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角膜炎术后多久恢复

角膜炎术后多久恢复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术中并发症多与角膜瓣的制作有关,据文献报道,术中不良角膜瓣的比例为0.7%~6.6%。随着微角膜切开刀的不断改进,医师操作经验的积累,术中并发症,尤其是严重并发症已变得越来越罕见。术中如遇角膜瓣制作不良,一般来说,都应该立即复位角膜瓣,至少等3个月后再次手术,术中可能遇到的并发症有以下几种。如角膜瓣直径小于切削区,则不能进行激光治疗,直接将角膜瓣复位,待伤口愈合后再次手术。为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

(一)术中并发症

术中并发症(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多与角膜瓣的制作有关,据文献报道,术中不良角膜瓣的比例为0.7%~6.6%。随着微角膜切开刀的不断改进,医师操作经验的积累,术中并发症,尤其是严重并发症已变得越来越罕见。术中如遇角膜瓣制作不良,一般来说,都应该立即复位角膜瓣,至少等3个月后再次手术,术中可能遇到的并发症有以下几种。

1.角膜瓣形成不全(incomplete cap) 亦称短瓣。

(1)原因:微角膜切开刀在行进中遇到阻力而卡刀(如:组织碎屑、睫毛、盐水结晶、开睑器、睑皮肤等);眼球突然转动;受术眼特殊解剖形态(如小睑裂、眼球深陷等)的影响。

(2)预防:术前充分清洗刀具,尤其是轨道及齿轮的缝隙处;刀启动前检查轨道上有无异物阻挡;对小睑裂及眼球深陷者,术中将负压环轻轻提起并高出开睑器平面,充分暴露眼球。

(3)处理:如遇卡刀,可试将刀头后退一点,然后再前进多可完成手术;如瓣形成后发现为不完全瓣,则视情况而定:暴露区超过切削区,手术可继续进行;略小于切削区,可考虑将切削区直径适当缩小,同时用潮的吸血海绵保护蒂部;或用刀将瓣剥离使之充分暴露切削区;瓣蒂部位于切削区,则将角膜瓣复位,不要重试切开,以免将角膜瓣折断,1~3个月后待伤口完全愈合再手术。

2.形成游离角膜瓣(free cap)

(1)原因:未安装刀止器;角膜K值偏小(如小于40D);错误地选择了直径较小的负压吸引环;角膜硬度高者。

(2)预防:对角膜曲率小者,术前可选用较薄的负压吸引环;术中见蒂已形成即主动停刀;术前做标记线,以利于游离瓣复位。

(3)处理:保存好角膜片勿使其干燥及水肿,装入滴有平衡液器皿中;如角膜瓣直径超过激光切削区直径,手术可继续进行,激光切削后,按术前所做的标记线细心将角膜瓣复位(注意区分上皮面与基质面,千万不能倒置),复位后要等待几分钟,待角膜瓣贴复牢固后,再除去开睑器。如角膜瓣直径小于切削区,则不能进行激光治疗,直接将角膜瓣复位,待伤口愈合后再次手术。

3.角膜瓣位置偏离(decentral flap)

(1)原因:角膜或巩膜形态不规则;眼肌力量不均衡;术中眼球转动。

(2)预防:负压吸引牢固后再次观察角膜的位置,如有偏离,重新吸引。

(3)处理:如偏离不明显,则不影响手术效果;适当缩小切削区直径;如偏离明显,影响到手术切削区,应终止手术,将角膜瓣复位,待伤口愈合后再手术。

4.角膜瓣过薄(thin flap) 即角膜瓣厚度<100μm,可表现为薄瓣、不规则瓣或瓣穿孔,掀开角膜瓣有困难;理想的角膜瓣厚度为110~160μm;过薄难以复位,易出现细皱褶,严重者,术后角膜易出现浑浊。

(1)原因:负压显示不足(安装不良、堵塞);术中失去负压(术中挤眼、眼球转动);睑裂过小,负压吸引环未与眼球紧密接触;假性负压吸引(负压表已达26mmHg,但眼内压<65mmHg),多为结膜水肿引起;刀片不锐利。

(2)预防:术中放置刀头时,应验证眼内压;术中如怀疑有眼球转动或听到有嘶嘶声,应停止手术,重新吸引,再测试1次眼压;建议一次性使用刀片。

(3)处理:将瓣复位,3个月后再次行激光手术。如伤口情况良好,可再次行LASIK术;如角膜瓣小、薄且不规则,可改行PRK手术,效果会更好。

5.角膜切穿(perforated cornea) 为严重并发症,因此时眼内压>65mmHg,故可导致眼内容脱出。

(1)原因:未上好厚度板;在早期使用可调式微角膜刀时,控制切削厚度的刀头脚板安装有误。

(2)预防:切瓣前常规检查厚度板安装情况;常规使用测微计测量刀刃与脚板间隙的距离。

(3)处理:终止手术,缝合角膜,如伴有其他损伤,则进行必要的处理。

6.“洗衣板”现象(washboard)

(1)原因:微角膜刀运行速度不均匀,遇到轻微的不均匀阻力,出现间歇、停顿现象;刀片不锐利。

(2)预防:尽量使角膜刀匀速运行。

(3)处理:如瓣过薄,终止手术,待伤口愈合后再手术。

7.角膜上皮脱落(epithelial defects)

(1)原因:点用过多的表面麻醉剂,上皮水肿;机械性划伤。

(2)预防:避免过多使用表面麻醉剂;操作要轻柔。

(3)处理:如遇上皮脱落,层间应充分冲洗,避免上皮层间植入;术后局部给予抗生素及营养剂。

8.角膜血管翳出血(bleeding of limbal vascular pannus)

(1)原因:角膜缘有血管翳;角膜直径小;角膜瓣直径过大(>9.5mm)。

(2)预防:可适当缩小角膜瓣直径。

(3)处理:止血、彻底冲洗层间。

9.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Interface Debris)

(1)原因:敷料、棉签或空气中的细丝;睫毛;手套上的滑石粉;刀片及刀头上的金属碎屑;

(2)预防:手术室安装空气净化设施;术前充分冲洗结膜囊;术中将手套上的滑石粉冲洗干净;手术台上使用一次性不含棉丝的敷料;上刀前用湿棉签轻拭刀刃;术后彻底冲洗层间。

(3)处理:术后立即在裂隙灯下进行伤口检查,如有异物及时冲洗及取出。

10.球结膜严重水肿(chemosis)

(1)原因:反复负压吸引;多见于双眼手术的第二只眼;患者过度挤压眼睑。

(2)预防:避免过度操作及反复吸引;术前准备应避免过度刺激;对精神过度紧张者,可服用少量镇静剂。

(3)处理:用吸血海绵自前向后慢慢按摩水肿的结膜;等待30~45min再试1次;如再不成功可推迟手术,不可勉强,以免造成假性吸引。

11.结膜下出血(subconjunctival hemorrhage)

(1)原因:负压吸引导致结膜下血管破裂。

(2)预防:术中避免受术者过于紧张;避免过度负压吸引。

(3)处理:一般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12.角膜瓣对位不良(corneal flap dislocation) 表现为角膜瓣复位后,切口两唇间的缝隙宽窄不均,标记线错位,扭转侧蒂部皱褶(猫耳征),瓣细小皱褶。蒂位于鼻侧的角膜瓣较蒂位于上方的角膜瓣易发生移位及对位不良。

(1)原因:角膜瓣蒂窄,复位时瓣扭转所致;术中角膜瓣下液体未完全排除,致角膜瓣贴合不良。

(2)预防:细心复位;术毕将角膜瓣下液体吸干。

(3)处理:将瓣掀开,重新复位。

(二)术后并发症

1.弥漫性层间角膜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LK) 1998年由Smith RJ首次报道,又称为非特异性层间角膜炎或撒哈拉综合征(Sands of sahara),属于角膜板层屈光手术后非感染性、弥漫性层间炎症,可能与过敏性或毒性炎症性反应有关。其发生率大约为1/30~400眼。DLK的可能诱因为角膜层间异物残留包括:手套上的滑石粉、刀具上的金属碎屑、润滑油、细菌内毒素(Endotoxin)、激光切削后产生的物质、睑板腺分泌物及消毒液Povidone-iodine等。一般在LASIK术后1~6d发生,个别发生于10个月后,可以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或中度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无明显的结膜充血或睫状充血;角膜基质内浸润弥散,局限于角膜瓣下无相应位置的上皮病损;不伴有前房内炎症反应,或反应轻。

临床上将DLK分为4期:第一期,局限于周边部,瞳孔区未受累;第二期,完全性轻、中度层间浸润;第三期,完全性层间浸润伴细胞聚集;第四期,完全性致密的层间浸润,伴视力明显下降、眼睑水肿、睫状充血和前房反应。

DLK的治疗为:第一期、第二期使用1%醋酸强的松龙眼液,1次/(1~2)h,好转后减量,共1个月左右,期间应注意反复或加重、有否合并感染;第三期、第四期应掀开角膜瓣,刮除、送培养,瓣下BSS冲洗,4~6h后开始点1%醋酸强的松龙眼液,1/(1~2)h。

DLK的预防措施包括:术前眼表面冲洗;使用手术贴膜粘贴睫毛;术中戴无滑石粉手套;刀具、器械的清洗、消毒要及时,避免使用润滑油;掀开角膜瓣前擦干结膜囊;瓣下仔细冲洗;术后12~24h起使用皮质类固醇眼液,4/d,持续1~4周。

2.LASIK术后感染性角膜炎

(1)为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1997年,Pérez-Santonja首次报道(诺卡氏菌角膜炎,Nocardial Keratitis),其发生率约为1/5000(0.02%~0.1%)。

(2)LASIK后导致角膜感染的危险因素有:角膜正常的解剖屏障破坏致病菌直接侵入到角膜层间,疱疹性角膜炎,眼附属器感染,如睑缘炎、特别是闭塞性睑缘炎(MGD)、泪囊炎,睑内翻倒睫,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干眼症,医源性因素如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表面麻醉剂、含防腐剂的眼液、受污染的眼液等,HIV感染。

(3)LASIK术后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异物感、畏光、流泪、眼部疼痛、分泌物增多;结膜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层间单个或多个白色浸润可蔓延至角膜瓣和角膜床深部、角膜水肿、上皮缺损、角膜瓣融解、前房反应与积脓。

(4)诊断依据:LASIK手术史,起病时间10d~6周(平均20天);典型的角膜病损;实验室检查:刮片、Ziehl-Neelsen抗酸染色;细菌培养及药敏。

(5)致病菌:细菌感染,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龟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苏加不支杆菌(M.Szalgoi)、星形诺卡菌(N.asteroides)、耐个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特别指出的是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为嗜酸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周围环境中,也可以在健康人群的体表和体液如唾液、胃液等中检出。对于角膜的感染机制尚不清楚。LASIK术后角膜分枝杆菌感染的特点为:慢性及隐匿性病程;起病晚(术后2~8周);对普通抗生素治疗不敏感。其特异的角膜病损特征有:浸润边缘不规则、羽毛状外观、雪花状或碎玻璃样白斑、卫星灶等。此外,亦可为真菌、棘阿米巴感染,或病毒性角膜炎复发(HSV)。

(6)治疗:掀开角膜瓣,刮除病灶,涂片染色,培养;角膜瓣下冲洗:Amikacin(10mg/ml);用Amikacin(20mg/ml)或1%Clarithromycin点眼,4/d;口服Clarithromycin,1.0~1.5g/d;避免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感染难以控制则去除角膜瓣;或行穿透性角膜移植。

(7)预防措施:术前,治疗眼睑、结膜或眼附属器感染;严格的手术器械消毒;用Povidone iodine消毒眼睑皮肤;铺无菌手术巾,粘贴睫毛。术中,戴无滑石粉的消毒手套;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角膜瓣下适度冲洗,避免液体反流;建议一个患者一把刀片。术后,不得用力揉挤眼睛;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眼液4~6/d,1~2周。

(8)鉴别诊断:层间沙漠反应(Sands of Sahara)又称弥漫性层间角膜炎(diffuse lamella keratitis):发生于术后早期(1或2d),表现为层间出现灰白色细小点状渗出物,多位于瓣下边缘部,若同时伴有角膜瓣水肿,可累及中央区。无相应位置的上皮病损。术后5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多不影响视力。发病机制:局部无菌性免疫反应。层间抗原来自睑板腺油性分泌物、手套滑石粉、敷料细丝、空气中灰尘、刀片或刀头的金属碎屑、血液等。

3.角膜上皮内生(epithelial in-growth)

(1)发生率:初次手术为1.3%,再次手术为2.1%。多在术后1~2个月发生。

(2)临床表现:角膜瓣边缘层间可见一团或一片灰白色珍珠状半透明浑浊,多为自限性,对视力无损害,可不用处理;少数生长迅速,自瓣的周边部向中央生长,侵及视区,影响视力,并发生散光,严重者可致基质坏死融解。

(3)危险因素:复发性角膜上皮脱离,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糖尿病患者发生率高;术中脱落上皮细胞冲洗不彻底带入层间;角膜瓣复位后对合不良,错位扭曲;角膜瓣中央破裂,薄瓣;角膜瓣下异物(睑板腺油性分泌物、出血、眼膏、敷料细丝、刀片及刀头金属碎屑)。

(4)处理:自限者,局部糖皮质激素滴眼;进行性者(病灶扩大、融合,波及视区,散光增加)应尽快将瓣掀开,一方面取刮取物做涂片或培养,排除层间感染;另一方面彻底清除角膜瓣侧及基质床面的上皮细胞(可采用冲洗、机械、激光等方法);上述方法处理无效,继续恶化加重,并出现基质坏死、融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4.角膜上皮植入(epithelial implantation) 层间出现灰白色奶油样半透明圆点。

(1)原因:有上皮细胞脱落;手术器械将上皮细胞带入层间;瓣下冲洗不彻底。

(2)预防:避免碰伤上皮细胞;避免使用过多的表面麻醉剂;不要将接触上皮细胞的器械伸入层间;瓣下彻底冲洗。

(3)处理:瓣下冲洗或刮除植入瓣下的上皮。

5.眩光及夜驾困难(night glare) 与PRK相比,相同切削直径及深度的LASIK,术后眩光、光晕及单眼多视症的发生率要明显减少。这可能与切削区表面覆盖着角膜瓣有关,使切削区边缘产生一个缓冲带,提高视网膜的成像质量。

(1)原因:与瞳孔大小有关,由于在较暗的环境下,瞳孔较大,此时瞳孔区超出了激光切削区,在切削区边缘及交界处存在一不平滑的光学界面,屈光度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形成与中央不等的屈折力所致;与激光切削的光学效果有关,如偏心切削、切削视区过小;与切削深度有关。

(2)预防:在保留有安全的角膜厚度的同时,尽量扩大激光切削区(尤其对瞳孔较大的受术者)。

(3)处理:如为偏心切削,可用弧形切口来扩大中央切削区,严重者可用反向对应点处为中心进行补充切削;如为视区过小,可考虑再手术扩大视区;对症状较轻者,可加强用眼训练,以增加瞳孔括约肌的收缩力;对早期术后患者,可考虑在必要时间点用低浓度匹罗卡品眼液来改善症状。

6.角膜瓣溶解(corneal flap melting) 常表现为视物模糊、畏光及疼痛。

(1)原因:有进行性上皮内生并伴有薄角膜瓣时易发生瓣溶解;术中过度组织操作。

(2)预防:如有进行性上皮内生应尽早清除。

(3)处理:尽可能保留组织;用接触镜可减轻症状;对严重者必要时可去除角膜瓣(因角膜瓣本身无屈光力);有条件者可考虑行板层角膜移植(ALTK)。

7.中央岛(central islands) 为LASIK术后较常见的角膜地形图异常。

(1)定义: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地形图中央区出现>1mm范围,角膜屈光度高于邻近组织1D以上之岛屿状区域。

(2)特点:不易消失(而PRK术后的中央岛则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3)原因:术中组织汽化,形成中央气流,激光束中央能量衰减;激光波震荡,冲击角膜液体向中心流动;角膜中央浅层组织水化程度高于周边。

(4)预防:改进激光的软件设计及工作模式;术中随时吸干基质床表面;激光切削过程中,应避免连续切削。

(5)处理:将瓣掀开,抗中央岛激光补充治疗。

8.偏心切削(eccentric ablation) 即光学切削区中心与瞳孔中心未重合,尤其是偏差在1mm以上者,可导致散光、眩光及重影,其视觉损伤的程度与偏心的程度及矫正的深度成正比。

(1)原因:在LASIK术中,患者所看到的指示光灯清晰度较PRK术时差,这是由于瓣下角膜基质床面相对较角膜表面不平整,可致光线散射而影响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质量;或受术者不合作,不能很好注视所致;眼位或头位不正确,如眼球上转,向下偏离中心;如术前应用缩瞳剂,瞳孔可向鼻侧偏移;医师对位不良。

(2)预防:为使指示灯更加清晰,便于患者注视,可适当减弱照明灯亮度;受术者过于紧张时,可服用少量镇静剂,以缓解焦虑;因不同激光机系统的注视装置不同,医师应告知受术者术中应注视什么;切削前要检查一下患者的位置(头及眼的位置);术中应在手术显微镜下严密监视术眼的眼位,如有偏移,需及时调整。

(3)处理:如欠矫,根据角膜地形图的情况可再次手术;如不欠矫,可于偏离的反向子午线且距离相等处为中心,做同等量的切削;相反子午线周边部角膜弧形切开。

9.不规则散光(irregular astigmatism) 大多数不规则散光于2~4周后消失,有显著不规则散光可导致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1)原因:偏心切削;瓣缺陷所致(瓣形成不理想、瓣皱、游离瓣对位不良等)。

(2)预防:手术技巧至关重要,可减少发生率。

(3)处理:角膜地形图引导(辅助)的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可重塑角膜表面。

10.继发性角膜膨隆(corneal ectasia)

(1)原因:受术者角膜薄且屈光度深者;或具有圆锥角膜体质者。

(2)预防:安全切削量:保留角膜厚度不应少于400μm;切削深度+瓣厚≤1/2原角膜厚度;角膜床厚最好应>250~270μm。术前严格筛选圆锥角膜。

(3)处理:暂先观察,如无发展则对症处理;严重者可按圆锥角膜进行处理。

11.角膜瓣蒂部被切削(ablation of nasal edge flap) 可导致不规则散光及出现像偏心切削的效果。

(1)原因:角膜瓣过小;角膜瓣偏离中心;不完全角膜瓣。

(2)预防:术中用虹膜恢复器或湿的吸血海绵保护蒂部。

(3)处理:如术后出现蒂部浑浊及散光,待半年后重新做一更大直径之角膜瓣,按角膜地形图进行再次手术。

12.角膜瓣错位、皱褶(corneal flap folds)

(1)原因:角膜瓣蒂过小;角膜瓣过薄;角膜瓣过厚;切削面不平整;角膜瓣边缘不规则;术后揉眼、外伤等。

(2)预防:在去除开睑器前要检测一下瓣附着情况,即用器械压迫周边角膜时,将有一个槽很容易延伸至瓣上即是角膜瓣附着牢固的指征;让患者术后等待15~20min后在裂隙灯下检查角膜瓣的复位情况。

(3)处理:如很轻微,仅在裂隙灯后照法检查才可查出,无BCVA下降及散光者,可观察而不作任何处理;如皱褶较严重或位于光学区,有BCVA下降并产生不规则散光者,应尽早(1个月内)将瓣掀开重新复位。

13.角膜浑浊(corneal opacity)

(1)原因:角膜瓣边缘微角膜切开刀切过前弹力层处可见很轻的Haze反应;过薄角膜瓣;不明原因的中央区层间浑浊水肿。

(2)预防:应避免形成薄角膜瓣;避免过多的手术操作。

(3)处理:见薄角膜瓣的处理,严重者可行ALTK;点用高浓度激素抑制水肿反应。

14.角膜上皮剥脱、糜烂(epithelial defects and erosions) 可见角膜表面点状上皮脱落、糜烂。可能与术后角膜神经营养不良有关。可点用角膜营养液,如人工泪液等。

15.屈光回退(regression) 比PRK发生得快,且局部应用激素反应不明显。

(1)原因:与所矫治的屈光度数有关,度数越高,回退率亦越高;与切削过深,引起角膜后表面轻度膨隆有关;与受术者个人体质有关,如与术后角膜上皮过度增殖、胶原沉积角膜基质重塑(remodeling)有关;回退现象有时是由于原近视度数发展所致,应注意区别。

(2)预防:术后留有安全的角膜厚度;术后点用激素类眼液。

(3)处理:术后早期可加点激素类药,在角膜厚度允许且确保无角膜后膨隆的情况下进行补充激光治疗。

16.角膜中心色素沉着(central corneal pigmentation) LASIK术后于角膜中央可见一点状铁锈沉着,而远视则为一环状沉着。可能原因为泪液中的铁离子沉着,或可能与角膜形态改变有关。一般不影响视力。

17.欠矫(undercorrection) 术后早期即有近视残留,表现为远视力欠佳、眩光、重影,但近视力正常。

(1)原因:多见于>10D的高度近视;术中配合欠佳;对激光欠敏感或基质含水量高(如:水肿)。

(2)预防:嘱患者术中积极配合;术中随时吸干基质表面过多的水分。

(3)处理:早期可适当增加局部激素的用药量;接受近视镜片且视力提高者可暂先配戴眼镜(手术1周后);3~6个月后视情况补充治疗。

18.过矫(overcorrection)

(1)原因:多见于超高度近视;手术时间过长,角膜基质干燥;组织对激光过于敏感(如年龄大者)。

(2)预防:对超高度近视,可考虑分2次手术,首次手术应留有一定度数的近视,以免过矫;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对年龄大者及从事近距离工作的职业,应考虑保留部分近视度数。

(3)处理:手术1周后(伤口反应基本稳定),即立即停用局部激素;手术6个月后待屈光度稳定,可行远视性LASIK;半年后在角膜瓣表面行钬激光切削(6mm或7mm处)。

19.散光增加(induced astigmatism) 术后散光度较术前增加超过1.00D。

(1)原因:与所矫治的屈光度呈正相关,度数越高发生率亦越高;激光切削时间过长;术眼注视不良,造成偏心切削;角膜瓣位置不良;激光束能量不均匀;角膜瓣下上皮内生;不规则、不良角膜瓣等。

(2)预防:术前嘱患者做注视训练;术前应检测激光束能量是否均匀;术中正确定位避免偏心切削;正确制作及复位角膜瓣。

(3)处理:手术6个月后,经试镜矫正视力提高者,可行补充激光治疗。

附Ⅰ:美国FDA的审批条件

1.如果术前的最好矫正视力(BSCVA)达到20/20或更好,那么,手术后3个月时的裸眼视力(UCVA)达到20/40或更好的百分比是:

>85%术前<-7.00D

>50%术前>-7.00D

2.术前预计可矫正度数与术后3个月时相差+1.00D的百分比是:

>85%术前<-7.00D

>50%术前>-7.00D

3.术后3个月时达到稳定屈光度(+1.00D)的百分比:

>95%术前<-7.00D

>75%术前>-7.00D

4.对于散光的矫正,术后3个月时还有<+1.00D散光的百分比是:

80%术前<-3.00D的散光

65%术前>-3.00D的散光

此外,FDA还要求以下五个安全条件:

1.稳定后,BSCVA减退>两行视力的患者百分比<5%;

2.稳定后,若BSCVA 20/20,术后BSCVA<20/40的患者<1%;

3.6个月后,由于瘢痕而致BSCVA减退>两行的眼的患者百分比<1%。

4.由于手术引起的>2.00D的散光的百分比<5%;

5.各种合并症<1%。

附Ⅱ: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相关检测项目及视觉质量的评价

人类视觉主要受视网膜/视觉神经系统和眼球光学系统的影响,视觉的极限亦受其限制。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是通过改变眼球的光学系统从而达到视觉提高的目的,视觉光学的临床应用对屈光手术问题的解决产生很大影响。传统的准分子激光系统主要是改变球性离焦和轴性离焦,新一代的激光系统已经考虑到眼球除球性和轴性像差之外的各种像差对视觉的影响。

从回顾性资料分析,术后高对比度的视敏度基本相同于正常检测标准,但综合视觉质量明显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①眩光增加;②驾车问题增多;③增加视觉工作时的焦虑感;④轻度雾视感;⑤术后残余度数光学矫正不理想;⑥由双眼视问题引起的不适等。视觉质量问题的出现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眼球总高阶像差的增加;②泪膜的改变;③个体瞳孔变化特性;④角膜术后生理病理的细微变化;⑤双眼不平衡等。

视觉质量的评价主要为心理物理测试,主要分为3部分:①视敏度(visual acuity);②对比敏感度视力(contrast sensitivity);③眩光测试;④双眼视测试和评价。视敏度视觉系统空间分辨能力的检测标准,体现了人眼光学和神经系统的分辨极限。对比敏感度视觉更接近自然视觉,其测量结果可以评价个体在实际视觉工作的状况,如驾车等。眩光根据严重程度不同分为:①light adaptation glare;②discomfort glare;③disability glare照明系统、角膜光学问题、晶状体光学问题都是产生眩光的来源,角膜屈光手术所产生的角膜光学变化或眼球像差问题主要产生discomfort glare,但瞳孔和切削直径的关系问题就可能在特定的环境产生disability glare。患者个体的主观感知也在很多视觉质量研究文献中作为视觉质量评价的重要部分,称为RSVP(Refractive status and visual profile),将与视觉有关的精神状态、生理功能、光学变化感知、驾车、眩光感知等分类进行综合评分,直接将生活质量与视觉质量进行联系。人类的视觉系统是最复杂、最细微、最敏感的像质加工系统。眼球任何部位的细微改变均对像质的形成和质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人眼的视觉世界并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