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社会的骄子,是全社会培养的对象,享受着各种免费或优惠的待遇。但走出校门进人社会后,你便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必须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一个人3岁上幼儿园,六七岁上小学,直到二十一二岁才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将近20年的学生身份形成了“要”的心态,向父母要,向老师要,向学校要,向社会要。一切都是“要”,想“要”一切。
比如:高考期间有些城市的出租车免费接送考生,而没有免费接送考生的城市,就会有考生抱怨“凭什么我们城市没有免费的出租车接送”。这就是典型的“要”,他们很自然地带着这种“要”的心态提出要求,“要”不到就抱怨。
当把这种“要”的心态带到求职中时,他们就会要工作、要职位、要环境、要轻松的事、要各种福利待遇,要不到就宁可先不工作,继续由父母供养。有的人因为要不到而逃避,去考研,继续保持“要”的心态,加强“要”的资本。
学习生涯一路走来,到大学毕业时已是全家人的骄傲、社会的骄子。但大学毕业证书并不等于职业能力证书,20年来所学到的知识并不能直接变成创造财富的能力。而实际上,大学毕业证书只不过是社会大学的人门证。
进人社会以后,必须迅速培养“给”的心态。做了20多年社会财富和家庭财富的消费者、享用者,要尽快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供给者。
【案例分析】
有一个医学院的“校花”,长期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分到市重点医院做内科医生,受到领导的关注、同事的青睐,上门求医的患者更是对她毕恭毕敬。然而,这位美女医生却厌烦了诊室的工作。她看到医药代表工作时间自由,工作方法灵活,挣钱更多,就决定下海。当了一周医药代表后,一天回到医药公司办公室,她伏桌哭泣。经理关切地问:“怎么了?”她非常委屈地说:“那些药剂科的人,他们,他们,他们竟然……”经理开始担心,着急地问:“他们怎么样了?是不是欺负你了?”美女泪流满面,非常痛心地说:“他们竟然不理我!”经理舒了一口气,想引导她战胜困难:“他们不理你,你打算怎么办?”美女坚定地说:“他们不理我,我就再也不理他们!”经理心凉了:“你再不理他们了,可这药谁卖呢?要不你还是别难为自己了,回到医院当医生吧!”美女号啕大哭,经理吓了一跳,关切地问:“还有谁惹你生气了?”美女凤目圆睁:“你!”经理不解:“我劝你别干了,是为你好呀?!”美女愤怒地说:“要是不干,也得是我先说!凭什么你先说出来?”经理连忙说:“好、好,我收回刚才的话,请你先说。”美女大声说:“我不干了,我立刻辞职!”经理点头表示同意,心里说:你快走吧,我的姑奶奶!
思考:本案例中美女医生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改进这些问题?
心灵成长的标志是不再抱怨环境、不抱怨父母、不抱怨领导、不抱怨同事、不抱怨客户,也不抱怨自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情感生涯和健康生涯负起责任。为自己、为家庭、为企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课堂讨论】如何看待索取和奉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