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急性胆囊炎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三点:①胆囊管梗阻80%是胆囊结石引起,其他的因素还有胆囊管扭转、狭窄和蛔虫堵塞等。当胆囊管梗阻后,胆汁浓缩,浓度高的胆汁酸盐会损害胆囊黏膜上皮,引起炎症变化。②致病菌入侵大多通过胆囊逆行而入侵胆囊,也有自血循入侵者。致病细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如合并产气厌氧菌感染时,则会引起急性气肿性胆囊炎。③创伤、化学刺激,一些急性胆囊炎发生于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胆囊收缩功能降低,胆汁淤滞;胆汁酸盐浓度增高,刺激胆囊黏膜致病。胰液反流入胆囊,亦可引起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二)临床表现
1.急性胆囊炎有较典型的发病过程 常起病在进食油脂食后,表现为右上腹部剧烈绞痛,阵发性加重,痛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并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病情重时还会有畏寒和发热。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虽不甚典型,但基本相似,且病情发展同样较快。
2.体征 右上腹部有压痛和肌紧张,Murphy征阳性,并常在右上腹部触到肿大而又有触痛的胆囊。如大网膜包裹形成胆囊周围炎性团块时,则右上腹部肿块界限不清,活动度也受限。感染加重时,部分病人出现黄疸。如病变继续发展,可形成胆囊积脓、坏死、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或引起肝脓肿或膈下脓肿。此时右上腹部肌紧张的范围扩大,程度加重;全身中毒症;出现寒战、高热和白细胞计数剧增等征象。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年人,特别是逐渐发胖者,如果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则,那就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调节和脂肪代谢障碍,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使胆汁的排泄不通畅,进而引起胆囊发炎。
临床发现,胆囊炎还好发于肥胖的女性。因为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会使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容易形成胆结石,而80%以上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伴有胆囊结石。
1.诊断 急性胆囊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进行诊断。B超检查显示胆囊增大,囊壁增厚,大部分病人还可见到胆囊结石影像。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则需仔细询问创伤和手术病史,再结合临床表现和检查进行诊断。
2.鉴别诊断
(1)急性病毒性肝炎。
(2)急性胰腺炎。
(3)急性阑尾炎。
(4)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5)右心衰竭。
(四)治疗
确诊后应外科治疗。外科手术时机视具体病情而定,病情轻的先用非手术疗法控制感染,使病情缓解,再进一步查清病因,有计划地择期手术。如病情危重,或已出现胆囊穿孔、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等并发症时,则应经短时间的积极术前准备后,尽早手术治疗。
手术前处理和非手术疗法,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使用广谱有效的抗生素、维生素K和止血药物,解痉止痛,胃肠减压,以及全身支持疗法等。
(五)转诊指征
1.凡怀疑此病均需转诊。
2.怀疑有胆囊管梗阻者。
3.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者。
4.寒战、高热达39.5℃以上和白细胞计数剧增达10×109/L以上。
5.出现并发症如形成胆囊积脓、坏死、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或引起肝脓肿或膈下脓肿者。
6.怀疑胆囊穿孔、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者。
(六)预防与保健
1.预防胆囊炎与胆结石,饮食要科学,不能暴饮暴食,不要过多食用肥肉、动物内脏、鱼子、蟹黄、蛋黄等含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胆汁中含有大量胆固醇,在通常情况下以液体形式存在。当胆汁中胆固醇过度饱和时,成为不溶性物,就会由胆汁中析出而沉淀成石。
2.植物纤维能增加胆盐排泄,抑制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脂,可使胆固醇代谢正常,防止形成胆结石。因此,要适当多吃绿叶蔬菜、萝卜、豆类、水果、粗粮以及香菇、木耳等食物。
3.一日三餐要有规律,不能饥一顿饱一顿。正常的饮食能使胆囊定时收缩、排空,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胆囊正常的收缩功能,还能防止胆汁淤滞形成结石。
4.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会转变为慢性胆囊炎,而慢性胆囊炎又易引发急性发作。因此,胆囊炎患者要少吃油腻食物,每餐不能过饱,以免因胆囊过于强烈收缩导致胆绞痛的急性发作;平时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要过于激动,且注意劳逸结合,减少情绪对胆囊调节的影响。40岁以上的人,经常出现胃部不适,服用胃药又不见效时,要查查胆囊。
5.加强身体锻炼,避免过度肥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