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城是A市某局的副局长,专门负责该市某项工作,其内容大多涉密而且密级较高。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都非常重视,境内外敌对势力也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情报。
张城很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因此在执笔起草《A市××年××工作安排意见》时十分谨慎。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使文件内容全面而翔实,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借鉴和参考资料。为此,张城多次上网搜寻资料,并在计算机上修改文稿。在网上查找资料时,不少网站提示只有注册成会员才有资格看全文,并且要在网上发表文章。不得已,张城只好挑了几篇不带密级的文章粘贴上去。由于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张城发送了好几次,也不知道是否成功。文稿完成修改后,张城再也没在网站浏览资料。
没想到,张城在操作过程中,误发了《A市××年××工作安排意见》的初稿,但他一点都不知道。直到有人在网上看到了这篇文章,向省保密局举报,保密局来人调查时,张城还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省保密局接到举报后,立即召集相关处室负责人连夜开会,布置彻查。经过调查了解,将目标锁定在A市,并电传A市保密局。A市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展开调查行动。张城看到那篇初稿,当场承认文章的作者是自己,但同时感到很困惑,自己明明没有在网上发表过,又怎么会泄密呢?在经过努力回忆和保密部门的分析后,张城才想起自己可能是因对电脑操作不当才犯下了大错。在悔恨交加及作出深刻检讨的同时,张城也受到了相应的处分。
【问题思考】
张城为什么会无意泄密?案例中的“互联网陷阱”是指什么?应该如何从中吸取教训?
【案例分析及参考要点】
张城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究其原因,还是保密意识的淡薄。虽然口头上常说“保守机密,慎之又慎”“保密工作无小事”,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上,往往被忽略了。张城虽然工作上兢兢业业,务求做到最好,但是在全身心投入文件撰写的过程中,多次在打开文稿的同时上网浏览材料,并为能得到更多的资料而注册成为会员,在网上发表文章。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考虑到有没有违反保密工作的基本要求。《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自觉接受保密监督……不在非保密笔记本或未采取保密措施的电子信息设备中记录、传输和储存党和国家秘密事项。”
随着科技发展,办公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传输的快捷方便,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计算机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现代办公设备的先进性,的确给工作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对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能引起高度重视,操作不熟练或操作不当,就可能在不经意间犯下错误,从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互联网保密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相连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一台保存有涉密内容的计算机既用于处理涉密信息又上网,而计算机又没有采取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这是十分危险的。正如《关于严禁用涉密计算机上国际互联网的通知》所指出:“……有些涉密人员至今还不懂得用涉密计算机上互联网的严重危害性,不知道用涉密计算机上互联网时,计算机内存储的涉密文件或资料有可能被窃取;有的涉密人员也懂得这些道理,但存在着侥幸心理或明知故犯。”张城的行为就是这样,计算机连接互联网,竟未采取任何保密防范措施,而且启动了远程邀请协议,为泄密“设下”了一个严重的漏洞。这值得我们好好地总结和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