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副伤寒和伤寒的症状

副伤寒和伤寒的症状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伤寒与副伤寒是一类消化道传染病,两者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及临床特点均相似。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多在夏秋季发病,个人与环境卫生差,有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史。病初有腹痛、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2~3日后症状减轻,继而出现发热等伤寒临床表现,多呈弛张型,热程较短,副伤寒甲平均3周,副伤寒乙平均2周。肠道病变较轻,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伤寒与副伤寒是一类消化道传染病,两者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及临床特点均相似。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

一、伤  寒

【主要表现】

1.流行病学 潜伏期7~23日,一般为10~14日。多在夏秋季发病,个人与环境卫生差,有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史。

2.症状体征 主要有以下各方面表现。

(1)发热: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开始为低热,第2~3周为持续高热。

(2)全身中毒症状:可有食欲缺乏、腹胀、表情淡漠、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谵语、昏迷或脑膜刺激征,可有脉搏相对缓慢。

(3)玫瑰疹:病程第6~7日,皮肤出现玫瑰疹,分布于躯干,数目一般不超过10个,持续2~4日消失。

(4)脾大:一般可出现轻度肿大。

(5)缓解期:发病第3~4周进入缓解期,表现为体温下降,症状好转,但此时易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

(6)恢复期:发病第5周为恢复期,表现为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少数患者退热1~3周或以后症状再度出现,血培养阳性,称为复发。

3.辅助检查 化验血白细胞计数降低,一般在(3~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甚至消失。血培养第1~2周阳性率最高。肥达反应于第2周可出现阳性,第3~4周达高峰。

【并发症】

1.肠出血 于发病2~3周发生,主要表现为大便出血、黑粪或粪便隐血阳性。

2.肠穿孔 于发病2~4周发生,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等。

3.中毒性肝炎 发病1~3周出现,表现为肝大、压痛,或有轻度黄疸、肝功能异常。

4.中毒性心肌炎 于发病2~3周发生,出现心音低钝、脉率增快、血压降低、心电图异常改变。

【治疗与护理】

1.病原治疗 一般首选氯霉素,成人剂量1.5~2g/日,分3~4次,口服,退热后减半,继用10~14日,必要时也可用静脉滴注给药,用药期间注意复查血象。复方新诺明,成人剂量3片/次,2次/日,口服,退热后改为2片/次,2次/日,口服,再用7~10日。氨苄西林3g/次,加入生理盐水200ml中,静脉滴注,2次/日,总疗程2周。也可酌情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均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2.慢性带菌者治疗 一般选用氨苄西林1~2g/次,3次/日,口服;或复方新诺明2片/次,2次/日,口服,疗程1~3个月。

3.对症处理 毒血症状严重者,在抗生素治疗同时,可酌情加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常用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4.并发症的治疗 如出现并发症,如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等,应积极治疗,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5.护理措施 ①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②发热期卧床休息,退热后由轻度活动到逐步恢复正常生活。③保持各部位的卫生,防止压疮与肺部感染。

二、副 伤 寒

【主要表现】 副伤寒临床特点除与伤寒基本相同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副伤寒甲、乙 潜伏期短,一般8~10日。病初有腹痛、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2~3日后症状减轻,继而出现发热等伤寒临床表现,多呈弛张型,热程较短,副伤寒甲平均3周,副伤寒乙平均2周。全身中毒血症状较轻,而肠道症状显著。皮疹出现较早、较多、较大,颜色较深。肠道病变较轻,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2.副伤寒丙 起病较急,体温迅速升高,热型不规则,常伴寒战,热程1~3周,重症者发热时间长。并发症多而顽固,其中以肺炎、骨、关节化脓性炎症为最常见,偶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脑病、心内膜炎、肾盂炎、胆囊炎、肝脓肿、皮下脓肿等。肠出血、肠穿孔少见。细菌培养可获致病菌。

【治疗与护理】 治疗方法与伤寒的治疗基本相同,抗生素应用疗程宜适当延长,如并发化脓病灶或脓肿形成,应及早进行切开引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