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倦怠、职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问题以及生理和心理疾病等方面。
1职业倦怠
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情景,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个体,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的同时,还要处理许多非教学性事务,使得教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而导致职业倦怠。调查显示,66.7%的被调查者感到身心疲惫;近5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工作枯燥无味,缺乏创造性;近50%的被调查者感觉工作时不太幸福,缺乏成就感。
2.职业适应不良
职业适应不良是指教师个体与职业环境不能协调一致的一种过程和状态,它会直接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3%的被调查者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变革,超过33%的被调查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外面的世界。在当前情况下,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课程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日益变革,高校教师无论在知识水平还是教育教学能力抑或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教师的权威地位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使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日益提高,高校教师来源的日趋多样化,待业教师群的初步形成,加上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的存在,所有这些因素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与教师原有的传统道德观与价值观形成强烈冲突,造成许多教师严重不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
3.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发展、个体保持健康和良好生活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调查数据显示,在遇到困难时近50%的被调查者不能从领导和同事那里得到帮助,超过36%的被调查者认为同事之间关系不够和谐,26.7%的被调查者觉得师生关系不够良好。由于受职业交往面的限制,多数高校教师的社会交往比较少,信息和情感交流不畅,再加上个人性格等因素,因此很容易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
二、如何克服心理健康问题
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有社会、学校、教师自身和职业等因素,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职业因素是社会、学校等外界因素在教师职业上的表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四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部分结合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着重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层面探讨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具体方法。
1.社会层面
政府相关部门应从政策上和经济上对教师的工作给予保障,并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加强培训,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应多关注教师的常人属性,对教师多一点宽容、理解和尊重。
2.学校层面
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鼓励教师参与;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开展校本培训和职业指导,满足教师发展需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运动,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
3.教师个人层面
(1)教师自身要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
抑郁、不稳定的情绪在一定条件下对身心都是不利的,所以,培养良好的情绪来增进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热爱生活、热爱教育工作。一个人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正确的认识,就会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有稳定的、乐观的情绪。其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容易引起人的情绪变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愉快、心情舒畅,有益于心理健康。最后,积极锻炼身体。人的身体健康与人的情绪有密切关系。身体健康是情绪愉快和安定的基础。一个人身体健康,往往会精力充沛、心情开朗。
(2)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
优良的意志品质是长期培养出来的,不是短时间就能获得的。教师应该从进入教师岗位时起,就加强对意志的锻炼。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这是自我培养和锻炼意志的主要条件,一个教师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才能设法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②勇于克服困难。坚强的意志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③培养有效的情感。人的情感和意志是密切联系着的,各种不同性质的情感对意志行为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④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知识和技能水平。一个人必须确实地掌握有关的客观规律后,才能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在行动中努力实现预想的目的。
(3)要采用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
教师应该明确教育工作的目的,这样才能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兴趣,工作时也能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人在从事脑力劳动时,大脑皮层兴奋区域的代谢逐渐加强,脑的血流量和耗氧量都在增加,脑的工作能力也逐渐提高,所以要积极防止脑力疲劳和过度疲劳。教师应该学会科学用脑,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使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也可以安排不同性质的工作交替进行,以使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提高大脑工作效率。大脑在运转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营养,教师也应该加强大脑的营养,合理膳食,来满足大脑新陈代谢的需要。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挫折的耐受能力等,都是教师自身心理保健应该注意的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