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癣
头癣是指累及头皮和头发的皮肤癣菌感染。根据致病菌种类和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均具有传染性。
1.病因 头癣主要发生在少年儿童,其病发、鳞屑、痂皮中含有大量致病性真菌。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病的动物而感染。在幼儿园、小学校及家庭中可相互传染,理发工具如剃刀、梳子、毛巾等亦是主要的传染媒介。近年来养宠物家庭增多,患癣病的猫、狗等常为传染源。黄癣由许兰毛癣菌感染引起;白癣主要为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引起;黑点癣主要由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感染引起。
2.临床表现
(1)黄癣:黄癣多在儿童期发病。初起为毛囊周围发红,继之出现小脓疱,脓疱干涸后形成黄色薄痂,痂逐渐变厚,边缘翘起,中心微凹形成碟状硫黄色痂(黄癣痂),有毛发贯穿。除去黄癣痂,其下为潮红糜烂面。病发干燥,无光泽,参差不齐,可脱落。黄癣痂中有许多真菌,如不及时治疗,可使毛囊破坏,形成萎缩性瘢痕,遗留永久性秃发。黄癣痂较厚处,常易继发细菌感染,伴有特殊的鼠臭味或腐谷霉味。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伴轻度瘙痒。许兰毛癣菌亦可侵犯皮肤和甲板而并发体癣和甲癣。
(2)白癣:白癣多见于学龄期儿童。皮损初起为群集性红色毛囊性小丘疹,很快向四周扩大形成灰白色鳞屑性斑,圆形或椭圆形,继之附近出现数片较小的相同皮损,呈卫星状分布。病发于高出头皮2~4mm处折断,残根部包绕灰白色套状鳞屑(菌鞘),由真菌寄生于发干而形成。病程慢性,青春期因皮脂分泌活跃可自愈。自觉轻度瘙痒。愈后不留瘢痕。
(3)黑点癣:较少见,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初起为散在点状鳞屑斑,逐渐扩大呈滴状或小片状鳞屑斑,病发出头皮即折断,残根留在毛孔内,呈黑点状。皮损炎症轻,微痒。病程慢性,可久病不愈,愈后留有局灶性脱发和点状瘢痕。
(4)脓癣:多见于儿童,白癣和黑点癣中的炎症较重者可形成头皮脓肿。典型损害是化脓性毛囊炎。形成暗红色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性脓肿,质地柔软,表面有蜂窝状排脓小孔,压之可挤出脓液。皮损处毛发松动,易拔除,且多数脱落。自觉疼痛和压痛。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愈后遗留瘢痕,可形成永久性秃发区。
3.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将拔下的病发置载玻片上,滴10%氢氧化钾液1滴,盖上盖玻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轻压。用低倍显微镜观察,黄癣病发内可见与毛发长轴平行的菌丝或关节孢子,黄癣痂中可见鹿角菌丝及厚壁孢子;白癣病发外包绕着密集镶嵌排列的圆形小孢子;黑点癣为发内成链状排列的较大的圆形孢子。
(2)培养:可帮助菌种鉴定。
(3)滤过紫外线灯(Wood灯)检查:用Wood灯在暗室直接照射头部病区,黄癣呈暗绿色荧光;白癣呈亮绿色荧光;黑点癣无荧光。
4.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真菌直接镜检及Wood灯检查,诊断不难,必要时可做真菌培养。应与下列皮肤病鉴别:
(1)白癣、黑点癣应与脂溢性皮炎鉴别:脂溢性皮炎瘙痒较显著,鳞屑呈油腻性,头发稀疏易脱落,无断发和菌鞘。真菌检查阴性。
(2)白癣应与头皮银屑病鉴别:后者皮损为堆积较厚的银白色鳞屑性斑块,常超出发际,发成束状,无脱发、断发及菌鞘,身体其他部位常有银屑病皮损,真菌检查阴性。
5.治疗 多采用综合治疗,服药、搽药、洗头、剪发、消毒五条措施联合。
(1)服药:灰黄霉素成人600~800mg/d,分2次服用,儿童按15~20mg/(kg·d)计算,分2~3次口服,疗程2~3周,服药期间最好同时进高脂食物,以利于药物吸收;或伊曲康唑成人200mg/d,儿童按3~6mg/(kg·d)饭后立即口服,疗程4~6周;或特比萘芬成人250mg/d,儿童62.5~125mg/d,饭后一次口服,疗程4~6周。
(2)搽药:可外涂抗真菌制剂、5%~10%硫黄软膏、2.5%碘酊,每天2次擦全头,连续8周。
(3)洗头:用硫黄皂或2%酮康唑洗剂洗头,每天1次,连续8周。
(4)剪发:尽可能将病发剪除,范围应扩大至病损外围1~2mm正常毛发,每周1次,连续8周,剪下的病发应烧毁。
(5)消毒:患者使用过的帽子、枕巾、梳子、毛巾、床单、被套等生活用品及理发工具应煮沸消毒。
6.转诊指征 脓癣头皮感染性变态反应严重者,出现癣菌疹或全身症状的患儿,应立即转上级医院治疗。注意脓癣切忌切开引流。
7.预防
(1)早期发现患者,积极综合治疗。
(2)患儿应隔离治疗,勿与其他人接触,尤其是儿童,以切断传染源。
(3)患儿的衣物用品、生活用品、学习用具及玩具应消毒处理,尤其是幼儿园、托儿所、小学校应防止造成小范围流行。
(4)家养宠物,如猫、狗应定期检查,如有脱毛、脱屑等情况应及时到动物医院治疗。
(5)加强对理发店的卫生管理,普及头癣防治知识。理发工具要消毒,病发要烧毁,患者的卫生用具要专用。
(二)体癣和股癣
体癣是指发生于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平滑皮肤上的浅部真菌感染;股癣是特指发生在腹股沟、会阴和臀部的浅部真菌感染。
1.病因 本病由浅部真菌感染引起。在我国病原菌主要为犬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常由自身感染,如患有手、足癣,或直接接触患者、患癣病的猫和狗或间接接触患者污染的衣物而引起。气候温暖潮湿,有利于本病的发生。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患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本病。
2.临床表现 基本损害为丘疹、丘疱疹、水疱及鳞屑,组成圆形或类圆形的红斑,中心常消退,有自愈倾向,边缘进展、活跃,形成境界清楚的环状或多环状损害,自觉瘙痒。外用皮质激素后边界往往不清易被误诊。体癣好发于面、颈、躯干等部位,股癣则发生于股部、臀部、会阴部及肛门周围潮湿多汗部位,易有反复发作倾向。
实验室检查:在活动性损害边缘刮取鳞屑直接真菌镜检找到菌丝即可确诊。
3.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皮损由丘疹、水疱、丘疱疹及鳞屑组成圆形或类圆形的环状红斑,境界清楚,中心自愈,边缘活跃,真菌检查阳性可诊断。
(1)体癣应与其他有环形皮损的疾病作鉴别,如玫瑰糠疹、二期梅毒、远心性红斑等,根据这些疾病特征性临床表现外,往往可通过真菌检查鉴别。
(2)股癣应与发生在股部的湿疹、神经性皮炎进行鉴别,后者皮损以湿疹化和苔藓化为主,边缘不清,中心无自愈倾向,瘙痒较著;真菌检查阴性。
4.治疗
(1)局部治疗:常用有克霉唑霜、益康唑霜、咪康唑霜、联苯苄唑霜、酮康唑霜、特比萘芬软膏等,每日外用1~2次,持续至损害消退后1周。此外可酌情外用复方苯甲酸擦剂、复方间苯二酚擦剂等。腹股沟及儿童皮肤柔嫩处因皮肤薄,感觉敏锐,应选择刺激性小、浓度低的外用药物,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全身治疗: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100mg/d,服药2周;或特比萘芬,250mg/d,1~2周,与外用药物联合治疗可增加疗效。
5.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不与患者共用衣物、鞋袜、浴盆、毛巾等;在治疗结束时,内衣、内裤、浴巾等均应煮沸消毒,以免治愈后再感染;手足癣应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减少自身传染的机会;不接触患病的动物,减少人畜共患病。
(三)手癣和足癣
手癣是发生在手掌和指间的皮肤癣菌感染,可波及手背;足癣主要发生于足跖部及趾间,可延及足背及踝部。手、足癣最多见的致病菌是红色毛癣菌,顽固,难以根治,病程较长,发病率很高。
1.病因 致病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占50%以上),其次是絮状表皮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本病通过接触传染,用手搔抓患癣部位或与患者共用脚盆、拖鞋、手套、浴巾等是主要传播途径。穿胶鞋、球鞋、塑料鞋者易发生足癣。
2.临床表现 损害好发于手掌和足跖部位,亦可波及手、足背及腕、踝部。急性期损害表现为丘疹、丘疱疹和水疱,伴有瘙痒。慢性期损害表现为鳞屑和角化,皮肤粗糙增厚,易发生皲裂,尤其在足根及手指关节面。足癣发生在足趾间,特别是第4~5趾间,常表现为浸渍、糜烂、渗出,有时发出恶臭,瘙痒难忍。临床上根据皮损表现不同,可分为水疱型、角化过度型和浸渍糜烂型。
手癣往往先从单侧发病,逐渐发展至双手。足癣则多见于双侧。长期慢性的手足癣常合并甲癣。剧烈搔抓可导致继发细菌感染如丹毒、蜂窝织炎等。急性期足癣若过度使用刺激性药物可出现癣菌疹及湿疹样改变,甚至出现自身敏感性皮炎,损害可泛发全身。
实验室检查:急性期水疱顶部、慢性期的鳞屑性损害中均易查到病原真菌。培养可鉴定致病菌种。
3.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掌跖脓疱病:发生于掌跖部位,红斑上出现小而深的无菌性脓疱,对称分布,反复发作,数天后干涸脱屑,真菌检查阴性。
(2)汗疱疹:对称性深在性水疱,多见于夏季,精神紧张,抑郁可诱发加重本病,常伴有手足多汗等,真菌检查阴性。
(3)慢性湿疹:一般双侧同时起病,发展较快,时好时坏,皮损边界不清。真菌镜检阴性。
4.治疗 手癣和足癣的治疗以抗真菌、止痒、防止继发感染为主。对于无合并症的手足癣应分清类型正确施治;对于继发感染者,应先控制感染;有过敏反应者,抗过敏治疗同时给予抗真菌感染。
(1)水疱型:3%硼酸溶液浸泡,每日2次,每次10分钟。水疱干燥后可用抗真菌霜剂或软膏。
(2)浸渍糜烂型:3%硼酸湿敷收敛,外用足粉或抗真菌药物粉剂等,1~2/d,干燥后用抗真菌霜剂或软膏。
(3)角化过度型:外用各种抗真菌制剂及含角质剥脱剂的软膏为主。对于角化增厚伴皲裂明显者,可用30%~40%尿素加角质松解剂封包,待角化变薄后再使用抗真菌剂,1~2/d,坚持封包4周以上。
(4)顽固性感染:可考虑给予抗真菌药口服。伊曲康唑200mg/d,服药2周或400mg/d,服药1周;或特比萘芬250mg/d,服药2~4周。
(5)合并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制剂内用及外用,感染控制后再用抗真菌制剂。
(6)合并湿疹化及自体敏感反应:应先抗过敏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真菌感染。
5.转诊指征 对于继发细菌感染如丹毒、蜂窝织炎等,或急性期足癣过度使用刺激性药物出现癣菌疹及湿疹样改变,甚至出现自身敏感性皮炎者需转诊至上级医院治疗。
6.预防
(1)应注意及时、彻底地治疗浅部真菌病,消灭传染源。
(2)穿透气性好的鞋袜,保持足部干燥。
(3)不共用鞋袜、浴盆、脚盆等生活用品。
(4)伴有甲真菌病应同时治疗甲真菌病,以免互相感染。
(四)甲真菌病
甲真菌病是指由各种真菌所致的甲板及甲下组织感染,其中皮肤癣菌所致的感染最为常见,称为甲癣。由于甲板较厚,外用药物难以渗透,感染常不易治愈。
1.病因 病原菌主要为皮肤癣菌,其次是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真菌。其中红色毛癣菌的感染占首位。甲真菌病多由手足癣直接传染。易感因素有遗传因素、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局部血液或淋巴液回流障碍、甲外伤或其他甲病等。
2.诊断表现 典型表现可有甲板混浊、增厚、表面凸凹不平、变形变色,进一步发展甲板可被侵蚀破坏、松脆脱落、甲板上翘出现甲分离和甲沟炎等。临床上根据真菌侵犯甲的部位及程度不同分为四型:
(1)远端侧位甲下型:感染始于远端侧缘甲下,多由手足癣蔓延而来。
(2)白色浅表型:真菌直接侵犯甲板表层,特征性损害为甲板浅层小的白色岛屿、白色云雾状混浊。
(3)近端甲下型:真菌由甲根部表皮和近端甲板及甲床侵入,多见于免疫功能缺陷患者,特征性损害常伴有甲沟炎。
(4)全甲毁损型:真菌侵入整个甲板,是各型甲真菌病发展的最终结局。全甲板侵蚀、破坏、脱落。
甲真菌病不会不治而愈,可并发丹毒、甲沟炎和血栓性静脉炎等。
真菌学检查:刮取碎甲及甲下碎屑,KOH溶甲后制成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找到菌丝、孢子或菌体即为阳性。一般镜检只能确定真菌感染而不能辨别菌种,培养可以确定致病菌种。
3.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但有时需与其他原因所致的甲病相鉴别,如银屑病、扁平苔藓、湿疹和甲创伤等,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来进行鉴别,必要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帮助确诊。
4.治疗 甲真菌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因甲板较厚,真菌侵入可深达甲母和甲床,外用药物不易透入,难以治愈,因此,在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情况下,建议可给予系统用药。最近提倡口服与外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毒副作用。
(1)全身治疗:
伊曲康唑:目前多采用冲击疗法,200mg/次,2/d,饭后顿服,连服1周后停药,3周为1个疗程。指甲感染一般需2~3个疗程;趾甲需3~4个疗程。
特比萘芬:250mg/d,指甲受累疗程4周,趾甲受累疗程6周。
(2)局部治疗:
外用药物:可作为辅助治疗或损害范围较小时应用。先用小刀或锉刀刮除甲板病变部分,再涂30%冰醋酸液、3%~5%碘酊、5%~10%水杨酸软膏或抗真菌制剂,一般疗程6个月,直至病甲除尽,新甲生长完整为止。
拔甲及化学除甲:手术拔甲适用于单一感染的病甲,拔甲后可短期服用抗真菌药物。化学除甲,可用40%尿素软膏外敷,包扎,待病甲软化后,将其剥离拔除,后再继续外用抗真菌制剂。
5.预防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循环,及时诊断并积极治疗手足癣;病甲带有致病性真菌,勿搔抓,以免传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足及袜、鞋,并煮沸消毒衣物用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