会美誉度,形成爱心彰显生命价值、乐于助人无上光荣的社会风气。
2.强调提高生存质量
在传统观念中,医院是看病的地方,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想去医院,这往往造成了小病不医、大病难治的局面。其实,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养生策略,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方面。国家卫生部门制定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中指出:医院必须以医疗工作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应保证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医院应做好扩大预防、指导基层和计划生育的技术工作。国外也将医院功能分为照料病员、培养医师(及其他人员)、增进大众健康和推进医学研究等四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医院的体检保健、公共卫生和社会医疗服务等职能日益凸显。和谐生态伦理视域下的新型医院文化,按照《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注重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兼顾供给和需求等各方利益”的指导思想,配合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将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向社会大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制定科学完善的诊疗量化标准作为巩固医院公立公益属性、繁荣医院文化发展、提升医院形象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人文关怀的对象从患者推广到亚健康人群和患者家属再到社会大众,将道德关注面从人推广到受试动物再到所有生物。具体实践中,医院将普及健康常识、提高生存质量、防病优于治病理念纳入医院文化顶层设计中,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加强医药卫生和保健知识的传播;定期组织广大医务人员走出医院,来到厂矿学校、居民社区、基层村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将医疗服务对象向亚健康人群扩展,将服务内容从治疗诊断扩展到指导膳食作息、制定针对性的健身方案、提供定制的养生策略……以此扭转去医院就是花钱治病的刻板印象,积极塑造亲和、友善、关爱的医院文化氛围。这些都是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3.提供充足又适度的医疗服务
传统的生命神圣论强调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的无条件性,社会大众也非常认同“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的观念。实际上,因为时机、地点、经济条件、医疗水平等情况的不同,治疗效果存在着很大差异。很多人认为,吃饭穿衣可以随便,看病绝对要选最好的,三甲医院的日门诊量动辄过万,住院收容量总是超过100%,医疗机构的扩张总也赶不上患者需求的增长。随着医疗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过度医疗”情况突显,采用了多余的、无效的、甚至有害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诊疗费用超越了病人体力和财力的可支持范围,使患者、家庭、社会都背负了沉重的负担。这样还占用了有限的物资和人力,影响到他人的最佳救治时间和机会。卫生部长陈竺认为,13亿中国人的健康不可能靠看病、吃药就能解决,医学科学研究要注重加强预防、改善环境因素,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投入少、可行性大、收效显著。医学专家也提出“适度医疗”,即通过国家基本诊疗手段和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设,向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只需要个人分担少量成本的基本医疗服务,这样能够斩断医药流通体制背后的黑手,大幅度降低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价格,使整个社会的卫生总支出呈现降低的趋势。关于适度医疗的标准未正式出台,但提供充足又适度的服务却是医疗行业的共识,符合全社会的长远利益。与此相对应,医院文化应首先在全社会树立医疗不是万能的、过度医疗有害无益、必须从预防入手的观念,在行业中大力倡导开展优质、便捷、可承受性的适度医疗活动(优质指安全、有效、费用合理、尊重患者的意愿;便捷是要在迅速的基础上优化医疗流程,保证质量,节约开支;可承受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经济、心理和社会性的承受能力);在医务人员中营造对患者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行业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促使全体医务人员自觉认同和谐生态理念,自发推动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
4.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份子,目前人类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有限。现实中,医疗资源需求的急速增长、日常医疗垃圾的量化处理等都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对动、植物资源产成了破坏性的影响,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陷入了相互撕扯的泥沼,医学事业越发达,人类面临的顽疾却越纷繁越棘手。日渐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人类心理的生态环境等因素都影响人类的健康,我们应该将生态环境也视为道德关怀的对象,客观上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保护人类健康的根本措施。
新型的医院文化正视医疗资源有限这个事实,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告诉广大患者及社会大众“医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导致了大量医源性与药源性疾病,持续增长的医疗费用成为制约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这些事实。倡导健康的起居饮食方式、绿色合理的诊疗方式、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使社会大众形成绿色的健康观念和行为方式。新型医院文化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直观性、有效性的优点,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必须也必将成为推广正确生存方式的有力武器。要建立道德上站得住、经济上可持续的医疗卫生模式,保证资源的人际平等、代际公平,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够享有优质的医疗机会,保证人类的和谐繁衍和顺利进化。
(二)以和谐发展为目标,优化医院文化各层次内容
医院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医院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作用的实体,是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借以发展的基础平台;医院制度文化对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起着规范制约作用,体现着精神文化的必然要求;医院行为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具体实现方式,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医院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灵魂。和谐生态伦理视域下,医院文化需要广泛借鉴日臻完善的和谐生态伦理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长远效应,完善生态文化参与制度建设的机制,在日常医疗活动细微处体现以人为本、和谐为患的理念,促使医务人员将慈悲济世的天性固化为理想信念。总之,要融入生态文化的意识、理念,引入科学的约束机制,汇聚医院文化建设的合力,推动医院文化在内涵发展方面迈上新台阶。
1.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长远眼光审视物质文化
目前,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推向深入,医疗行业的竞争更多地取决于发展观念、创新机制、决策引导方面,医院应果断改变单纯追求“量”的经营方式、走上以“质”取胜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新建、迁建、改扩建门诊楼、病房等建筑工程是医院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可能会给正常运营带来风险。因此,医院物质文化需要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严谨审慎地组织策划,科学合理地进行预测评估。“以患者为中心”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内容,人的和睦是生态和谐最核心的内容,“以人为本”也应该是生态和谐伦理视域下建设医院物质文化的指导思想。新型医院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应本着量力而为、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收容量、门急诊量等指标判断潜在需求;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构思,强化人文关怀;顺应专业化趋势,按照院区整体发展规划将筹建设施和已使用设施有机结合;考虑长远建设规划,积极创立医疗品牌绝不能让物质文化建设成为领导的政绩工程,因领导层的更替而导致发展方向的变化。以物质文化中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例,设计的时候要评估能否充分体现其功能、作用,有没有出现空间和资源浪费,验收的时候要考虑是否按设计体现适用性,使用的时候测评能否满足患者对方便快捷就医的需求,切不可图规模效应,盲目圈地盖楼,一味追求昂贵设备。具体来说,医疗建筑不宜建得过高,第一,高层建筑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的阻隔,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第二,医疗建筑过高会给建筑内的垂直交通运输造成很大压力,设想如果没有足够运能的医用电梯负责垂直运输工作,其中的各项医疗工作就难以高效、正常、有序地开展;第三,高层医疗建筑不利于患者的疏散,一旦发生火灾,就可能造成巨大的消防难题。另外,医疗建筑不需要标新立异的外观和华丽的修饰,这些反而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物质决定意识,医院的物质文化很大程度影响着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对医院的整体发展非常重要。如果一所医院急于扩大规模,人员和设备配备跟不上,必然会影响治疗效果,可能引发医患矛盾;医院追求发展、科室追逐效益、医务人员看重回报,全心全意救治患者的理念就可能发生偏移,这些为医德医风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2.引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和谐理论完善制度文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社会,制度是维持独立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社会行为的规矩总和,是规范组织运行和行使组织权利的重要方式,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适合自身情况的制度能够提高组织的协调性,提升管理的针对性,使效益最大化。当制度逐渐完善形成系统时,制度上升为制度文化,它必然反映了一种文化价值、精神追求和理念信仰。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文化价值的制度和没有制度形式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医院工作涉及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后勤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可持续发展理念参与制度建设,以健全、和谐的制度文化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医患和谐、医际和谐、人物和谐、资源和谐作为制度建设的发展思想和参考指标。在医院的基本制度方面,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间出资、中外合资的营利性医院,都实行法人制度,都应体现“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这一属性,确保正确的医疗事业路线;规范完善以医疗制度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加强医疗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突出制度的实效性和指导性,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价格制度、收费标准、财税和审计制度,以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为重点,建立医院、法律顾问、司法机关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在内的医疗纠纷处理体系,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确保医患和谐;实行维护团队和谐、体现劳动价值、鼓励科技创新的收入分配制度,将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待人处事方式、工作态度、医德医风、参与公益活动、患者评价等情况纳入统一的考核范围,确保医际和谐;积极探索督导技术规范有效执行的机制,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DRUGS)》就能对基层医院临床用药安全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推动资源合理配置。
3.兴互敬互利新风尚,以人文关怀体现行为文化
思想指引行为,行为体现思想。医院行为文化是医务人员价值观、医院精神、医学道德等范畴的外在体现,对医院形象、口碑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在中国古代,医生在社会中享有其他职业难以企及的美誉度,“杏林春暖”、“橘井泉香”既是医家高杰品格的体现,也是行业行为文化的缩影。目前,各级卫生机构一直在开展学习典型、竞赛评比、争先创优等多种活动,力求扭转当前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医德医风。但很多医院的开展情况视医疗活动而定,想要达到预期效果难度很大。在“生理—心理—社会—生态”新型医疗模式中,医患之间互信互利,医际之间取长补短,行业风气纯洁高尚,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理负担和经济负荷显著降低,医学事业可持续发展。与之相对应,新型医院行为文化是亲切、亲和、亲近的文化氛围,这都需要见微知著,通过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于无声处将温暖送入患者及大众的心田。例如,在执行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医嘱执行、抢救等规章制度中,将患者的安危放在首位考虑是毋庸置疑的,也仍需向患者及家属悉心讲解过度使用药物、频繁接受检查的潜在风险;在执行医疗质量考核、安全管理、服务质量监督等制度时,医院宜将诊疗费用的合理性和性价比等因素纳入考核范围;在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核对、差错事故报告处理、患者投诉、危重患者转院等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感受,可采取预约等方式尽量减少等待时长,在处理问题时保持礼貌克制的态度;在执行便民服务、收集意见反馈等制度时,可借助网络、手机等现代化通讯方式,提高效率、扩大参与度;积极倡导、大力推广医疗回访制度,积极欢迎行业监督、社会参与,体现出医院作为人民健康卫士的应有作为。这些细微的行为有时甚至能发挥出比实际治疗和药物更有效的作用。
概括地说,在医院行为文化建设中,既要坚持抓好教育,又要坚持严格考核;既要坚持加强监督,又要重视潜移默化;既要坚持树立典型,又要重视心理疏导,让医务人员在自我管理中得到升华。行为科学认为,自我暗示能加深个体对某一观念的认识,并按某一方式行动。应用到医院文化建设上,就是要提高引导的针对性,调动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家在高度认同、自觉实践中开展医疗服务,将真心实意的浓浓关爱送到患者心中。
4.融生态美学之和善,以慈济天性固化精神文化
以关怀呵护维护生命体的健康状态是医疗行业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具体体现在日常的医疗服务实践中,形成医学专业精神。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我们不得不考虑人性是意识复杂的生命体。首先,医务人员在成长和教育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世界观”,在开展医疗服务过程又具有追求个体价值的意愿、追求经济价值的利益性冲动。其次,他们作为社会医疗共同体中的成员,面对不同利益联盟的交锋,又有着各具特色的道德考量。因此,他们的医疗服务行为有可能背离医学的本质、目的,放弃了人文、情感等医学哲学的核心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医务人员的道德标准的确是向利益倾斜,治病救人的职业理想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功利思想。黑格尔认为,世界的终极目的是道德与客观自然的和谐,解决道德与自然之间矛盾对立的途径要求个体坚持“义务的本质性”。在医疗事业的各种利益、道德矛盾中,医务人员必须坚定救死扶伤的理想信念,坚守革命人道主义的底线,坚信良知和人性的力量。也许,很多人觉得理想信念离现实有些远,但我们不可低估“人性本善”的力量。古今中外,人们对“善”都进行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哲学先贤们认为,对善的敬仰和对美的渴望是相通的,都是人的天性,后天的教化加以挖掘培养,对协调社会生活、塑造个人品行起到重要作用。美学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使我们设身处地与受苦者产生共鸣的一种情感”,“调节着每一个人的爱心,它对全人类的繁衍生存起着协调作用”。苏格拉底曾说,“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正义和一切其他德行都是智慧”。生态美学主张自然界整体的动态平衡、生命的关联性、自然界的综合性都为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新型医院文化吸纳了生态美学中尊重自然价值与权利的内容,认可各方都有生存、繁衍、实现价值、更好发展的权利,重视医疗资源的有限性、使用公平合理性、效能最大化,珍视为医学事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和动物;同时,大力营造追求真善美的文化氛围,让医务人员敢讲真话、敢托真心、敢付真情;以主题宣讲、仪式感染、实例讨论、氛围营造、榜样激励、实践熏陶等方式,调动和积极培养医务人员对病患的怜悯之心、对受试者的关爱之心、对行业的敬畏之心、对职业的责任之心、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对资源的善用之心,增强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完善他们的人格修养,增强抵御不良风气的勇气和智慧。
(三)以多方合力为助推,形成文化建设互利共赢的和谐局面
在长期的医患博弈中,医务人员与患者间形成了一种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关系。由于缺乏医疗知识,患者把健康委托给医院,医务人员作为特殊的代理人,独享知识资源和治疗决定权。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以信息不对称性解析医疗市场特征,认为医患两者的地位是一种严重不对称的状态,患者为求得健康在购买医疗服务时承担了极大的风险。医生在医疗服务市场中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这不仅决定了患者的治疗方式,还决定了他们对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和消费(包括药品和医疗仪器的消费)。在纯经济力作用下,医患间形成了经济利益关系,小病大治、开大处方甚至无效处方威胁到了患者的健康,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医患合作难度加剧,更影响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导致社会医疗服务整体效率的降低。以经济手段调节医患关系使得医疗服务异化,是对救死扶伤精神的嘲讽,以法律、行政手段调节医患关系只会使医患关系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医院文化就对改善医患关系、保证医疗活动平稳有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生物界的主题,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是生物界的追求目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创新新型医院文化有着稳固的哲学基础。在和谐文化力的影响下,医务人员和患者是地位平等、价值观相似、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医院文化建设与医院的医疗、后勤、管理等工作都密切相关,发挥着“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且文化建设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所以,这项工作更需扩大参与范围,调动包括卫生主管部门、医院管理层、医务人员、患者、社会大众在内的各方力量,构建多方协作、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其中,医务人员是医院文化建设主要设计者和积极实践者。
1.卫生主管部门:整体建设蓝图的规划者
除指导医疗工作、统筹医疗资源、推进医疗改革之外,卫生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指导各级卫生机构开展医德医风建设、督导医院文化发展建设。卫生部在《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中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力度”作为行风建设的重点任务,结合深化医改工作,制订《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持续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大力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这说明,卫生主管部门越来越掌握医院文化工作的规律。同时,应积极借鉴“医学—心理—社会—生态”医学发展新模式的思路,从本质上探究造福人民群众健康的途径;从目前的生态危机和医疗困境中看到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正面导向作用;以时代标准评判发展思路,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发展难题,配合新医改的推进步伐,有侧重地制定医院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短期实施方案;按类型对各级医院进行医院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督导其增加医院文化建设投入,指导其创新各项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创建人民群众满意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为主要内容的评比活动,表彰宣传医德医风方面的先进典型;坚持建设与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将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医院等级评定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总之,卫生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文化品格,培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在提高行业文明素质、推进行业文化建设方面统揽全局,主动作为。
2.医院管理层:具体方案的组织者和示范者
医院管理是医院管理者按照医院工作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化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人员、财务、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是维系医院平稳运营、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医院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意识直接决定着患者满意程度。医院管理者就是要着力以领导才能、智慧能力、人格魅力提升全院的思想层次、情操修养、文化品位。医疗行业是服务行业,某种程度上,医院管理者更应该是医疗服务的示范者,他们服从于上级管理、服务于医院发展大局、服务于全体医务人员的学习工作生活需要。管理者应着眼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持正常运营秩序和自身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强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医务人员的合理调配,寻求最优化的发展途径;应以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引领员工,以创新求变的思维方式激发员工,以平和稳健的心态影响员工,以健康清廉的交往方式感染员工,以真心实意的关爱温暖员工,以当仁不让的社会担当感召员工……其次,医院管理者是医院发展路线的制定者,应根据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参与行风建设活动,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学习借鉴企业文化理论和管理经验,根据统筹优化的原则制定规章制度,调动人员参与热情,将成熟的文化理念和实践借鉴到医院文化建设。再次,外部形象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医院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建筑环境等实体形象和品牌、口碑等抽象形象。医院管理者有责任提炼出独具医疗行业和医院特色的文化符号,塑造系统完整的医院文化形象,包括总结历史精神、凝练院风院训、设计VI(视觉识别)标识、固定品牌形象等。
3.医护人员:自觉实践和积极创新的主力军
医生、护士、药师、技师等医务人员是医疗活动的主要完成者,也应当是建设先进医院文化的主力军。所以,与开展医疗活动一样,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深化文化内涵、繁荣文化局面是广大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参与医院文化建设,可以使他们恪守行业操守,固化职业道德,凝聚行业力量。当患者被推入手术室,面对冰冷的手术器械声和无影灯的强光,必定为健康乃至生命担忧,内心被生与死的念头残酷折磨着,医务人员忙碌的身影、四周空荡的白色墙壁、旁边挂着的输液瓶,可谓不寒而栗。若这时我们的医务人员能为他盖上一条暖烘烘的薄被,轻轻拉一拉病人的手,给予一个关怀鼓励的眼神,这个病人可能会感激不尽、终身难忘。如斯的行为微小却弥足珍贵,是优秀医院文化最直观、最生动的诠释。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是医院文化的最终体现者和执行者,应化被动为主导,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在医护行为中自觉践行从业时许下的庄严誓词,将对患者的关爱怜悯转化为全力救治的责任心,再升华为忠于使命、精于术业的理想信念。文化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医务人员对医院文化应该有着最深刻的认识,理应成为医院文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倡导者。他们应在医疗活动中不断深化对医院文化的认识,为行业文化发展献计献策。
4.患者及家属:热心参与者和重要反馈者
患者是医疗行为的承受者,是医疗活动不可缺少的对象,也是医院文化的参与者和检验人,有他们参与的医院文化才能形成在否定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患者就诊的过程中,医院(病房)更像心灵上的“家”。实践证明,“家”的环境和气氛很大程度影响着患者的治疗信心乃至恢复程度。同样,患者及其家属也应该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积极贡献者。在医院的基础设施、服务态度等方面,患者可以通过患者信箱、网络等方式反馈自己的意见;通过拒送红包并举报,督导建设清廉的行业风气;珍视医务人员的劳动成果,重视他们的专业指导意见;积极响应医院的新制度改革,乐于接受自助挂号、网络预约等便民服务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活动,参与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积极参与医院组织的义诊、慰问等“送温暖”活动,让医务人员在回馈社会中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积极参与病友会、科普讲坛等活动,与医护人员在真诚交流中建立互帮互信的关系,同时鼓励病友增强重拾健康的信心。总之,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成为医院文化发展的助推器、医院品牌和形象的传播者,并在其中得到除健康之外的收获。
5.社会大众:给予理解和关爱的支持者
医疗卫生事业是人民群众健康的保障,良好的医院文化是维护医患关系、提高医院资源利用效益、提升医疗事业质量的保证。从这个层面来看,社会大众对推进医院文化建设也负有责任。但这种责任是抽象的,实际上,媒介往往成了大众的代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医院文化建设。现代医学事业突飞猛进,解决了不少顽疾。现代化的大众媒介常常喜欢用“攻克世界难题”、“破除亿万人噩梦”来形容医学事业的进步,给受众造成了医学无所不能的印象。但实际上,人类认识的疾病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只有30%的药被证实有准确的效果诊疗依据。社会舆论对医学的非理性宣传,盲目提高了患者的期望值,使医疗行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医务人员也感到苦不堪言,同时也为医患关系埋下了隐患。2012年3月23日,某医院发生恶性案件,一名患者家属持刀闯入医生办公室,造成一死三伤的悲剧。医学界认为,医患纠纷走向暴力,也是社会情绪的一种折射,跟整个社会环境有关,很大程度上与媒体不负责任的口诛笔伐密切相关。社会大众,尤其是媒体应该给予医疗行业充分的信任。在指导思想上,新闻报道给予关注,舆论风向给予关爱;在内容上,增加宣传报道医疗行业先进典型的比重,大力宣传医疗行业文化的建设成绩,使社会大众相信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是医德高尚、技术过硬的;在方式方法上,尽量多邀请医学专家参与其中,通过访谈、专栏等方式普及防病治病知识,增加对行业的可信度和美誉度。更为重要的是,新闻报道要以学术事实为依据,以科学逻辑为逻辑,客观看待、准确描述医学事业发展,报道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万万不可为追求新闻效应肆意扩大甚至捏造数据。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大众媒介还可以开展生命教育,帮助患者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倡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等理性认识,帮助大众获得有意义的生命价值。
(四)以文化大发展为契机,优化有利于医院文化发展的环境
医院的外部环境是直接影响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客体,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的政治环境、市场经济环境、人居状况、健康状况、收入支出情况、外部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就医用药观念、社会医疗机构设置状况,以及医疗保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等情况。医院的内部环境包括具象的院内环境和抽象的氛围环境,前者指房屋布局、装修美化,后者指医患关系、医际关系等。所以,影响医院文化的环境因素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国家针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的文化发展方略,都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了一次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医院应借这股东风,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适宜医院文化发展的环境。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强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膳食,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优化医务人员执业条件和从业环境,保护从业者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家改善服务和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弘扬救死扶伤精神,重视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增进医患沟通,完善医疗纠纷调节机制,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在全社会中形成敬畏医学科学、理解医务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行业风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宣传医疗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使惠及人民群众的重大改革深入人心、赢得人民群众的自发支持。2010年,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倡导建立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的监督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对公立医院的监督作用;全面推进医院信息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强化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制约作用,依照法律法规对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并纳入公立医院考核和评价;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作用,加强医疗行业协会或学会在公立医院自律管理监督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严厉打击“医闹”行为……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合理医务人员待遇水平,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体现医务人员的工作特点,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制定以公立医院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为代表的人事管理制度,推进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这些都显示出国家卫生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医疗行业和谐稳定,着力改善医患关系,积极推动医疗改革的信心和决心。2011年,中共中央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也明确了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定位: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结合内外部的有力发展环境,医院文化建设坚持对内完善机制净化环境,营造保和谐、干事业、创发展的良好氛围;对外勇挑责任树立形象,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内部环境,医院应积极推进思想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医院建设和发展中“引领发展、促进和谐、凝聚人心、纯洁队伍”的作用,着力推进“思想文化、执行文化、服务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第一,推进思想文化建设,就是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思路上的清晰,密切关注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从医疗卫生新形势中把握医院发展方向,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洞悉医院发展趋势,不断提高驾驭全局、把握发展、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推进执行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的思想,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既充分认识加快医院发展的有利条件,又冷静分析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领导医院科学发展的能力,建立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和执行监督体制。第三,推进服务文化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健全服务制度、落实服务措施、创造服务氛围、提高服务质量等。第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以教育为基础,帮助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政绩观,从思想上打好防腐拒变的预防针,建立健全反腐保廉的基本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加强对重要岗位和重点环节进行监督,通过廉政文化建设,让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扛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在外部环境方面,医院应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配合医疗改革的步伐,广泛调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健康问题,并积极深入社区、厂矿、敬老院、福利院等,推介切实有用的医疗技术、普及健康常识,取得社会大众的信任和敬重,推动医患关系和谐发展,构建医院和谐发展的外部环境。
生态文明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的生产方式、适度的消费方式及和谐健康的精神生活。作为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的卫生医疗行业,必然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医院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道德导向作用,引导医务人员自觉承担生态环境建设的道德责任,自觉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将生态环境的人际平等、代际公平原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和谐生态伦理视域下的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有利于生态的平衡有序、社会长远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为评判标准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和谐生态伦理为医学文化提供了新的思维向度、理论依据和研究资源,有助于整合医学文化资源,推广“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挖掘大众内心的生态觉悟,有助于缓和医患矛盾、搁置争议,有助于改善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幸福指数,有助于降低医患的信息不对等性,提高全民的健康认知水平。以和谐生态伦理指导医院文化创新,就是要将和谐生态的理念引入医院文化体系,将现有的精神内核、措施制度、行为方式、物质实体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具体实施层面,可从指导思想、方式内容、参与人员、环境营造等四方面着手。首先,要以创新医学模式为指引,创新医院文化的内容;其次,以和谐发展为目标,优化医院文化各层次内容;再次,要以多方合力为助推,形成文化建设互利共赢的和谐局面;最后,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各方也应因势利导,适应构建有利于医院文化发展的各种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