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慢性肾衰竭(简称肾衰)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它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衰竭。
肾功能分期:假设肾功能正常时,肾小球滤过率(GFR)为100%,按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可分为:
(1)肾贮备能力下降期:GFR减少至正常的50%~80%(临床上常用内生肌酐清除率来代表),血肌酐正常,患者无症状。
(2)氮质血症期:是肾衰的早期,GFR减少至正常的25%~50%,出现氮质血症,血肌酐高于正常,但<450μmol/L,通常无明显症状,可有轻度贫血、多尿和夜尿。
(3)肾衰竭期:GFR减少至正常的10%~25%,血肌酐显著升高(约为450~707μmol/L),贫血较明显,夜尿增多及水电解质失调,并可有轻度胃肠道、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4)尿毒症期:是肾衰的晚期,GFR减少至正常的10%以下,血肌酐>707μmol/L,肾衰的临床表现和血生化异常已十分显著。
据统计,每1万人中,每年约有1人发生肾衰。
(二)病因
任何泌尿系统疾病能破坏肾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者,均可引起慢性肾衰竭,如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病。国外常见的病因依顺序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在我国则为: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梗阻性肾病等。有些患者由于起病隐匿,到肾衰晚期才来就诊,此时双侧肾已固缩,往往不能确定其病因。
(三)临床表现
肾衰的早期,除血肌酐升高外,往往无临床症状,而仅表现为基础疾病的症状,到了病情发展到残余肾单位不能调节适应机体最低要求时,肾衰症状才会逐渐表现出来。尿毒症时每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均失调而出现尿毒症的各种症状。
1.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1)钠、水平衡失调:肾衰时常有轻度钠、水潴留,如果摄入过量的钠和水,易引起体液过多。水肿时常有低钠血症。
(2)钾的平衡失调:肾衰时高钾血症,如尿量>500ml,一般不会发生。高钾血症主要见于:①应用抑制肾排钾的药物:如螺内酯、氨苯蝶啶、ACEI等;②摄入钾增加(包括含钾的药物)或输库存血;③代谢性酸中毒。心电图是监测高钾血症的快速而准确的方法。肾衰时低钾血症者罕见,主要见于肾小管间质疾病患者。
(3)代谢性酸中毒:酸中毒是尿毒症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可作为酸中毒的简便诊断办法,当二氧化碳结合力小于13.5mmol/L时,患者可有明显酸中毒症状,需积极纠正酸中毒,是急诊血液透析指征之一。
(4)磷和钙的平衡:肾衰时由于骨化三醇产生减少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出现高磷血症、低钙血症。
(5)高镁血症:当GFR<20ml/min时,由于肾排镁减少,常有轻度高镁血症。患者常无任何症状。然而,仍不宜使用含镁的药物,如含镁的抗酸药、泻药等。
2.各系统症状
(1)心血管和肺症状:尿毒症引起的高血压和左心室肥大;心力衰竭;心包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是肾衰最常见的死因。呼吸系统症状:酸中毒时呼吸深而长;体液过多可引起肺水肿。透析可迅速改善症状。
(2)血液系统表现:常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白细胞异常等。
(3)神经、肌肉系统症状:肾衰竭早期可表现为疲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尿毒症时常有精神异常及周围神经病变,如不宁腿综合征、深反射迟钝或消失、肌肉无力、感觉障碍,但最常见的是肢端袜套样分布的感觉丧失。
(4)胃肠道症状:肾衰患者常有胃肠道症状。食欲缺乏、恶心是常见的表现。消化道出血在尿毒症患者中也很常见,
(5)皮肤症状:皮肤瘙痒是常见症状,有时难以忍受,尿毒症患者面部肤色常较深且萎黄,有轻度水肿感,称为尿毒症面容。
(6)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简称肾性骨病):是指尿毒症时骨骼改变的总称。依常见顺序排列包括纤维囊性骨炎、肾性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和肾性骨硬化症。
(7)内分泌失调:骨化三醇降低、红细胞生成素降低。本病性功能常障碍。小儿性成熟延迟,透析不能改善。女患者的雌激素水平降低,性欲差,肾衰晚期可闭经、不孕。透析后多可恢复月经来潮。男患者性欲缺乏和阳萎,透析后可部分改善。
(8)易于并发感染;尿毒症患者易并发严重感染,以肺部感染为最常见,其易于感染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功能异常有关。
(9)代谢失调及其他:①体温过低,本病基础代谢率常下降,体温常低于正常人约1℃,患者体温超过37.4℃。②要考虑感染、糖类代谢异常,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许多患者糖耐量减低;③高尿酸血症,尿酸主要由肾清除;当GRF<20ml/min时,则有持续性高尿酸血症;④脂代谢异常,尿毒症患者常有高三酰甘油血症,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极低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胆固醇水平正常。
(四)诊断
慢性肾衰竭诊断通常不难,过去病史不明的,有时需和急性肾衰竭鉴别,贫血、尿毒症面容、高磷血症、低钙血症、血PTH浓度升高、双肾缩小,支持本病的诊断。需要时可作肾活检。应尽可能地查出引起慢性肾衰竭的基础疾病。
1.基础疾病的诊断 早期肾衰的基础疾病诊断较易,晚期肾衰则较难,但仍是重要的,因有一些基础疾病可能仍有治疗价值,如狼疮肾炎、肾结核、缺血性肾病、止痛药肾病和高钙血症肾病等,经治疗肾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
2.寻找促使肾衰竭恶化的因素 促使肾功能恶化的因素有:①血容量不足;②感染;③尿路梗阻;④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⑤肾毒性药物,如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⑥急性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⑦高血压,如恶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的降压过快过剧;⑧高钙血症、高磷血症或转移性钙化。
(五)治疗
1.治疗基础疾病和使慢性肾衰竭恶化的因素 有些引起肾衰的基础疾病在治疗后有可逆性,哪怕是肾病变有轻微改善,也可望肾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例如狼疮肾炎的尿毒症,若肾活检示病变中度慢性化而活动性指数高者,经治疗后肾功能会有所改善。此外,纠正某些使肾衰竭加重的可逆因素,亦可使肾功能获得改善。
2.延缓慢性肾衰竭的发展 应在肾衰的早期就进行。
(1)饮食治疗:饮食控制可以缓解尿毒症症状,延缓“健存”肾单位的破坏速度。
①限制蛋白饮食:减少摄入蛋白质能使血尿素氮(BUN)水平下降,尿毒症症状减轻,还有利于降低血磷和减轻酸中毒。在高热量的前提下,每天给予0.6g/kg的蛋白质,大多数患者可以满足机体的基本需要,而不致于发生蛋白质营养不良。
②高热量摄入:摄入足量的糖类和脂肪,以供给人体足够的热量,这样就能减少蛋白质为提供热量而分解。热量每日至少需要125.6kJ/kg(30kcal/kg),消瘦或肥胖者宜酌情予以加减。
③其他:a.钠的摄入:除有水肿、高血压和少尿者要限制食盐外,一般不宜加以严格限制;b.钾的摄入,只要尿量每日超过1 000ml,一般无需限制饮食中的钾;c.给予低磷饮食,每日不超过600mg;d.饮水,有尿少、水肿、心力衰竭者,应严格控制进水量。但对尿量>1 000ml而又无水肿者,则不宜限制水的摄入。
(2)必需氨基酸的应用:肾衰病人由于食欲差、而令摄入蛋白质太少,加用必需氨基酸(EAA)或必需氨基酸及其a-酮酸混合制剂,可使尿毒症患者维持较好的营养状态。
(3)控制全身性和(或)肾小球内高压力:首选血管紧张素Ⅱ抑制药,包括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使用血管紧张素Ⅱ抑制药愈早,时间愈长,疗效愈明显。在血肌酐>350μmol/L者,应否使用仍有争论。如使用,则在治疗初期2个月内,每2周观察血肌酐水平和血钾,如血肌酐水平较基础水平升高超过30%或血钾升高应停药。
(4)其他:高脂血症的治疗与一般高血脂者相同,应积极治疗。高尿酸血症通常不需治疗,但如有痛风,则予以别嘌呤醇0.1g,口服,1~2/d。
(5)中医药疗法: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地加用中药,有一定疗效。在中药所有方剂中,均一律加入大黄(后下)9~12g,并随患者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剂量调节,务使每日排软便2次为度,每日1剂,水煎服。研究表明大黄能延缓肾衰的进展。
3.药物的使用 需经肾排泄的药物,肾衰时会在体内潴留,增加其不良反应。因此,应根据药物代谢与排泄途径、内生肌酐清除率及透析对其影响等因素,而决定药物使用的剂量。
4.追踪随访 患者必须定期随访以便对病情发展进行监护。就诊的频度应按病情决定,如有否高血压、心力衰竭及残余肾功能恶化的速度等。所有的患者至少需每3个月就诊1次。
5.替代治疗 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当血肌酐高于707μmol/L,患者有尿毒症临床表现应作透析治疗,透析治疗有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和腹膜透析(简称腹透),各有其优缺点,在临床应用上可互为补充。通常应先作透析一个时期,才考虑肾移植。
(1)血液透析:血透前数周,应预先作动静脉内瘘,位置一般在前臂,在长期作血透时,易于用针头穿刺做成血流通道。一般每周作血透3次,每次4~6h。每次透析时间的长短,视透析膜性能及临床病情综合决定。不少患者能存活20年以上。
(2)腹膜透析: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疗法(CAPD)设备简单,操作易掌握,安全有效,可在家中自行操作,故采用者与年俱增。
(3)肾移植:成功的肾移植会恢复正常的肾功能(包括内分泌和代谢功能),可使患者几乎完全康复。移植肾可由尸体或亲属供肾(由兄弟姐妹或父母供肾),亲属肾移植的效果较好。肾移植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排斥反应,常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硫唑嘌呤和(或)麦考酚吗乙脂(MMF)等。据文献报道,移植肾的1年存活率约为85%,5年存活率约为60%。HLA配型佳者,移植肾的存活时间较长。接受肾移植患者,第1年死亡率约为5%。肾移植后要使用大量免疫抑制剂,因而并发感染者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增加。
(六)转诊指征
凡是出现尿量减少或肾功能损害者,应及时转诊肾脏病专科诊治。
(七)预防与保健
1.注意合理化饮食,坚持低优质蛋白饮食,依据尿量限制水盐摄入。
2.避免劳累,防止感染、肾毒性药物等加重肾功能损害的因素。
3.坚持用药,防治并发症。
4.定期到肾脏专科随诊,评估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