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第一,科技和教育在国家各项事业中处于先导位置。
科技和教育具有共同的特殊性,就是既有现实意义,更有长远作用,而且可以渗透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可以促进和带动各项事业的长久发展与进步。特别是科技的力量、作用更显突出。比如,经济、军事、文化、卫生、体育等,无不靠科技教育的率先发展而发展。
从下面的公式不难看出科技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科技与教育二者关系也比较特殊,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渗透,因而密不可分。重视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也会得到发展;两个方面都重视,就会发展得更快。
第二,发达国家共同的成功之路。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世界上发展较快、实力较强的国家无不是科技教育率先发展。
德国1763年在世界上首先推行普及七年义务教育,英、法、意、美、日都在19世纪实施义务教育。特别是德国、日本两国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争之后,一切几乎都是从零起步。但是仅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又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除去美国扶持的因素,其根本路径就是在科技教育的带动下,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从战争的废墟之中一跃成为世界强国。韩国等国家近些年来的科技教育事业在政府的主导下也得到了快速腾飞,带动经济和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走上了强国之路。
美国之所以保持近百年的强大优势,绝不只是因为它是移民国家、制度优越、物质丰富,最关键的原因是其科技教育的众多方面始终保持世界最高水平,且遥遥领先。
第三,国家、民族振兴的根本出路。
在中国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看到了中国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因而各尽所能,兴办教育、兴办实业,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等。特别是五四运动高举科技、民主大旗,努力唤醒国人科教兴国意识。1978年首次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被郭沫若赞为“科学的春天”,说出了压抑在无数知识分子心里的共同心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取得快速发展,是与科技教育的率先发展分不开的,比如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有用之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正逐步提高。
据统计,我国现阶段高新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10倍,是手工业的50~100倍。
展望未来,没有科技教育的率先快速发展,就很难保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第四,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所在。
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我国的传统优势,包括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源出口等优势将逐步减弱。要想在竞争中不断取得发展,就得靠实力。而实力只能来自于科技教育的不断进步,要远远高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而且发展速度还必须快于竞争对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赶超世界强国。
第五,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
国民素质除了思想道德素质之外就是文化素质,掌握科学技术的水平。我国的主要发展目标是现代化,实际就是赶超发达国家。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没有全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何谈现代化,何谈赶超?而要提高全民文化水平、科技知识水平,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大力、广泛地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