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未来就业形势预测

未来就业形势预测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昨日,总部位于北京的第三方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了《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尽管第三方研究所得出的就业率高出官方统计的就业率,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胡瑞文认为:数据很客观,大学生就业总体还是乐观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第三方还是应当对8.6%未就业的毕业大学生进行一个更详细的数据统计。

(一)中国经济走势

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

(1)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2)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3)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4)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热的过热,主要是房产、股市、基金、钢铁等行业;冷的太冷,主要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机械、服装业等行业。二是分配结构,存在积累过多、基本建设规模大、形象工程耗资多、工资分配低、群众收人少、国内需求不足等问题。

2.中国近两年经济增长情况

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年和2014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下调对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预期。ADB称:中国2013年和2014年经济增速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3年GDP增长估计在7.5%,8%难以持续。

3.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1)2009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2)2010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的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有所放缓。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各国政府刺激政策推动下扩散势头被遏制住了,但一些国家的财政状况却恶化了。希腊、西班牙、意大利主权债务危机是长期财政危机积累的结果,解决主权债务危机,就要面对调减赤字、安抚民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近几年来,在欧元区内,各国在解决各自财政问题与加强欧元区财政统一中达成共识,在整个欧元区内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来应对财政赤字问题。其次,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从而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

(三)当今世界经济低迷对就业的影响

1.目前世界的就业形势

2012年年初,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世界就业与社会展望》显示:世界在近十年内创造6亿个就业岗位,才能保证经济持续的增长和社会稳定。相比之下,新兴国家的模式将会有所不同,但其结果会更糟糕。随着出口贸易的萎缩,处于全球供应链底层的数百万劳工将会丢掉饭碗。当他们陷人非正式工作的泥潭或者返乡务农的时候,贫困将会加剧。世界银行总结:仅2011年,全球赤贫人口就增加约4400万人。

2.世界经济低迷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14年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100万~200万个就业岗位。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50万人失业。

(四)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我国未来人口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其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而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都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更加凸显,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也使就业形势增加了变数。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生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就业人员流动性较高。

3.大学生就业扎堆大城市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分享阅读】

麦可思调查: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1.4%,就业总体乐观

727万人,这是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多的人数,如图1-1所示。“最难就业季”又来了,但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呢?

图1-1 2001—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

昨日(9日),总部位于北京的第三方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了《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比2011届略有上升。

“尽管经济增长与新增劳动力增速放缓,但劳动力市场整体上还是可以消化人数持续增长的大学毕业生的,所以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较为稳定。”麦可思公司首席专家王伯庆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91.4%的就业率

91.4%的就业率让在场的媒体与嘉宾略有疑问,因为连续几年,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说法层出不穷。

本报记者注意到,从2005年开始,来自教育部的信息显示:大学生就业率基本在70%以上浮动。比如,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比上年增长4.2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455.6万人,同比增长40万余人。

不过,他们的截止时间点都为7月1日,而麦可思的统计是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

“现在是数据说话的时代,但7月1日这个截止时间的统计方法并不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得到的数据并不准确。大学生毕业后是需要找工作的时间的,3~6个月是合理时期,西方国家的统计是有一个找工作的合理区间的。”一位就业研究学者说。

此观点也得到了研讨会诸多专家的认同。

尽管第三方研究所得出的就业率高出官方统计的就业率,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胡瑞文认为:数据很客观,大学生就业总体还是乐观的。

“首先,适龄人口已从原来的2300万人、2400万人下降到1600万人,而且从2005年开始,每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都大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其次,进入大学深造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具有就业优势的;目前的就业质量还是不错的。”胡瑞文表示。

《报告》显示: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连续增长,2010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收入翻番。

2010届大学生毕业3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301元(本科生为5962元,高职高专生为4649元)。

“虽然大学毕业生起薪涨幅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同期涨幅,但大学毕业生工作后的3年薪资与起薪相比上涨了114%。”王伯庆表示。

同时,2013届受雇全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中60%的工作与专业相关,56%的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满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够”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第三方还是应当对8.6%未就业的毕业大学生进行一个更详细的数据统计。他们为什么没有就业,家庭收入状况如何等数据统计都应该被纳入《报告》之中,这样才能够切入更实际的问题。

八成创业大学生资金靠自筹

《报告》显示:2013届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人数占总毕业人数的2.3%,比2012届高0.3%。近3年的趋势显示:本科毕业生创业百分比略有提升,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明显上升。

“我们的调查显示,就业困难并不是创业的最重要原因。”王伯庆表示。

2013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前两个行业是教育类与零售类,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是零售类与建筑类。

“创业理想是这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王伯庆表示。

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是依靠父母、亲友、借贷和个人储蓄,而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本科生、高职高专生均为2%)和政府资助(本科生为2%,高职高专生为1%)的比例均较小。

事实上,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各地出台了鼓励政策。比如,创业大学生会享受税收减免、房租水电费补贴及小额担保贷款等系列优惠。

“但政府的创业资助一直在2%以下,国家在引领大学生创业时要将资金资助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一位调研人士表示。

不过,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认为:大学生创业不应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方法,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

“在毛入学率比我们高的国家,他们的大学生开出租车很自然,而我们的大学生卖个米线就成了问题,这是我们对待人生该持一个怎样的态度的问题,这很重要。”王伯庆说。

不同专业就业水平迥异

据报告分析,从三届就业率变化趋势可见:本科学科门类中管理学、法学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上升,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财经大类、医药卫生大类、文化教育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上升。与此同时,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1.4%)较2012届(90.9%)略有上升,比2011届(90.2%)上升了1.2%。

2014年本科红牌专业有: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动画、美术学、艺术设计、体育教育。高职高专红牌专业有:法律事务、语文教育、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生物技术及应用、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所谓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除红牌专业外,2014年在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本科黄牌专业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高职高专黄牌专业有:人力资源管理、国际金融、商务英语、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管理。

与之相对应,2014年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即需求增长型的本科绿牌专业有:建筑学、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车辆工程、城市规划、船舶与海洋工程、审计学。高职高专绿牌专业有:电气化铁道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铁道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资料来源:《观察者网》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4_06_10_236379.shtml

【分享阅读】

“最难就业季”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报告

由于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万人,所以2013年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那么,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究竟怎样?自2003年起,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每两年就要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2013年6月他们进行了第六次大规模问卷调查,其调查报告也于近日出炉。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人,在这个“史上更难就业季”到来之际,准确了解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无论对接下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是对教育相关部门和高校的教育决策都能提供更丰富有效的信息,为此《光明日报》独家首发了这份对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的调查报告,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帮助和启发。

毕业生落实率

为更具体、准确地反映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本次调查将毕业生被调查时的状况分为10类,每一类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如表1-1所示。

表1-1 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为43.5%,“升学”与“出国/出境”的比例合计为16.8%。如果将表1-1中第1~6项均视为“确定去向”的话,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到了71.9%。

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就业状况落实率呈现后面高前面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为67.4%。

从性别之间的比较来看:男性落实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落实率为77.3%,女性为65.9%,两者相差11.4%。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和“自主创业”两项上,男性分别高出9.8%和1.3%。

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落实率最低,仅为44.3%。

从学校所在地的比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高校的落实率远低于东部和中部。东、中、西部高校的落实率分别为80.3%、74.0%、58.1%。

起薪比较

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在本次调查中,由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进行了估计。为了排除奇异值,我们只统计了月起薪在500~20000元的观测值。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的算术平均值为3378元。

毕业生的起薪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高:从算术平均值看,专科毕业生为2285元;本科毕业生为3278元;硕士毕业生为5461元;博士毕业生为8800元。

第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男性的为3579元,女性的为3094元,两者相差485元。

第三,学校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211”重点高校的为3157元,一般本科院校的为3793元,高职院校的为3291元,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为2610元。这一结果表明:学校层次高并不能直接带来高收入,收入差异主要因学历、职业、就业地点等的不同而不同。另外,统计结果也与所选样本有关。

第四,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京、津、沪的均为5419元,东部地区的为3148元,中部地区的为2882元,西部地区的为3167元。地区之间呈现中部低、两头高的特点。平均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88∶1。

第五,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平均收入最高,为3791元;地级市的平均收入为3033元;县级市或县城的平均收入为2656元;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2518元和2485元。平均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3∶1。

第六,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科研单位(4620元),三资企业(4420元),高等学校(4025元),国有企业(3703元),国家机关(3536元),其他事业单位(3195元),其他企业(3121元),医疗卫生单位(3030元),中小学(2983元),私营企业(民营、个体)(2914元),乡镇企业(234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97∶1。

第七,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企业管理工作、专业技术工作、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3724元、3597元和3577元;商业和服务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收入居中,分别为3139元和3012元;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收入分别只有2577元和2386元。平均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6∶1。

第八,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4501元),金融业(4181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3770元),房地产(3590元),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3576元),文化体育娱乐(3469元),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310元),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3285元),采矿业(3221元),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3109元),教育(3090元),建筑业(2956元),制造业(2935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2907元),农林牧渔(2876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736元),批发零售(2718元),居民服务(2708元),住宿餐饮(2600元)。平均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73∶1。

就业满意度

由于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有充分的选择权,因此毕业生对自己所找到工作的满意程度较高。在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有13.7%的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1.1%的毕业生感到满意;32.4%的毕业生感到一般;2.5%的毕业生感到不太满意;只有0.4%的毕业生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之间存在差异:博士生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硕士生,再次是专科生,本科生的满意度最低。

第二,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第三,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城市越大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级市,再次是县级市或县城,接着是乡镇,在农村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第四,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私营企业(民营、个体),其他企业,医疗卫生单位,中小学,乡镇企业。

第五,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7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第六,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农、林、牧、渔,文化体育娱乐,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教育,房地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建筑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采矿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制造业,居民服务,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此外,性别之间、学校类型之间的就业满意度差异不大。

就业分布

根据已经确定就业单位者的回答,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如下: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在京、津、沪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2.8%,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46.0%,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22.2%,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9.0%。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2.6%,在地级市工作的占33.4%,在县级市或县城工作的占11.2%,在乡镇工作的占2.2%,在农村工作的占0.5%。

第三,按工作单位性质划分,11个单位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私营企业(38.2%),国有企业(30.2%),三资企业(7.6%),国家机关(5.8%),其他企业(4.0%),其他事业单位(3.9%),医疗卫生单位(3.5%),科研单位(1.6%),高等学校(1.4%),中小学(1.2%),乡镇企业(0.6%)。

第四,按工作类型划分,7个工作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37.7%),商业和服务人员(16.2%),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2.4%),企业管理人员(11.6%),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0.9%),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7%),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0.9%)。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比较分散,有5个类型的工作比例达到两位数。

第五,按行业划分,在19个行业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业顺序依次是:制造业(13.9%),金融业(13.0%),建筑业(11.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11.1%),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5%),教育(5.0%),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4.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3.6%),房地产(3.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3.1%),批发零售(3.1%),农林牧渔(3.0%),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3.0%),采矿业(2.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文化体育娱乐(2.0%),住宿餐饮(1.5%),居民服务(0.9%),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0.7%)。

前4个行业比例合计达到49.6%,接近1/2。这4个行业分别属于以下两种类型: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新兴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金融业)。教、科、文、卫、体等事业部门合计占15.4%。

就业影响因素

毕业生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何,应该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供给和需求两种角度综合考虑,但是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只包含毕业生,因此统计结果只是毕业生的看法。问卷包含的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共有20种,调查统计结果中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工作能力强、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了解自己并能扬长避短、了解求职岗位的要求及特点、形象气质好、学历层次高、应聘技巧好、就业信息多、学校名气大、热门专业、学习成绩好、老师的推荐、朋友的帮助、亲戚的帮助、往届毕业生的声誉好、学生干部、拥有就业地户口、性别为男性、党员、送礼买人情。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工作能力、实习经历、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名气、热门专业、学习成绩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间位置。亲朋好友、党员干部、性别等与社会资本、政治资本、人口特征等相关的因素最不重要。

求职状况

本次调查也对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如下。

1.择业意向

就业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们普遍重视的是哪些因素?本次调查共涉及16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发展前景好,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经济收入高,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单位的声誉好,能获得权力和社会资源,对社会的贡献,工作自由,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工作单位的规模大,工作单位在大城市,专业对口,可兼顾亲友关系,能够解决户口问题。可见,毕业生较看重的是个人发展和福利待遇。

2.求职渠道

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并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有关单位发出求职信息。已确定单位者的求职渠道被选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34.0%),网络招聘信息(27.0%),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8.8%),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8.1%),从企业得到的招聘广告(7.8%),在人才洽谈会获得的信息(4.7%),实习单位提供的信息(4.4%),专门性的人才招聘信息刊物(2.2%),从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信息(1.6%),新闻媒介的零散招聘广告(1.3%)。

3.求职数量

在需要求职的毕业生中,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递交过求职简历的单位数平均为12.9个,接受过面试的单位数平均为5.3个,曾表示愿意接收的单位数平均为2.6个。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求职单位的数量与求职成功率有一定的联系,求职成功者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平均求职单位数为14.1个,“待就业”者为9.9个;“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参加面试的单位数为6.0个,“待就业”者为3.8个;“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获得接受的单位数为2.9个,“待就业”者为1.9个。统计数据还显示出“待就业”者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

4.求职费用

排除求职总费用在0元以下和10000元以上的奇异值后,2013年高校毕业生为求职而花费的相关费用人均为1766元,其中:求职简历的制作130元;交通费258元;招聘会门票142元;通信费用170元;购置服装费313元;人情、礼品费用438元;其他相关费用349元。“已确定单位”者的总求职费用为1749元,而“待就业”者为1791元,说明求职结果与求职费用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联系,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地增加支出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5.就业指导课程

从毕业生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或讲座的帮助程度看,有8.2%的毕业生认为帮助很大,有19.0%的毕业生认为帮助较大,有50.4%的毕业生认为帮助一般,有15.3%的毕业生认为帮助较小,有7.1%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帮助。

(本报告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09&ZD058]”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由岳昌君教授执笔。)

本次调查的样本包括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1个省份的30所高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海南等9个省份的11所高校;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北等6个省份的7所高校;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和宁夏6个省份的12所高校。其中“985”重点高校5所、“211”重点高校4所、一般本科院校9所、高职院校7所、民办高校2所、独立学院3所。每所高校根据毕业生学科和学历层次按一定比例发放500~1000份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060份。

在有效样本中,专科毕业生占22.4%,本科毕业生占68.0%,硕士毕业生占9.2%,博士毕业生占0.4%;男、女毕业生比例分别为52.7%和47.3%。“985”重点高校毕业生占19.9%、“211”重点高校毕业生占9.4%、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占28.9%、高职院校毕业生占28.1%、民办高校毕业生占7.7%、独立学院毕业生占6.0%。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