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玻璃体病病人的护理
(一)玻璃体液化及后脱离
玻璃体液化是由于玻璃体内的代谢变化或光线与玻璃体内的维生素C、氧和铁离子发生氧化反应,导致玻璃酸(透明质酸)大分子降解、胶原纤维支架塌陷浓缩,水分析出,凝胶变性而成液体。
玻璃体后脱离是指玻璃体后皮质从视网膜内表面分离。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玻璃体液化常见于高度近视的老年人,近视度数越大,发病年龄越早。此外,眼外伤、无晶体眼、葡萄膜炎、出血等也可引起玻璃体液化。玻璃体后脱离在玻璃体液化的基础上发生。
2.临床表现 玻璃体液化病人无感觉或主诉眼前黑影飘动,裂隙灯下可见膜样纤维光带浮动,在其上有时还可见许多细小的白色颗粒。玻璃体后脱离病人可有飞蚊症,即病人自觉眼前黑影飘动。
3.治疗要点 无特效治疗措施,预防和治疗原发病是关键,注意预防近视的发展,如出现视网膜脱离应及早手术治疗。
4.护理要点
(1)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2)告知病人减少活动,防止过度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
(3)如出现病情变化,应立即就诊。
(二)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积血由眼内附近组织或外伤血管破裂出血进入玻璃体腔内引起。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很多,常见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外伤或手术引起视网膜血管或新生血管破裂等。
2.临床表现 少量积血时,病人仅有飞蚊症状,或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内点状、尘状、絮状物漂浮。大量积血时,病人突感眼前一片漆黑,视力仅存手动或光感。裂隙灯下,前部玻璃体内有大量红细胞或棕色尘状浑浊或鲜红色血块。眼底检查见微弱的红光反射,甚至红光反射也消失。
3.治疗要点 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病人可采取保守治疗,即给予半卧位,安静卧床休息,双眼包扎,并给予止血药物。外伤性大量积血病人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行玻璃体切割术。
4.护理要点
(1)嘱病人绝对安静卧床休息,给予半卧位,并双眼包扎,限制眼球运动,减少继续出血。
(2)饮食给予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软食,并保持大便通畅。
(3)向病人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使病人消除焦虑心理,密切配合治疗。
(4)如出现视力突然下降、视野缺失,眼球胀痛等病情变化,应立即就诊。
二、视网膜动脉阻塞病人的护理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指视网膜中央动脉或其分支阻塞。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此病多发生在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
(二)临床表现
视网膜中央动脉主干阻塞者表现为突然发生一眼无痛性完全失明,分支阻塞者则为视野某一区域突然出现遮挡。外眼检查正常,但主干阻塞的患眼瞳孔直接对光反应消失,而间接对光反应存在。眼底检查视网膜灰白色,黄斑区可透见其深面的脉络膜红色背景,与其周围灰白水肿的视网膜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樱桃红。分支阻塞者,该动脉分布区的视网膜呈灰白色水肿。
(三)治疗要点
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急诊处理,即迅速降低眼压,扩张血管,溶解栓子,务求视力恢复到最大限度,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四)护理要点
1.吸氧,白天每小时吸入10min的95%氧气及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晚上每4h吸入1次。
2.协助或指导病人按摩眼球的正确方法。
3.做好前房穿刺的护理。
4.观察病人的视力恢复状况,并做好记录。
5.在病人视力未恢复期间要提供病人的生活护理。
6.健康指导,向病人讲解本病相关知识;做好心理护理,避免情绪紧张。
三、视网膜静脉阻塞病人的护理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比较常见的眼底血管病,临床上根据阻塞部位的不同,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两种。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比较复杂,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黏度高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密切相关。
(二)临床表现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表现为视力突然不同程度减退,患眼视网膜静脉粗大,纡曲,血管呈暗红色,大量的火焰状出血,视网膜水肿,病程久者可见一些黄白色硬性脂质渗出及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阻塞点远端视网膜静脉扩张,纡曲,该区视网膜水肿,并有火焰状出血,中心视力依据黄斑区水肿及出血的程度而异,一般较总干阻塞者稍好。
(三)治疗要点
溶栓抗凝治疗如尿激酶、链激酶等;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对大面积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或已产生新生血管者,应采用激光全视网膜光凝,玻璃体积血者可考虑玻璃体切割术。
(四)护理要点
1.用药指导,注意观察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应用抗凝血药物,应检查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时间,低于正常时,及时通知医师停药。
2.观察并记录病人视力恢复状况。
3.做好心理护理,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4.健康指导,指导病人严格按医嘱用药、复查,如有异常及时就诊。平时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人的护理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指在糖尿病的病程中引起的视网膜循环障碍,造成一些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局限性视网膜缺氧症。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高血糖主要损害视网膜的微小血管。
(二)临床表现
1.多数病人有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眼部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2.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微动脉瘤、视网膜出血、新生血管、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等。
(三)治疗要点
严格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改善眼部微循环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如路丁、维生素C、碘剂等,严重病例可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或视网膜光凝治疗。
(四)护理要点
1.为防止视力的进一步下降,应讲解控制血糖的意义,并向病人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意义及其具体措施,并监督落实。
2.指导病人按医嘱用药和复查,有异常时及时就诊。
3.健康指导,向病人或家属讲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等相关知识。指导病人保持生活规律,戒烟酒,注意个人卫生,并要预防足部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五、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病人的护理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是指由于高血压导致视网膜血管内壁损害的总称。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长期高血压使视网膜动脉管壁硬化、管径狭窄,血管管壁开始渗漏血浆,导致视网膜水肿、渗出等。
(二)临床表现
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视网膜出血及水肿、棉绒斑、视盘水肿。
(三)治疗要点
积极治疗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眼部采取对症治疗,如渗出或出血可使用吸收药如维生素C、维生素E、芦丁、碘剂及血管扩张药。
(四)护理要点
1.饮食指导,为避免视力的进一步下降应指导病人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每日食盐的摄入量以不超过6g为宜,肥胖者控制体重,减少每日总热量的摄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
2.协助病人生活护理,有条件者请专人照顾,满足病人生活所需。
3.健康指导,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运动,并保持乐观的情绪;向病人或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六、视网膜脱离病人的护理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之间的脱离。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及渗出性3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因视网膜变性或玻璃体的牵拉致使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发生裂孔,液化的玻璃体经此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之间积存,从而导致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指因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增殖条带牵拉而引起的没有裂孔的视网膜脱离;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是由于脉络膜渗出所致的视网膜脱离,又称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二)临床表现
眼前闪光感和眼前黑影飘动,视野缺损和视力减退,眼底检查可见脱离的视网膜呈青灰色,不透明,视网膜隆起并呈波浪状起伏,大多数病人玻璃体有脱离及液化,散瞳检查眼底可见视网膜裂孔。
(三)治疗要点
尽早手术封闭裂孔。
(四)护理要点
1.手术前护理
(1)术眼充分散瞳,详细查明脱离区及裂孔是关键。
(2)安静卧床,并使裂孔处于最低位,减低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的机会,增加手术成功率。
2.手术后护理
(1)卧位:术后病人安静卧床1周,双眼包扎,充分休息,玻璃体注气或硅油填充术后的病人应给予俯卧位或头低位。
(2)用药指导:术后患眼继续散瞳至少1个月。
(3)健康指导:出院后嘱病人半年内勿剧烈运动或从事重体力劳动,按时用药,按时复查,如有异常,随时就诊。
七、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人的护理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发达地区50岁以上人群常见的致盲眼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确切的病因尚不明,可能与黄斑长期慢性的光损伤、遗传、代谢、营养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的不同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型。
1.干性AMD的特点是视网膜外层、色素上皮层、玻璃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变性,色素上皮下可见大小不一的黄白色玻璃膜疣,视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2.湿性AMD的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视物变形或出现中央暗点。眼底检查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出血、渗出,有时可见灰黄色病灶,或新生血管膜。
(三)治疗要点
本病至今尚无有效治疗和根本性的预防措施。抗氧化剂等对干性AMD的防治效果尚未证实。湿性AMD,新生血管膜可行激光光凝封闭新生血管,但不能防止复发,故光凝后需密切观察。
(四)护理要点
1.告知病人有关的治疗方法和可能的效果,使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
2.做好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健康指导,为避免光损伤,在强光下活动时戴遮光眼镜或减少在强光下活动,有条件者定期检查视力,平时注意饮食均衡,适当增加维生素B、维生素C等的摄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