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肺血管性疾病及先天性疾病

肺血管性疾病及先天性疾病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病例是以脑脓肿颅内感染为首发症状,临床为排除肺部结核而偶然发现肺部动静脉畸形的病例。事实上先天性PAVMs并不是在婴幼儿发现,大部分在40~60岁才得以发现诊断。胸部X线检查目前作为PAVMs的一线筛选检查。对比增强EBCT在PAVMs的正确诊断及解剖结构显示方面明显优于肺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高,可明确PAVMs的部位,形态、累及的范围及程度,特别是进行超选择动脉造影时敏感性可达100%,目前仍是诊断PAVMs的金标准。

病例1 肺动静脉畸形继发脑脓肿 /30

病例2 肺动脉瘤 /33

病例3 肺动脉瘤样扩张 /35

病例4 右肺隔离症 /37

病例5 右下肺隔离症 /39

病例6 右下肺隔离症 /41

病例7 左下肺隔离症 /43

病例8 肺段隔离症 /45

病例9 左下肺隔离症 /48

病例10 右中上纵隔旁肺隔离症 /51

病例11 肺动脉栓塞及肺梗死 /53

病例12 肺栓塞 /55

病例13 肺脂肪栓塞综合征 /57

病例14 肺奇叶 /59

病例1 肺动静脉畸形继发脑脓肿

【临床资料】 女,17岁。因“20天前出现头痛,近2天发热,伴有呕吐”而入院。查体:神清,颈稍有抵抗,杵状指,四肢活动自如,肌力正常,双侧巴氏征、戈登征阳性。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14.81×109/L、红细胞:6.64×1012/L、血红蛋白:206.1 g/L、TB抗体阴性、红细胞沉降率:160 mm/h。CT检查见图2-1。

图2-1 肺动静脉畸形继发脑脓肿

a.头颅CT平扫;b.头颅CT增强扫描;c.肺部CT平扫;d.肺部CT增强扫描

【影像所见】 右颞叶大片低密度阴影,中心部位密度更低,中线结构稍向对侧移位。增强后病灶中心部分见环形强化病灶,周围水肿无强化。胸部CT显示中上肺放射条带状阴影,阴影与肺血管关系紧密,增强后病灶强化与肺动静脉相一致。纵隔淋巴结无异常。

【网站会员发言】

swyyy2007:右颞顶叶见指压性水肿区,并见环形强化,壁薄厚均匀一致,右侧乳突小房消失,右肺上叶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注入造影剂后明显强化,与肺动静脉相连,强化的时间曲线比较一致,两侧乳房不对称,右侧是否有手术史,还是发育异常。印象:①右颞顶叶耳源性脑脓肿;②右侧慢性中耳乳突炎;③右肺动静脉畸形。

Xiaoqvnmin:右上肺动静脉纡曲增粗,伴多发结节状钙化。右侧胸廓/乳房发育不良。右颞叶见脑软化/脑水肿,占位明显,中线左移,脑裂脑池闭塞;强化见右颞叶内环形强化,并见脑裂/脑池/脑沟脑膜强化。结合病史考虑:①右肺动静脉畸形;②脑膜脑炎,提示右颞叶脑脓肿形成。

lushijun:本例应该是用二元论分析。支持:①右颞顶叶耳源性脑脓肿伴右侧慢性中耳乳突炎;②右肺动静脉畸形。

Gaozhengyi:右颞可见片状水肿,增强扫描可见环状强化,结合患者右侧中耳乳突表现和临床特征首先考虑为耳源性脑脓肿。右肺动脉可见明显增粗,胸膜下可见纡曲血管团,为肺动静脉畸形典型表现。在比较明显的肺动静脉畸形患者,由于肺动脉畸形引流入肺静脉,导致这部分血液没有经过气体交换即流入左房,形成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当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以出现发育迟缓、易于感染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最后诊断】 右肺弥漫性动静脉畸形继发右颞叶脑脓肿。

【点评】 该病例是一个典型的肺动静脉畸形(PAVMs)病例,典型在于其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

从临床上讲,PAVMs可以导致以下临床症状:工作负荷能力降低、发绀、肺出血和异位体循环栓塞(如脑栓塞、脑脓肿)症状。本病例是以脑脓肿颅内感染为首发症状,临床为排除肺部结核而偶然发现肺部动静脉畸形的病例。事实上先天性PAVMs并不是在婴幼儿发现,大部分在40~60岁才得以发现诊断。有报道提示脑脓肿见于5%~20%的PAVMs病例,先兆脑卒中和TIA分别可见于7%~18%和12%~37%的PAVMs的病例。PAVMs主要通过3种方式引起相应临床症状:①由于心外的右向左分流而引起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若肺循环内25%~30%以上的未氧化血进入体循环,则可发生发绀、杵状指及红细胞增多症等;②由于瘤体破裂而引发的咯血和血性胸腔积液;③破坏正常肺组织毛细血管的过滤功能,从而导致异位栓塞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梗死、脑脓肿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胸部X线检查目前作为PAVMs的一线筛选检查。约98%患者的X线胸片有异常表现。囊状PAVMs通常具有典型X线片征象,表现为孤立或多发的类圆形阴影,阴影直径通常在1~5 cm,大小不等,密度均匀,边缘清晰,或有浅分叶;扩张增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连于阴影,供血动脉与肺门相连,一般直径为4~7 mm,偶尔有>2 cm者;该阴影一般不增大或缓慢增大,约66%的阴影位于下肺。透视下,深吸气时病灶增大,呼气时病灶缩小。根据上述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多数可做出明确诊断。弥漫型PAVMs多缺乏典型X线征象,可表现为肺叶或肺段分布弥漫型结节网状、斑点状阴影,也可表现为肺纹理增多、扭曲,有的平片无阳性所见。

随PAVMs类型的不同,CT表现有所不同。单发或多发具有瘤囊者平扫可显示大小不等呈中等密度的圆形、椭圆形或分叶多囊状影,CT值与血管一致。明显者可见与其相连的纡曲、扩张的血管影。增强后瘤囊迅速强化,峰值与右心-肺动脉充盈期一致。至左心期强化程度下降。同时,还观察到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团注”法增强扫描效果更好。多发或弥漫型PAVMS主要表现为众多小结节网状结构,造影可见增强和扩张的血管影,但很难看到动、静脉的连通。对比增强EBCT在PAVMs的正确诊断及解剖结构显示方面明显优于肺动脉造影。MSCT血管重建技术VR像有利于准确判定PAVMs中供血血管的真正来源和引流血管的去处;MIP可很好地显示肺血管的全貌,显示中央肺血管的管径、行径情况,尤为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准确地测量引流肺动脉的直径大小、横截面积等;MPR利用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成像的特点,进行任意层面的断面成像,按照血管走行方向进行重建,较容易发现血管的病变。由于血管走行多纡曲,MPR难以显示血管的长轴。CPR可将弯曲、缩短和重叠的血管在同一层面上展开,有利于分析血管本身的结构及与周围器官的相互关系。

磁共振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特别适合于使用含碘造影剂禁忌证、不能做增强CT检查者。自旋回波脉冲序列,梯度回波脉冲序列对PAVMs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相位对比电影序列是核磁共振技术中诊断PAVMs最准确的方法,可明确病变部位、形态、累及的范围。近年来对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应用更增加了诊断的准确性,对观察血管构筑,区分复杂型和简单型有重要价值,但对诊断弥漫型价值有限。

肺动脉造影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高,可明确PAVMs的部位,形态、累及的范围及程度,特别是进行超选择动脉造影时敏感性可达100%,目前仍是诊断PAVMs的金标准。

病例来源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罗正德 提供

网站地址 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4&view_id=22639

(罗正德 杨井岗 向子云)

参 考 文 献

[1] 贺能树,吴恩惠.中华影像医学介入放射学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6-307.

[2] 柳 曦,周成凯,等.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及栓塞治疗.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J],2002:02.

[3] 唐玲娣,郑更生.先天性肺动静脉瘘20例报告.中华内科杂志[J],1995,34(8):553.

[4] 黎 庶,朱玉森,王 强,等.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在肺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J],2002,36(9):847-848.

病例2 肺 动 脉 瘤

【临床资料】 男性,58岁。外伤入院,摄胸部正位X线片示:左上肺类圆形团块状阴影。CT检查见图2-2。

图2-2肺动脉瘤

a~c.增强扫描;d.冠状面重建;e.VR重建

【影像所见】 肺动脉圆锥部至左肺动脉干管径增粗,前者管径达6~7.5 cm,后者管径达2.5 cm,内未见夹层,增强扫描未见充盈缺损。

【网站会员发言】 (略)

【最后诊断】 肺动脉圆锥部至左肺动脉干真性肺动脉瘤。

【点评】 肺动脉瘤较罕见,尸检发生率7.3/10万,肺动脉瘤的发病率与性别、年龄无关,病变80%位于主肺动脉。肺动脉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两种:一是特殊病因,如结核、梅毒和创伤;二是非特殊病因,如真菌、肺动脉高压、先天性肺动脉壁缺损及动脉硬化。病理表现为中层囊性坏死,内膜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破坏,纤维组织增生,动脉壁变薄,扩张形成动脉瘤。肺动脉瘤最常见的症状为劳力性气促,其次为咳嗽、咯血和胸痛,胸痛常位于心前区,偶可延伸至肩臂。部分病例可无症状,而为体检或其他原因检查时发现。

CT平扫显示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增粗,增强扫描显著强化,强化程度与主动脉相仿。螺旋CT扫描后重建图像对病灶的大小、范围、形态显示更加清晰、直观。

鉴别诊断:CT平扫肺动脉瘤表现为纵隔内或肺门区软组织肿块,须与畸胎瘤、肿大淋巴结鉴别,但CT增强扫描肺动脉瘤显著强化,强化程度与主动脉相仿,且与肺动脉关系密切,鉴别并不困难。因此,对于CT平扫纵隔内或肺门区软组织肿块,不能排除肺主动脉瘤者,必须进行CT增强扫描,而不能贸然进行穿刺活检,以免瘤体破裂,造成严重后果。

病例来源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潘石宏 翁志蓬 提供

网站地址 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7&view_id=15888

(潘石宏 翁志蓬 朱玉春)

参 考 文 献

[1] 孙立忠,谢涌泉,常 谦,等.肺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0,16(5): 296-297.

[2] 陈宝田,孟 旭,孙凌波.肺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例报告)[J].心肺血管病杂志,1996,15(1):43-44.

[3] 郭平珍,刘永浩.肺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4,25(增刊):50-52.

病例3 肺动脉瘤样扩张

【临床资料】 女,63岁。体检发现肺动脉异常扩张。CT检查见图2-3。

图2-3 肺动脉瘤样扩张

a.胸部正位X线片;b、c.CT平扫(纵隔窗);c.CT增强扫描(纵隔窗);e.增强扫描冠状位重建

【影像所见】 胸部正位X线片显示肺动脉主干明显扩张并向左肺野内突出,以右缘向右侧突隆,胸部CT横断面显示肺动脉干明显增宽扩张,超过主动脉1倍以上,左右肺动脉及分支均增宽。

【网站会员发言】 (略)

【最后诊断】 肺动脉瘤样扩张。

【点评】 肺动脉扩张属纯粹的形态学诊断,按既定标准判断,无甚难度,一般以成人肺动脉/升主动脉直径比>1为判断标准,也就是肺动脉主干比升主动脉宽。肺动脉扩张原因的诊断较难,临床典型肺动脉高压或测压提示高压时,可以诊断肺动脉高压,缺乏临床资料但影像上有右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以及弥漫性肺病等,也可以提示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完全缺乏临床和伴发心肺疾病时,则可以考虑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本病应与肺动脉瘤相鉴别。肺动脉瘤是局限性的改变,异常与正常之间是突然的,肺动脉扩张则无这样的表现,范围要大得多。有时单纯的横断面不易确认,此时可以借助于三维重建进行鉴别。另外,本病需与纵隔肿瘤相鉴别,增强扫描可确诊。

病例来源 浙江省临海市台州医院 黄善强 提供

网站地址 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28&view_id=20078&page=1

(黄善强 向子云)

参 考 文 献

刘仕远,陈启航.胸部影像诊断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6-47.

病例4 右肺隔离症

【临床资料】 女,56岁。咳嗽1周,抗感染治疗无效而做CT检查,见图2-4。

图2-4 右下肺隔离症

a、b.肺窗;c、d.纵隔窗

【影像所见】 右肺下叶基底段近纵隔处见形态不规则水样密度灶,病灶内可见分隔。

【网站会员发言】

翁志蓬:考虑膈上脓肿,并向下侵及膈下。

sea-coast:若是膈上脓肿,胸膜腔内应该有积液。我认为应考虑肺囊肿并感染。

听蝉观竹:不同意支气管囊肿合并感染的意见,依据:病灶形态不规则,内无液平面;病灶基底贴近膈面而较宽,靠近肺叶逐渐变窄,如果是支气管(肺)囊肿病变主体在肺内。至于明确定性就现有的资料来看有一定的困难,如果鉴别良、恶性的话,我考虑良性可能更大一些,依据是:病变较大紧贴胸膜,但是无胸腔积液,胸膜无结节,说明胸膜尚无浸润。

doctorwwq:考虑右侧肺隔离症并感染,此处是好发部位。不除外来源于膈肌的脓肿,建议强化。

【最后诊断】 肺隔离症(肺叶内型)伴脓肿形成。

【点评】 肺隔离症系指部分肺组织发育不全,无呼吸功能,与邻近正常肺隔离;其供血动脉和静脉回流异常,隔离肺内支气管与邻近正常支气管不通。可分为肺叶内型和肺叶外型。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与正常肺组织共用同一脏层胸膜,本例属于肺叶内型。文献报道肺隔离症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一般平时可无症状,在成年后合并感染才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咳嗽、咯血等。大体标本可见病灶内部大小不等的囊样结构,少数为实性肺组织块,组织学证实,囊样改变为扩张的支气管或囊性退行性变,合并感染时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及囊内脓液形成。

肺隔离症影像学表现可分为实质型和囊肿型,本例为囊肿型;实质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多较光整,位于下肺叶脊柱旁靠近膈面,CT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肿型表现为单囊或多囊,壁薄,囊内有液平,囊内不强化,伴发感染后囊壁增厚,周围出现浸润灶。统计表明肺叶内型的肺隔离症75%供血动脉来自胸(降)主动脉或其分支,根据这一点可鉴别发生于下叶基底段的肺不张及肺囊肿,另外还有一点与肺囊肿鉴别也十分重要,肺囊肿常位于正常肺组织之中,而肺隔离症常位于肺边缘,增强扫描肺囊肿无强化,而肺隔离症可不规则强化。从这个病例中须体会到,在平常诊断工作中应注意以下2点:①诊断困难时,增强是有一定帮助的。②诊断病例时既要仔细观察,又不要带有一定的定势思维,即认为肺隔离症只好发于左下肺基底段,而发生于右下肺基底段就不予考虑。

病例来源 湖北省监利县人民医院CT室 阚文浩 提供

网站地址 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4&view_id=46

(向子云 阚文浩 蔡汉寿)

参 考 文 献

[1 董志明,韩帮成,韩长利,等.肺隔离症影像诊断(附17例报告)[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9) 661-663.

[2] 甘新莲,陈唯唯,张自力,等.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诊断的价值[J].医学影像杂志,2008,18(7):730-731.

病例5 右下肺隔离症

【临床资料】 男,67岁,间断咯血数年,8年前胸部X线片检查发现右下肺肿块,多年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变化。

【影像所见】 右肺下叶近脊柱旁见团块状阴影,边缘尚清楚,内可见囊变和含气影;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并见支气管动脉供血。

图2-5 右下肺隔离症

a、b.肺窗;c~e.纵隔窗(增强)

【网站会员发言】

wbs:肿块由动脉供血,肿块内前上方可见小液平和下部分内可见不规则气体影,肿块8年无明显变化,支持肺隔离症的诊断。

【最后诊断】 右下肺隔离症。

【点评】 本例属于肺叶内型肺隔离症。诊断肺隔离症最重要的是发现肺内病灶有来自体循环的异常供血动脉,多表现为肿块周围或肿块内见条索状致密影与降主动脉相连。本例肺隔离症显示有异常供血血管。研究显示,有些情况造成CT检查难以发现异常动脉,如术中见多数异常动脉在肺韧带内或与其平行,这样因其密度与软组织相近,仅CT 平扫难以辨认;另外,有的异常血管来自膈肌动脉、腹主动脉、肋间动脉等,如扫描范围未包括这些部位,就不能把这些异常血管全部包括进去。因此,若CT平扫发现下肺叶后基底段的囊、实性肿块,应想到肺隔离症的可能,并应进一步对病灶区域行薄层扫描及增强扫描,而且扫描范围要广,除要包括中、下胸部外,还要包括上腹部,以利于显示异常供血动脉,若发现异常供血动脉,即可确诊为本病。

CT检查对于协助临床进行肺隔离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极有价值。首先,其横断面扫描有助于显示异常供血动脉,该征象具有定性诊断价值;其次,其高分辨率有利于清晰显示隔离肺内的细微结构;第三,CT检查方法无痛苦、无危险,应用广泛。特别是近年来,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飞速发展、图像后处理软件的不断开发、应用,使得CT、CT血管造影(CTA)已逐渐取代传统的血管造影。多层螺旋CT具有扫描范围广及快速扫描的功能,可在一次屏气下连续扫描,螺旋动态增强CT,一次注入造影剂后,可于动脉期扫描中、下胸及上腹部,以便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供血动脉,随之还可对病灶行动态增强扫描,不仅能对肺隔离症定性诊断,而且其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重建技术(3D)有助于检出细小的异常血管,并可立体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及行程。因此CT检查在肺隔离症的诊断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特别是手术方案的制订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可避免术中损伤血管而产生大出血。

病例来源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阜德医院放射科 高正义 提供

网站地址 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28&view_id=13844

(高正义 向子云 蔡汉寿)

参 考 文 献

[1] 宋长山,聂广杰,王丽丽,等.肺隔离症:附14 例报告[J].临床外科杂志,2001,9(5):296-297.

[2] 许顺良,邓先定.肺隔离症的CT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8,4(2):103-105.

[3] 钟文招,刁胜林.肺隔离症的CT表现[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5,14(2):67-69.

病例6 右下肺隔离症

【临床资料】 女,19岁,因咳嗽、咳痰10余天,加重伴前胸痛3天入院。查体:神志清,呼吸不促,口唇无发绀、胸部无畸形。呼吸音粗,双下肢无水肿。CT平扫及增强见图2-6。

【影像所见】 右肺下叶见团片状阴影,其内见空腔样阴影,内见液平面,增强后块影内见数条细强化血管影。

图2-6 右下肺隔离症

a.肺窗;b.纵隔窗(平扫);c.纵隔窗(增强扫描)

【网站会员发言】

xiaoniu:该病例首先考虑感染应该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出现空腔样阴影,且空腔阴影前壁光滑没有渗出性改变,因此肺脓肿不好考虑,患者19岁,因此先天性病变应该首先考虑,肺囊肿可能大,空腔内囊实性密度有气泡阴影,所以考虑:肺囊肿合并感染(或者脓肿形成)。

ZHANGZHONGSHOU:①右下肺囊肿并感染可能大。②肺隔离症不能除外,再向下扫几层看看胸椎旁的血管是从哪里发出的。

【最后诊断】 右下肺隔离症。

【点评】 本例为右下肺后部巨大囊性肿块,其内有液体及气体,增强扫描显示肿块有来自体循环的动脉血管,符合肺隔离症诊断。

肺段隔离症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分为肺叶内型和肺叶外型,前者多见。本病供血来自主动脉,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两下肺叶后基底段,尤其是左侧,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其内血管丰富,动脉期和(或)静脉期扫描发现体循环供血或引流,则诊断成立。

本例属囊性,因合并感染,故边缘表现不规整。本例需与肺化脓症、肺囊肿合并感染鉴别。肺化脓症多有高热、脓痰,CT表现脓腔内有较大或大小不等的气-液平面,增强扫描边缘部分呈环形强化,无坏死液化部分呈不同程度的强化,肺囊肿(发生于肺实质内的支气管源性囊肿)一般为单发囊腔,壁较薄, 无异常供血动脉,CT扫描无明显强化,另外,发生于下叶后基底段的肺囊肿较少。

病例来源 浙江临海台州医院放射科 黄善强 提供

网站地址 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33&view_id=34724

(黄善强 向子云 蔡汉寿)

参 考 文 献

[1] 武乐斌,崔允峰,柳澄.胸部疾病影像学图鉴[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2,133-134.

[2] 卢光明,陈君坤.CT诊断与鉴别诊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66-267.

[3] 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25-127.

病例7 左下肺隔离症

【临床资料】 女,56岁,慢性支气管炎,无咯血,外院以左肺结节建议CT检查。CT增强见图2-7。

图2-7 左下肺隔离症

a.肺窗;b.增强纵隔窗

【影像所见】 左下肺背段不规则软组织影,其内见斑片状高密度影,右下肺见片状模糊阴影,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网站会员发言】

张颖6606521:双侧胸腔积液,左肺下叶背段致密影,其内见点状钙化,相当于背段支气管开口处见钙化影,考虑支气管内膜结核可能性大。

向医生:左下支气管闭塞,内可见结节状钙化,左下肺萎缩呈团块状紧贴主动脉,右肺内有渗出性及纤维性病灶,双侧胸腔有少量积液,考虑为结核性;左下病灶为支气管内膜结核(或结石)并肺不张。

woaixct:左下肺背段极不规则软组织块,其内见斑片状钙化,右下肺见片、絮状渗出性病灶,境界模糊,双胸腔少量积液。意见:①左下肺炎性肉芽肿;②右肺炎性病灶;③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忘情虎:左肺下叶后底段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清,密度不均,见点状钙化。印象:①左下肺隔离症;②双侧胸腔少量积液;③右肺炎性改变。

【最后诊断】 左下肺隔离症。

【点评】 肺隔离症是部分肺组织及所属支气管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其特点是某一肺段与正常的支气管树不相通、与正常肺互相隔离而成为无呼吸功能的肺块。由于部分肺组织得不到肺动脉系统供血,而由主动脉分支供血,而主动脉与肺动脉血氧含量不同,使该部肺组织的呼吸功能无法进行,因而支气管与肺均发育不全。病理上,隔离肺分为2型:①和正常肺居于同一脏胸膜内,静脉回流入肺静脉者称为肺叶内型。它与正常支气管不相通,但反复感染后可相通,形成囊性或囊实性结构。②隔离肺单独由脏层胸膜所包裹者称为肺叶外型,静脉引流入体静脉。病变组织多为实性肿块,少数为囊样改变。两型的血供均来源于主动脉。

肺隔离症的CT表现:①相对恒定的发病部位,叶内型好发于两肺下叶后基底段,以左侧多见;叶外型好发于肺底和膈肌之间,亦可见于椎旁,偶发于膈肌、纵隔和腹膜后等部位。②异常的主动脉供血。所有隔离肺均由主动脉及其分支供血。叶内型通常由胸主动脉供血,叶外型常由腹主动脉上部供血。③形态和密度各异。病灶大小不等,形态可呈块状、分叶状或分叉状等。密度可为囊性、囊实性或实性。④病灶周围肺组织内常可见局限性肺气肿,亦可见支气管扩张和肺纤维化的征象。

肺隔离症较少见,CT表现复杂但有特点,当发现两下肺后基底段尤其是左侧有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强化CT证实由主动脉供血时,则隔离肺的诊断基本可成立。

病例来源 浙江省嵊泗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沈海龙 提供

网站地址 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4&view_id=747&pag e=1

(沈海龙 向子云 翁志蓬)

参考文献

[1] 卢光明,陈君坤.CT诊断与鉴别诊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66-267.

[2] 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25-127.

[3] 孔 平,陈友勤.CT诊断肺隔离症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2(2):154.

【临床资料】 女,37岁。咳嗽、咳痰1个月余,时有左胸痛,无咯血。CT检查见图2-8。

图2-8 肺段隔离症

a.平扫肺窗;b.纵隔窗;c、d.CTA;e.容积重建(SVR)

【影像所见】 平扫:左肺下叶后基底段见一团块状软组织样欠均匀密度影,纵隔窗病灶与降主动脉间似有一索条状影相连。CTA及重建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实变区见其供血动脉发自降主动脉之异常分支血管,引流静脉为左肺下静脉。

【网站会员发言】

向医生:本例表现为左下肺脊柱旁团块状影,边缘不规则,其内有小片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见团块影有从胸主动脉发出的、明显增粗的动脉血管供血,据此诊断为左下肺隔离症完全成立。诊断肺隔离症最重要的依据是显示肺内病灶有来自体循环的异常供血动脉,该动脉多数为1支,少数为多支,大部分来自胸主动脉,少数来自腹主动脉,本例可见来源于胸主动脉供血的增强血管。

【最后诊断】 左肺下叶后基底段肺段隔离症(CTA确诊)。

【点评】 肺隔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其主要特点是病变由体动脉供血并与正常肺组织分离。胚胎期肺发育过程中部分肺芽组织与支气管树分离产生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病变的肺组织,与正常气管、支气管不相通。且血供来自体循环血管,常见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单支或多支异常动脉。

临床一般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2种类型。①叶内型:病变的肺组织呈囊性改变,位于同一肺叶的脏层胸膜内。多数病例异常血管来自胸主动脉,而静脉回流则进入正常肺静脉。此型较常见,大多发生于左肺下叶。因反复感染或慢性炎症引起咯血或咳嗽而引起注意。影像表现为致密的圆形、椭圆形或多个小的透光阴影,有时完全为一团块影。②叶外型:病肺位于正常肺叶组织之外。病肺与正常肺组织间有胸膜分隔。畸形血管来源,除胸、腹主动脉外,尚可为胃左动脉、脾动脉或肺动脉发出的分支,静脉回流至奇静脉或半奇静脉系统。90%位于左肺下叶,少数位于上叶,外表似肺段、肺叶或迷走肺,可呈圆形,出自纵隔。此型常伴其他畸形,如先天性膈疝、脊柱及消化道畸形。

对于下叶后基底段贴近膈及心影旁的囊性肿块或边缘光滑的团块状影,均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叶内型的典型胸片表现为均匀密度增高肿块或下叶基底段弥漫浸润,多在左肺,可有囊性表现,也可有液平。叶外型可见均匀三角密度增高影附着于纵隔。随着多排螺旋CT及DSA的应用,其诊断率已明显提高。肺段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显示在CT诊断上具有重要的定性作用。

病例来源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CT室 张耀森 提供

网站地址 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7&view_id=54024

(张耀森 蔡 和 向子云)

参 考 文 献

[1] 杭俊德.肺隔离症的影像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1):35.

[2] 杭俊德,陈炽贤.肺隔症[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5,22:4.

[3] 丁嘉安,谢庭槐,戴 峰.肺内型肺隔离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杂志,1979,1:50-52.

病例9 左下肺隔离症

【临床资料】 女,41岁, 反复咳嗽、咳痰、伴痰中带血1个月余。CT见图2-9。

图2-9 左下肺隔离症

a.肺窗;b.纵隔窗;c.增强扫描

【影像所见】 左下肺片状密度增高影像,内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左下肺病变内可见囊状密度减低区,并可见来自胸主动脉血供。

【网站会员发言】

yanfenglanzhou:体循环供血肺内肿块显著不均匀强化,左肺体积缩小,是典型的肺隔离症。

【最后诊断】 肺隔离症。

【点评】 肺隔离症(PS)是一种少见的肺先天畸形,是以血管异常为基础的胚胎发育缺陷,肺组织中的气管、支气管、肺实质、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任何一个或数个异常联系构成本症。可分为两型,即叶内型和叶外型。叶内型较多见,病肺与其邻近正常肺组织被同一脏层胸膜所覆盖。可发生在任何一肺叶内,但多见于肺下叶,尤以左侧后基底段为多,其囊腔病变与正常的支气管相通或不相通。叶外型较少见,可合并其他先天性异常。病肺位于其邻近正常肺组织的脏层胸膜外,多数位于左肺下叶与膈之间。病肺血供来自体循环,常见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单支或多支异常动脉,多经肺韧带进入肺。血液汇流,在叶内型多汇入肺下静脉;在叶外型通常经由体静脉、下腔静脉、奇静脉或门静脉系统。大部分病例发病在10~20岁,男性多发。临床罕见有恶变报道。

本病临床上有的可无症状,在体检胸透时偶尔发现,如肺隔离段有感染,则表现为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咯血或咯脓血痰。

影像学表现:

1.肺叶内型 ①隔离肺为圆形或椭圆形致密影,边缘光滑清楚,密度均匀,多与膈相连。②多位于脊柱旁沟,多见于左下叶后段,少数位于右下叶后段。③当病变与支气管相通时,形成单发或多发囊腔,壁薄可见液平面。反复感染后病变边缘模糊,周围支气管扩张。④血管造影,MRA和CT造影示异常血管从主动脉发出,供血动脉70%来自胸主动脉,引流静脉多经肺静脉。增强CT在降主动脉显影后立即见到隔离肺增强。

2.肺叶外型 ①多位于左下叶后段,也可位于膈下或纵隔内、脊柱旁沟处好发。②肺肿块影密度均匀呈软组织密度影。③常合并其他畸形,30%合并左膈疝。④血管造影、CT增强造影和MRA显示供血动脉来自腹主动脉,回流静脉经下腔静脉、门静脉、奇静脉或半奇静脉,形成左至右分流。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胸片、CT造影或MRI即可诊断,胸部X线检查对PS诊断无明显特异性,仅可提供诊断PS的重要线索,以便进一步检查。胸部CT检查对于协助临床进行PS的诊断极有价值,CT平扫PS表现复杂,形态多样,CT增强扫描对诊断该病至关重要,病灶常表现为不规则强化,并且能够发现异常供血血管。螺旋CT三维重建更能直观反映来源于主动脉系的异常血管,三维重建(MPR、MIP、VR)也能很好显示。文献报道MRI也是一种无创伤,方便易行的影像检查,且不需要做造影增强。MRI具有血管流空效应及多平面多角度观察的优点,故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内部结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去向,同时可以做三维重建成像,进一步了解毗邻关系。DSA检查可以直接发现异常供血动脉,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依据。近年来有学者提出PS的介入栓塞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条件。

2.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肺慢性炎症、支气管扩张或肺囊肿、肺大疱、周围型肺癌、肺错构瘤等鉴别。

病例来源 湖南省安化县人民医院CT室 吴志辉 提供

网站地址 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4&view_id=53767&pag -e=1

(吴志辉 向子云 翁志蓬)

参 考 文 献

[1] 吴春芳,朱 勇,王小林.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M].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2): 145-155.

[2] 李 义,田建明,曾宪强,等.肺隔离症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2): 122-124.

[3] 赵 刚,杜大赟.肺隔离症X线表现及CT诊断[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3(3):257-258.

[4] 刘进康,夏 雨,杨 迎,等.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2):116-118.

[5] 杨学东,乔炳龙,郝大鹏,等.肺隔离症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3):119-121.

[6] 陈明旺,王桂华,王海林,等.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2):28-30.

病例10 右中上纵隔旁肺隔离症

【临床资料】 男,58岁,5年前体检中发现右纵隔旁肿物,曾增强CT扫描疑血管性病变,未做任何处理。今年因咳嗽前来检查,再次CT检查。无特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见图2-10。

图2-10 右中上纵隔旁肺隔离症

a.肺窗;b.平扫;c.增强动脉期;d.增强延迟10分钟扫描;e.三维重建

【影像所见】 右上纵隔旁显示一个类圆形实质性肿块,CT平扫肿块实质部分CT值45 HU;CT增强扫肿块实质部分CT值:动脉期(25秒)病灶CT值68 HU,延时10分钟病灶95 HU;平扫、增强肿块中间低密度区CT值12~16 HU。肿块上缘低密度区CT值10 HU。

【网站会员发言】

张耀森:单一肿块而非融合性故淋巴瘤的可能性就极小。胸内甲状腺瘤往往与颈部甲状腺相连故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位于后纵隔,多呈哑铃形常伴有囊变坏死。其可能性也小。实性畸胎瘤期内往往有骨骼、毛发等,成混杂密度,所以可能性极小,几乎没有。异位嗜铬细胞瘤是多血供,明显强化,不支持,临床上也没提示高血压,基本上可以排除。胸腺瘤位于前上纵隔多在大血管前,也有位于大血管后的,所以,胸腺瘤的可能性大。

吕军浩:大方向来分析,病变来源于中纵隔,是良性病变这两点应该可以肯定。胸腺瘤发生部位不相符可首先排除。这个病变强化特点是延迟强化,10分钟后与主动脉、上腔静脉等血管密度相仿,这种强化方式血管瘤性病变较符合。病变在主动脉弓层面,上腔静脉与病灶关系非常密切,会不会是来自上腔静脉的静脉瘤呢?从病变的结构看,我觉得应该考虑。

向医生:右侧中上纵隔旁可见一以实性为主的类圆形肿块影,其中间可见少许液体样更低密度区,肿块位于气管旁上腔静脉后,边缘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有轻度强化,中间低密度区无强化,三维重建显示肿块有来自右锁骨下动脉的供血动脉,延迟扫描肿块强化更明显。诊断:右中上纵隔旁肺隔离症。

【最终诊断】 右中上纵隔旁的肺隔离症。(手术病理结果)

【点评】 本例为少见部位的实性肿块型肺隔离症,诊断难度较大。通过显示出肿块供血来自于主动脉这一点是确诊的关键。

对本病例的分析与思路:①首先可以排除动脉瘤和异常的静脉扩张,因为动脉瘤和异常的静脉扩张应该与主动脉及腔静脉同步强化,而本病例不是这种强化方式。②海绵状血管瘤虽然是逐步强化,但动脉期肿块边缘应该有点状显著的强化,但这个病例没有此表现。③胸腺瘤:这个肿块位于上腔静脉后方,不符合胸腺瘤的解剖部位。④淋巴源性肿瘤:其增强表现应该是边缘环形强化,而中间部分轻度强化或强化不明显,而本病例大部分强化并10分钟强化更明显,所以根据延迟强化的影像特征可以排除淋巴源性病变。⑤纵隔囊性占位:病变是延迟强化的实质性肿块,故不考虑囊性病变。⑥畸胎瘤:平扫肿块内没有钙化及脂肪样密度,没有支持畸胎瘤的依据。

根据隔离肺与正常肺位于同一脏层胸膜之内侧或外侧,可分为肺叶内型和肺叶外型。肺叶内型已被大家所熟知,而肺叶外型常常被忽视。肺叶外型多位于左下叶后段,也可位于膈下或纵隔内,脊柱旁沟处好发;肿块影密度均匀呈软组织密度影,供血动脉来自主动脉或其分支动脉。本病例属于肺叶外型肺隔离症,位于纵隔由锁骨下动脉分支供血。

本病例肿块内出现的小囊样不强化的低密度影对诊断也有一定帮助,有人认为这些囊样低密度影系感染或隔离肺内支气管分泌的黏液所致。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显示肺隔离症异常供血动脉,若运用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三维重建有助于诊断。

病例来源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CT室 雷剑 提供

网站地址 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33&view_id=10778

(雷 剑 向子云 田云生)

参 考 文 献

[1] 马强华.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附15例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3,12(5):278-280.

[2] 钟文招,唐 震.肺隔离症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5):351-353.

[3] 王树寿,刘吉福,李迎春.肺外型肺隔离症1例[J].罕少疾病杂志,2003,10(1):38.

[4] 韦红星.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11):1478-1479,1491.

病例11 肺动脉栓塞及肺梗死

【临床资料】 男,58岁。胸痛,咯血,气短3天。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图像见图2-11。

图2-11 肺动脉栓塞及肺梗死

a.肺窗;b.纵隔窗(平扫);c.纵隔窗(增强);d.多平面重建(增强)

【影像所见】 右下肺见大片状阴影,病灶实变,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显示双肺动脉多发充盈缺损。

【网站会员发言】

zjzjr:双侧肺动脉均有血栓形成。

【最后诊断】 双肺动脉栓塞及左下肺梗死。

【点评】 肺动脉栓塞是因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主要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和生理综合征。病因包括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和空气栓塞等。如其所支配区的肺组织因血流受阻或中断而发生坏死,称为肺梗死。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进行性加重的胸闷、气短,30%~40%病例伴咯血。本病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表现多样,直接征象表现为:①中心型充盈缺损或“双轨征”;②偏心型充盈缺损;③附壁充盈缺损;④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间接征象主要见于肺部改变:局限性肺纹理稀疏和肺透亮度升高;肺门动脉增宽,表现为中心肺动脉的扩张和右心室增大;肺梗死,表现为以胸膜为基底的斑片状类楔形状影;胸腔积液。

本例表现为双侧肺动脉多发充盈缺损影并右下肺梗死。CT表现很典型,诊断不难。多层螺旋CT以其快速、无创、同时可观察肺内情况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采用MPR、CPR、SSD、VR、MIP、CTVE等后处理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后,可变换角度多方位观察肺动脉及分支的解剖细节,清楚地显示主肺动脉至亚段肺动脉内栓子的部位、形态、与管壁的关系及腔内受损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评价提供可靠影像学证据。据文献报道,螺旋CT检测肺动脉主干、肺叶和肺段动脉血栓栓塞的敏感性为86%~100%,特异性达92%~100%,多层螺旋CT尤其是64层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已有取代有创性的血管造影诊断的趋势,可作为肺栓塞的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病例来源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CT室 张耀森 提供

网站地址 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id=19907&view_id=19907&foru m_id=7

(张耀森 向子云 蔡 和)

参 考 文 献

[1] 杨学华,张保朋,韩庆元,等.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9):1101-1102.

[2] 潘 锋,祝跃明,吴 晓,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1):36-38.

病例12 肺 栓 塞

【临床资料】 男,58岁。因突发胸闷,憋气、晕倒20分钟急送入院。入院后查体:两肺闻及细湿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心脏彩超提示PTE。行增强CT扫描后急行肺动脉造影并介入溶栓治疗。1周后病人症状有所缓解,转兰州上级医院治疗。CT及肺动脉造影见图2-12。

图2-12 肺动脉栓塞

a.CT增强扫描肺动脉层面;b.右肺动脉造影片

【影像所见】 CT增强:左肺动脉主干延及左下叶肺动脉及右肺动脉主干,其远端各叶肺动脉内均可见大量血栓栓子,图a示右上叶肺动脉分支内充盈缺损,边缘可见少许造影剂通过,似轨道样;左肺动脉干及上、下叶肺动脉分叉部充盈缺损;图b示两下叶肺动脉内栓子。肺动脉造影示左、右肺动脉干分支血管腔内多发充盈缺损,部分肺野肺动脉远端分支稀疏或缺失,部分肺动脉腔内栓子DSA动态观察可见随血流在管腔内飘动,提示为急性血栓。

【网站会员发言】 (略)

本帖在网站发布后共有251位网友浏览,留言20条,所有网友的意见基本统一:典型双侧肺动脉栓塞。作者认为此病例从临床表现到影像检查表现均很典型,且肺动脉造影见到血栓在管腔内飘动征象,PTE诊断成立。

【最后诊断】 双侧肺动脉栓塞。

【点评】 肺栓塞(PE)是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PTE为PE最常见的类型,占PE中绝大多数(约90%以上)。研究显示80%~90%的PTE的栓子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故而将DVT与PTE同归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PTE的临床表现主要有:①呼吸困难,是PE最常见的症状;②胸痛;③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④咳嗽,多为干咳;⑤咯血,为肺梗死所致肺泡出血的结果;⑥晕厥;⑦心悸;⑧其他表现。

PTE的影像检查手段主要包括心脏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肺显像、CT、MRI、肺动脉造影等。肺动脉造影是诊断PTE的“金标准”,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并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螺旋CT技术(特别是多排螺旋CT)、EBCT技术,以其无创成像、检查迅速、简便,且能直观显示肺动脉内栓子而应用日益广泛。

PTE的CT征象包括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 ①直接征象: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内充盈缺损,表现为中心的、偏心的或附壁的充盈缺损,从而造成管腔不同程度狭窄;管腔完全性梗阻,CTPA表现为杯口状、斜坡状或圆杵状完全梗阻征象;飘浮征,血栓游离于肺动脉内形成,又称为“轨道征”,多为新鲜血栓征象(为急性PTE重要征象),在电子束CT(EBCT)电影回放可见到血栓在管腔内漂动现象;管壁不规则增厚,慢性肺栓塞的附壁血栓造成;慢性血栓的钙化;肺动脉纤细,腔内灌注减低,不均匀。②间接征象:肺血管分布不均匀;马赛克征,由于发生栓塞区域血流灌注减低,与正常灌注区及代偿区相间存在,是提示肺栓塞最有力的间接证据;肺梗死;肺动脉高压征象;右心功能不全表现,腔静脉扩张,胸腔积液等。

PTE的鉴别诊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肺炎、胸膜炎、气胸、肺不张、支气管哮喘、COPD、原发肺动脉高压、夹层动脉瘤、高通气综合征等。

病例来源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集团公司职工医院影像科 曹德生 提供

网站地址 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28&view_id=23471

(向子云 曹德生)

参 考 文 献

[1] 王 辰.肺栓塞[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柳志红.肺动脉栓塞[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病例13 肺脂肪栓塞综合征

【临床资料】 男,30岁。因右胫腓骨骨折在我院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咯血2天,无胸闷、气促。查体:心肺无明显异常。CT检查见图2-13。

图2-13 肺脂肪栓塞综合征

a.肺窗;b.纵隔窗

【影像所见】 两肺野见弥漫性分布斑点及斑片状阴影,呈“暴风雪”样,病变以两中下肺野为著,部分小叶间隔增厚。心脏大小正常。纵隔窗显示右侧胸腔后下部少量积液。

【网站会员发言】

光线:双肺弥漫性磨玻璃样影,沿肺纹理分布小片状密度增高模糊影,右侧少量胸腔积液。考虑为感染性病变,间质性肺炎、病毒性感染、真菌性感染都有可能。

ZHANGZHONGSHOU:考虑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可能性大。依据:①胫腓骨骨折史,如果住院时间短出现,多考虑脂肪栓塞,如长期卧床,可导致血栓栓塞。②咯血史。③双肺多发斑片状影,肺血管靠近外围区有突然截断改变,并增粗,胸膜下见较多类三角形影,尖端指向肺门,基底朝向胸膜,以右下肺基底段为著。④年轻男性,无发热病史。建议核素扫描。查出、凝血时间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zsl6918:有外伤病史应考虑肺动脉栓塞,但引起如此肺内改变本人从来未见,所以暂不考虑。除非阻塞大血管引起心功能异常而致的肺水肿。综上所述,机遇性感染应该首先考虑。

余辉:如此广泛的肺部病灶如果用脂肪栓塞解释的话似乎与临床症状不合,个人认为可能是药源性的过敏引起的急性过敏性肺炎或药源性肺间质水肿。

【最后诊断】 肺脂肪栓塞综合征。

【点评】 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为骨折后的一种并发症,经临床诊断为肺脂肪栓塞综合征的病例并不多,说明部分病例由于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造成误诊或漏诊。肺脂肪栓塞综合征常好发于男性,在引起死亡的病例中,老年人较多见。儿童因长骨骨髓脂肪含量较少,因而较少发生脂肪栓塞。

创伤后含脂肪的组织(骨髓或皮下组织)受到挤压性损伤时,脂肪滴进入血液循环。脂肪栓子大,可能堵塞较大的肺血管,但最多见的是堵塞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栓子受脂肪酶的作用分解成脂肪酸,破坏肺泡毛细血管基底膜,损伤肺泡Ⅱ型细胞,使表面活性物质分泌量减少,导致肺萎陷;毛细血管梗阻,导致动静脉分流增加。另外栓子内的血小板破裂而释放出五羟色胺和激肽,加剧血管收缩,支气管痉挛和肺血管床充血,而在肺泡毛细血管内则可受挤压碎裂,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大循环,到达肾、脑和其他器官或再进入肺内,引起这些器官的栓塞。部分脂肪也可经肾脏排出。脂肪栓塞一般是暂时性的或不全性的。临床上往往是突然发病,病情严重,在短期内又可完全消失。

肺脂肪栓塞综合征典型X线征象为两中下肺野弥漫性分布,呈斑点或斑片状阴影,有人描写为“暴风雪”样阴影。X线检查对本症的诊断和动态观察有很大价值。一般在创伤后1~2天出现,如果不发生并发症,肺部阴影约1周后即可消失。病人危重不宜搬动, 需用较高性能的床边X 线机进行床旁摄片。除应注意本症的典型X线表现外,一定密切结合临床,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创伤病史。②临床上出现谵妄、昏睡及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低氧血症引起的呼吸困难;皮肤及视网膜出现出血点。③尿或痰内查到脂肪球。④血小板减少、血脂肪酶升高,血中有游离脂肪,血沉增速,若在痰内或尿中查到脂肪球即可确诊。

病例来源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向子云 提供

网站地址 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33&view_id=35588&page=1

(向子云 翁志蓬 蔡 和)

参 考 文 献

[1] 汪 晋,俞新胜,划庆志.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后治疗探讨[J],东南国防医药,2005,7(4):278-279.

[2] 谭延禄,毛文吉,张道波.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J],实用医技杂志,2006,ll3(23):4110-4111.

[3] 王国华.脂肪栓塞综合征6例胸部X线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8):6915-6916.

病例14 肺 奇 叶

【临床资料】 男性,32岁,自感进食后有哽噎感,其余无明显不适。CT检查见图2-14。

图2-14 奇叶

a.肺窗;b.纵隔窗

【影像所见】 右上肺近主动脉弓旁见索条影自前外上弧形向后内下走行入奇静脉上升段的纵隔,其内缘与正常气管旁、椎体构成的三角形间隙内见正常肺组织,余肺内未见明确异常。

【网站会员发言】

elity69:CT检查见主动脉弓水平上端与上腔静脉连接的血管影,由前外上向后内下走行并沿胸椎体右侧下行,上缘见条索状软组织影,与椎体、气管及前纵隔胸膜相连接形成一个三角形断面,内见正常肺组织。CT诊断右肺奇裂并奇叶形成。

Realzyc:比较典型的奇叶奇静脉阴影:奇静脉弓容易误认为是增大的淋巴结。奇静脉弓位于气管与右主支气管移行部的上方,大小和形状有变异。边缘清晰、密度均匀是其特点。在少数情况下,奇静脉还可在气管下端形成横行的带状阴影,或在右主支气管处形成斜行的带状阴影,其右端均与奇静脉弓部相接。不要误认为是病变。

【最后诊断】 右上肺奇叶。

【点评】 奇叶为肺的解剖变异的一种少见类型。发生率约为0.5%。它是指在胚胎血管发育过程中,奇静脉未移向正中,奇静脉弓位置特别低,把右肺尖压向下方并进入右上肺内,于是肺组织沿奇静脉周围发育同时奇静脉压迫胸膜,形成一条向下较深的皱襞,称奇裂,奇裂将肺尖变成分叉状形成奇叶。因奇静脉位于壁层胸膜之外,所以奇裂由两层壁层胸膜和两层脏层胸膜共4层胸膜组成。

本病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 ①部位:多见于右肺上叶纵隔侧。②正位胸片:右肺尖部线条影,向内、向下达肺门上方,终点呈一倒置的逗点状,此点状圆形阴影代表奇静脉断面的垂直投影,而在肺尖起点胸膜反折处,有时可见小的三角形尖角突起。③CT表现可见走行变异的奇静脉压迫胸膜而形成的奇裂以及奇叶结构,奇静脉弓上方平面可显示奇叶与右上叶之间有叶间胸膜存在。薄层扫描可见奇静脉并非止于奇静脉弓,而是继续向下,止于奇静脉上升段的纵隔部。④上腔静脉一般前移,气管和食管左移,奇叶向纵隔内伸入至气管前和气管后。

胸片上若奇叶呈轴位时易误认为肺内结节,炎症时由于其边缘在叶间胸膜则呈边缘清楚的致密影,可被误认为肺内或纵隔肿块,螺旋CT扫描连续层面观察有利于本病的诊断。

病例来源 江苏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 朱玉春 提供

网站地址 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4&view_id=14843

(朱玉春 翁志蓬 向子云)

参 考 文 献

[1]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4:295-296.

[2] 李丰才,才书春.奇叶正常解剖及影像学回顾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12):1090-1091.

[3] 王永惠,刁秀芳,史桂芳.肺奇叶1例[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6,28(4):257.

[4] 姜西良.奇叶奇裂1例[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27(3):198.

[5] 姚辉疆,都基权,刘禄明.CT诊断肺奇叶l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3):2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