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常红细胞为圆形、褐色,主要含血红蛋白。通常情况下,单位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的数值以计量单位的数值来说明。健康成人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的数值比例约为100∶3,故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因此,在贫血病例的诊断中,不仅要进行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测定,还必须仔细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改变。

红细胞(RBC)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全血中红细胞的数目。正常红细胞直径为6~9μm,有一中心苍白区,苍白区直径相当于整个RBC直径的1/3。正常红细胞为圆形、褐色,主要含血红蛋白。正常人的血膜中仅有少数细胞不具备特点。

当RBC在周围血膜上表现为正常时,其形态学被描述为正色素性和正细胞性。异常小RBC称之为小细胞性;大RBC称之为巨细胞性。“细胞大小不匀”这个术语表明细胞大小差异较大。当RBC的中心苍白区大于细胞直径的1/3时,表明有低血色素。

(一)正常参考值

1.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4.0~5.5)×1012/L(400万~550万/mm3)。

成年女性:(3.5~5.0)×1012/L(350万~500万/mm3)。

新生儿:(6.0~7.0)×1012/L(600万~700万/mm3)。

2.血红蛋白量

成年男性:120~160g/L(12~16g/dl)。

成年女性:110~150g/L(11~15g/dl)。

新生儿:170~200g/L(17~20g/dl)。

(二)临床意义

通常情况下,单位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的数值以计量单位的数值来说明。健康成人红细胞数(万/mm3)与血红蛋白(g/dl)的数值比例约为100∶3,故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具有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改变的贫血,如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不同,以血红蛋白量作比较,对诊断就更有意义。

另外,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测定只是反映单位容积血液中的数值,在判断检验结果时必须注意一些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病人全身血液总容量有无改变,如大量失血早期,主要的变化是全身血容量减少,而此时血液浓度改变很少,以致从测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值来看,很难反映贫血的存在;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如各种原因引起的失水或水滞留,使血浆容量减少或增加,造成血液浓缩或稀释,均可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值随之增多或减少;病人的性别、年龄以及居住地海拔的差异等也可影响检验的结果。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一般经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时即认为增多。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

(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由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所致。

(2)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增多的症候群。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非造血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环节是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红细胞可高达(7~10)×1012/L,血红蛋白达180~240g/L,全身总血容量也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但具有潜在的恶化性趋向,部分病例可转化为白血病。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则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110g/L,即可认为有贫血。引起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原因可概括为两类:

(1)生理性减少:从出生3个月的婴儿起至15岁前的儿童,因身体生长发育迅速而红细胞生成相对不足,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血浆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骨髓造血逐渐减少,均可导致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统称为生理性贫血。

(2)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按照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分类,可将贫血分为三大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见于遗传性球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失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3.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贫血患者不仅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减少,也有红细胞质量的改变,后者可部分地从染色后的血涂片上红细胞的大小、形态、胞浆的着色及结构方面反映出来。这些形态学改变对推断贫血的病因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在贫血病例的诊断中,不仅要进行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测定,还必须仔细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改变。病理情况下,外周血中红细胞形态异常主要是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6μm,见于低色素性贫血,主要为缺铁性贫血。

(2)大红细胞:直径>10μm,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巨红细胞:直径>15μm,常见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这种现象见于病理性贫血,反映骨髓中的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在增生性贫血如低色素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均可见某种程度的红细胞大小不均,而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