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细血管动脉静脉怎么区分

毛细血管动脉静脉怎么区分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ICGA主要反映脉络膜情况和视网膜大、中血管的形态。2.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中期 在大约5min后,随着染料荧光的降低,单根脉络膜血管的能见度降低。3.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晚期 注入ICG染料20min后,眼底呈现很低的荧光,有时仅见视神经乳头呈低荧光,有的在朦胧荧光中可辨认到脉络膜血管和(或)视网膜血管呈负影。

ICGA主要反映脉络膜情况和视网膜大、中血管的形态。由于分辨力的局限和脉络膜的影响,视网膜小血管显示不清楚。ICGA的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与FFA大致相同,为10~15s。根据心输出量、血液黏度、血管管径不同其循环时间有所差异,任何影响心肌和大血管的因素,导致肺循环、全身循环异常或血管阻塞,皆可导致循环时间延长。

在ICGA中,由于脉络膜血管充盈很快,在动脉充盈的同时,静脉也已开始出现荧光,区分脉络膜的动、静脉甚为困难,而且动脉和静脉的分布也不如视网膜动、静脉那样规则,因此其分期不如FFA明确,一般仅将其分为造影早期、造影中期和造影晚期。关于各期的划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脉络膜荧光像

脉络膜动脉不在同叶充盈,最早见到的动脉充盈通常位于中心凹的鼻侧,这个区域是眼内血液最高灌注压的区域。单根脉络膜毛细血管不能被分辨,脉络膜毛细血管充盈模式产生微弱的和弥漫的均质性荧光,妨碍清楚地辨认深部脉络膜各层。脉络膜静脉平行走向周边部,最终形成涡静脉。静脉的吻合支出现于大血管之间,静脉较大而且比动脉荧光强,但这些特点不足以将它们进行区分,只有在明显看到血管引流至涡静脉处才能明确其为脉络膜静脉,此外在充盈最早期,伴行于较早充盈血管的平行而又荧光较弱的血管也可估计为脉络膜静脉。上、下血管之间水平分水带有时可见。

1.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早期 在ICGA中,脉络膜动脉首先充盈,接着是毛细血管充盈,以多处交叉的小动脉和小静脉相加的荧光效应产生弥漫性高荧光为特点,此荧光在中心凹上方处较为明亮,然而,因为叶黄素不能有效地吸收红外线,不能有效地阻挡红外光线的通过,在ICGA中,中心凹不能精确定位。脉络膜毛细血管本身只能够被感觉到是一种微弱的朦胧荧光,在早期静脉期可见。在以后的数分钟中,图像没有明显的改变。

在荧光的充盈形态上,最早荧光出现于眼底后极部位,为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后极部各睫状后短动脉荧光先后充盈,所见脉络膜动脉自黄斑部附近及视盘上下方呈束状荧光充盈,走行纡曲如蛇形,管径较细,充盈方向以后极部为中心向周边放射。接着脉络膜静脉隐约显影或断续显影,随时间延长,脉络膜静脉显影逐渐清晰,脉络膜动脉相应模糊。此时脉络膜静脉纹理清晰,管径较动脉粗,走行平直,由后极部向各象限赤道部汇聚。脉络膜后极部毛细血管网荧光充盈及后极部脉络膜动静脉共同显影形成眼底后极部强荧光,大部分强荧光区表现为以视盘和黄斑为中心的片状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荧光,代表脉络膜后极部的循环时态。

局部性、短期高荧光是静脉早期的常见征象,可能由静脉襻中血浆的涡流或交叉血管的相加荧光引起。

2.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中期 在大约5min后,随着染料荧光的降低,单根脉络膜血管的能见度降低。出现微弱的相对均质背景荧光,较大的视网膜血管在其上成为较亮的结构,10min后,后极部脉络膜血管强荧光开始减弱,表明染料已开始从脉络膜动静脉排空,荧光明显减弱,脉络膜静脉影像模糊,与背景脉络膜毛细血管荧光融为一体。

3.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晚期 注入ICG染料20min后,眼底呈现很低的荧光,有时仅见视神经乳头呈低荧光,有的在朦胧荧光中可辨认到脉络膜血管和(或)视网膜血管呈负影(即血管内荧光低于脉络膜实质组织染色荧光的情况)。由于染料排空所造成的脉络膜组织染色和血管轮廓。与视网膜血管的荧光对比起来,脉络膜荧光持续时间较长,是染料渗出的结果。可能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胞浆裂孔较大,变成后期脉络膜荧光的主要来源。

4.脉络膜动脉分水带

(1)颞侧周边部脉络膜动脉分水带:颞侧周边部脉络膜动脉分水带(watershed zone)位于锯齿缘后一个扇形区域,它并不沿赤道部形成一个环形带。来自于睫状后短动脉的动脉终止于分水带的后面,并不进入分水带区域,在这个地方它们的分支形成清楚的分界区,典型者可见到睫状后长动脉通过分水带进入锯齿缘。从锯齿缘发出的1~3根脉络膜动脉以前后方向灌注分水带的周边部,在这里分支成网状(周边返支脉络膜动脉)。

染料流进周边返支脉络膜动脉的充盈总是迟于通过睫状后短动脉流进大多数的后部脉络膜。周边部终末分支和睫状后短动脉由周边分水带分开,不形成功能上的交通支。在周边部返支脉络膜动脉开始出现染料后5~9s,脉络膜毛细血管充盈完全,周边部分水带逐渐变得不能辨认。

(2)黄斑鼻侧脉络膜血管分水带:有些正常人在黄斑与视神经之间可见到垂直的脉络膜血管分水带,分水带颞侧为黄斑周围脉络膜血管充盈的情况,分水带之鼻侧为暗区,代表脉络膜血管分区供应的特征,这个分水带在眼底检查和FFA上不能见到。有些分水带很明显,有些较明显,有些则不明显。

(3)后极部水平分水带:有些正常人在后极部可见到水平分水带,沿视乳头颞侧至颞侧中周部呈水平分区,横贯黄斑部,有的可见到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的脉络膜血管形成依稀可辨的分区,有的水平分水带则不明显,这也是由脉络膜血管分区供应所形成的。

5.涡静脉 在ICGA中,可以看到脉络膜外层大静脉逐渐汇合进入涡静脉的形态。在汇合处静脉稍变细,然后膨大形成壶腹,但有的膨大并不明显,也不变细,直接形成粗大的涡静脉。涡静脉主要分布于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处,而以颞下方处的涡静脉最为粗大,引流的静脉数量也较多。有的最多在1个象限里有3个涡静脉壶腹存在,有的形成4个壶腹,但似乎每2个壶腹有形成1个壶腹或一个壶腹汇入另一个壶腹的趋势,有的涡静脉则壶腹的形成不明显。涡静脉的壶腹大小差异也很大,这给临床上某些病变形成涡静脉充血的判断造成了困难。

6.睫状后长动脉 在ICGA中,有时可发现睫状后长动脉,颞侧支比鼻侧支明显,有的行径很直,有的则行径中间处有轻度弯曲。

(二)视网膜血管荧光像

正常视网膜血管的ICGA图像与FFA图像有一些不同,因为ICG荧光从脉络膜血管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穿透,缺乏在FFA中见到的色素上皮产生的暗背景,而且ICG在正常视网膜血管构筑内是一种相对不扩散的染料,用ICGA难以见到细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构筑。在动脉期和动静脉期出现的荧光图像以较多血管的脉络膜血管层为主而不是视网膜血管构筑,正常情况下基本见不到静脉的层流现象。ICG荧光出现于第一级动脉和静脉的时间与FFA相似。在造影过程中,首先可以看到视网膜动脉充盈,然后是视网膜静脉显影,一定时间后两者的荧光强弱相等,以后静脉荧光逐渐增强而动脉荧光逐渐减弱。视网膜血管只能显示主干及或第2或第3分支。随着ICGA的进行,可以看到大管径视网膜血管的负影。

(三)视神经荧光像

由于脉络膜组织在视神经边界处终止,视网膜小血管的ICG荧光很低,不能分辨,视神经在造影过程中呈现低荧光,造影早期可见到视网膜血管从此低荧光区走出,在晚期ICG图像上,随着视网膜血管荧光的消退,正常视神经出现均匀的低荧光或暗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