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由志贺菌属(genus Shigellae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故称志贺菌病。其主要临床表现:畏寒高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等,严重可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是夏秋季常见病。
(二)病原学与危险因素
1.痢疾杆菌特点 属肠杆菌,G-无鞭毛杆菌,有菌毛。无荚膜、无鞭毛。污染物表面生存1~3周,对化学消毒剂敏感。
2.危险因素 本病好发于夏秋季,四季有散发,以儿童、青壮年多见。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其中后者因无症状成为主要传染源。其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传播。如带菌粪便污染食物、水引起暴发流行,污染生活用品、手引起散发。人群普遍易感。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2d。
临床分型:
1.急性菌痢
(1)普通型:最常见,自然病程1~2周。主要症状有①发热:可伴有发冷寒战,头痛、乏力、纳差;②腹痛:脐周绞痛,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③腹泻:10次左右,脓血便;④里急后重 直肠刺激征;⑤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少见。
(2)轻型(非典型):以上症状均轻。
(3)中毒型菌痢:以2~7岁体质较好儿童多发;严重毒血症、休克和中毒性脑病,可无肠道表现。
休克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脑型:烦躁、惊厥、昏迷等神志改变,严重者可出现脑疝。
混合型:上述两种表现同时存在,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2.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仍未愈者。原因①人体原因:全身状况差,机体免疫力差;②细菌原因:福氏志贺菌感染,细菌耐药;③治疗原因:急性期治疗不当。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后迁延不愈,症状持续,营养不良,贫血。
(2)急性发作型:慢性菌痢+诱因而发病,毒血症状不明显。
(3)慢性隐匿型:有菌痢史,无症状,结肠镜或粪培养(+)。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夏秋季,有不洁饮食史或与痢疾病人接触史。
(2)临床症状:畏寒高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等表现。慢性菌痢病人有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仍未愈。中毒型菌痢儿童多见,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衰竭,可无肠道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比例升高。粪便常规检查见多数脓球、白细胞和红细胞。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4)乙状结肠镜检查
2.鉴别诊断
(1)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相鉴别。
(2)慢性菌痢:与以下疾病鉴别。
结肠癌、直肠癌:进行性消瘦+检查。
慢性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病原。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无病原+结肠病变。
(3)中毒型菌痢:脑型与乙脑,高热惊厥。
(五)转诊指征
1.中毒型菌痢原则是一旦确诊立即转专科医院抢救。
2.急性菌痢脱水较重者。
3.慢性菌痢治疗效果欠佳者。
(六)治疗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属于法定传染病乙类,发现后于12h内上报。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2次;注意休息、饮食、水电酸碱平衡,给予口服补液,严重者给予静脉输液。
(2)对症治疗:高热——物理降温;腹痛——阿托品解痉;毒血症——激素。
(3)病原治疗:在明确病原的情况下,针对病原使用有效药物。
2.轻型 不用抗菌药物。
其他各型抗生素使用原则:按目前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药,药物应用足量 、敏感、够疗程;首选喹诺酮,复方磺胺甲唑;微生态治疗:起占位作用,如双歧杆菌制剂。
3.中毒型菌痢 原则是一旦确诊立即转专科医院抢救。
4.慢性菌痢 全身与局部相结合治疗。
(1)增强体质:调整饮食,治疗其他慢性病。
(2)病原治疗:联合用药,延长疗程。
(3)局部治疗:灌肠(黄连素、大蒜溶液+激素等)。
(4)强调微生态治疗:双歧杆菌制剂。
(5)中医中药治疗: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七)预防与保健
1.预防
(1)病人和带菌者均有传染性,对他们要进行消化道隔离,病人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或连续2次粪便培养阴性,对饮食等服务行业人员定期检查及时发现传染源。
(2)做好环境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是杜绝急性菌痢流行的根本措施。高危人群可口服含有福氏2a和宋内志贺菌“依链”株的FS双价活疫苗,刺激肠黏膜产生特异性分泌型IgA。对同型志贺菌攻击的保护率为80%,免疫力可维持6~12个月。对慢性菌痢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第一株批准使用的基因工程痢疾双价活疫苗。
2.社区病人管理 按传染病人进行管理,注意个人饮食卫生,禁食生冷及长纤维素食物(如韭菜、白菜等),对病人和家人进行卫生宣教,防止家庭内传播。慢性菌痢病人需要增强体质,长期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