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分析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分析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威胁,是指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动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不利或限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的主要威胁有以下几方面。在2013年的这个就业季,一个信息被屡屡提及:699万名高校毕业生中,高职院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力压“211”院校;中职就业率更是连续三年高于本科院校。从2006届到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非“211”本科院校的差距不断缩小,差距百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Strengths)

所谓优势,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资源或能力上的长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优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包括比较优势、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

1.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来自毕业生的内在资源,但取决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首先,较为实际的就业观念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比较优势。与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更为实际,就业时很少挑三拣四,能理性就业,这使他们的就业空间更为广阔,就业层次更为丰富。其次,踏实肯干的就业态度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由于高职院校重视生产第一线操作技能的培训,所以高职院校毕业生“超越”了本科生“纯理论化”的缺陷,具有重实践、会动手的特点,而且高职生的职业定位比本科生要明晰,在就业时不像本科生那样容易朝三暮四。这些特点更符合企业注重职员的踏实肯干精神和忠诚企业的意向,因此,企业择人趋向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态度和个性表现的契合,使他们在就业时具有比较优势。再次,薪酬要求相对较低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比较优势。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注重用人成本,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相对较低,对某些岗位来说,录用高职院校毕业生比录用本科生可以节省薪酬与培训成本,获得更好的用人效率,更符合企业经济角度的考虑,也更容易被企业接受。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薪酬期望与用人单位的成本意识趋同,使其在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

2.先发优势

一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按订单培养人才,有的学生刚进学校就被用人单位预订;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岗位职业能力储备上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二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前移,对毕业生就业的准备工作做得早,使高职院校学生较早地做好了就业心理准备,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就业警觉期出现较早。这样,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准备上就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3.竞争优势

首先,高职院校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较强。他们在校时实践操作和实训的机会较多,因此,能较快地适应并融人新的就业环境中。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对口的特色也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竞争优势。一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岗位针对性较强,一些高职院校还设有以企业“冠名”的班级,毕业生可直接进人该企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自己的岗位领域中占有竞争优势。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劣势(Weaknesses)

所谓劣势,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在资源或能力上的限制或缺陷。相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而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劣势包括文凭弱势、人文素质弱势和个性心理弱势。

1.文凭弱势

高职院校毕业生处于专科水平,在这个重视高学历的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无疑处于劣势。

2.人文素质弱势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普通高等教育考试的落榜生,文化素质较差。同时,高职院校只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片面强调就业教育,将学生置于“会工作的工具”的境地,忽视人文教育,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整体人文素质较差。

3.个性心理弱势

高职院校学生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潜意识中有自卑和压抑的情绪,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较大,容易导致对自身角色的不客观定位,就业时处于迷茫、彷徨的心理状态,既想攀比,又怀有自卑情结;既想追求高薪企业,又缺乏足够的信心;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担心竞争失败。这些个性心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就业。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Opportunities)

所谓机会,是指由于外在环境因素的变动而出现的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有利的时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经济的繁荣,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部分的新工作将仍由小型企业提供”。因此,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多的地方。

2.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强劲需求

2014年4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企业当前最急需专业人才的前三位依次是营销人员、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其分别占被调查企业需求的14.4%、12.1%和10.9%。企业对一般技工的需求也较强烈,排第六位,占被调查企业需求的8.9%,加上企业对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占31.9%。这就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3.用人观念转变使一些用人单位青睐高职院校毕业生

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有了用人成本的意识,这种成本不但包括员工的薪酬待遇,还包括培训员工所花费的成本。企业选拔人才从看“学历”到看“学力”的转变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威胁(Threats)

所谓威胁,是指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动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不利或限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的主要威胁有以下几方面。

1.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压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就业人数陡增。一是当前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此外,还有研究生向下挤占大学毕业生就业位置;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使部分行业不景气,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裁员增效现象,劳动力人群的失业问题凸显;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大了对城镇就业机会的竞争。三大就业人口高峰同时出现,而就业市场容量并没有增加,使得劳动力就业市场不堪重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2.用人单位的高学历追求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挑战

近几年来,毕业生队伍的不断扩大,使得招聘“行情看涨”,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这种重学历文凭、轻素质技能的用人观,无疑抬高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门槛。

3.偏颇的社会心理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伤害

中国古代就有“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这种传统观念一直存在于国人的潜意识中。大多数人认为:只有学术教育才是正统教育,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更多的是属于“劳力者”的范畴,仕途黯淡。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一度成为时代的“失宠儿”。人们用思想观念筑成一座隐性的心理堡垒,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设置了一道心理障碍。

【分享阅读】

高职的高就业率如何看?“好就业”等于“就好业”?

在2013年的这个就业季,一个信息被屡屡提及:699万名高校毕业生中,高职院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力压“211”院校;中职就业率更是连续三年高于本科院校。在公开场合,有人将其作为职业教育就业亮点加以传播。但欣喜之余,却很少有人洞见这样的现实——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就业率是否具有可比性?就业率攀比又说明了什么?

如何看待高职的高就业率?

记者收集了这样一组数据:

从2006届到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非“211”本科院校的差距不断缩小,差距百分比分别为7.2%,6.3%,3.8%和2.2%;2009年,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88.1%,已经高于非“211”本科院校的87.4%。其后几年,高职就业率不断上升,截至2013年,2013届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院校,位列第二。

这被誉为“一个颠覆人们想象的事实”。

“不能盲目乐观!”记者在2013年7月16日召开的“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就此提问时,有关专家发出警告,不能简单地用初次就业率来比较人才培养质量,更不能以此否定其他类型本科院校的办学。

如何看待高职院校的高就业率?对此,有关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敏骞认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期望值与现有市场、企业人才需求现状不够匹配,且大型企业用人要求过高,中小企业发育不足,创业环境有待完善”,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色,“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总体上学术性过强,毕业生适应性较弱。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从一开始就强调技术技能的培养,能吃苦,上手快,使用成本低,就业定位与目前企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吻合度高”。

贵州铜仁学院院长侯长林则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之所以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源于以下三点:“第一,人才培养定位不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第二,就业定位不同,高职学生自我认知清晰,就业心理期望与社会需求吻合,因此能很快找到工作;第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相对增加,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提高的外部环境。”

“无论是一个行业还是一个企业,人才的构成往往是呈金字塔形的,中下层就业岗位相对较多,就业率就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于中下层就业岗位,所以,就业难度比本科生要低,也就是 ‘好就业’的重要原因。”浙江经贸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张瑶祥表示。

“好就业”不一定等于“就好业”

“我们职教人一定要清醒,不能被表面的数字所迷惑。就业质量如何、专业对口率高低、学生的后发优势有多大,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侯长林发出这样的警醒。

他的担忧,在现实中也有所显现。

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振洪介绍,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总体上看还不是很理想,“优质就业不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是很高。有调查显示:2011届高职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专业相关度只有63%;就业起薪低,主要是低水平就业,平均月收入为2749元;而转岗率较高,半年内离职率达到42%”。

“这反映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好就业’并不一定等于 ‘就好业’。”张瑶祥给出这样一组数据:近62%的操作工、机修工岗位不限学历或只要求职高以上;明确要招高职的岗位不到总量的20%,其中一部分岗位还可以被中职毕业生所替代。“这说明‘好就业’的岗位缺乏高职毕业生就业的 ‘专属性’,让读了三年高职的毕业生与其当年没有考上高职的同学从事同样的工作,这会使人觉得既尴尬又无奈。”

专家指出,“好就业”的岗位往往还具有缺乏发展性、岗位薪水普遍较低、供需比容易被人为扩大等特点,“虽然教育部领导曾多次强调 ‘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廉价劳动力’,但高职教育目前的现实情况仍然是 ‘低层劳动者培养工厂’”。

就业率不能浮躁、盲目攀比

在很多学者看来,高职与一般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比较主要是一种事实判断,并不是价值判断。

侯长林认为:“正常情况下,对高职就业率与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就业率进行比较意义是有限的,不能仅凭就业率高低来对本科与高职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比较,也不能作为考生选择本科和高职的依据。”

接受记者采访的有关专家表示:高职院校这些年发展很快,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浮躁,不能盲目攀高,而应该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比如:应进一步厘清定位、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思考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加强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设;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

记者认为:我国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急需转型,需由学术型向技术应用型转变,加大应用本科和专业研究生教育在本科及以上教育中的比例,与高等职业院校合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教育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记者邓晖朱振国)——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