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晒伤
又称日光性皮炎,是皮肤受到强烈日光照射后出现的急性光毒性皮炎。
1.病因 主要由波长为290~320nm(UVB)的中波紫外线引起。人体皮肤接受超剂量UVB照射后,局部发生光毒性反应,导致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并促进黑素细胞合成黑素颗粒。
2.临床表现 多见于夏季;日晒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后,在暴露部位皮肤迅速出现鲜红色水肿性红斑,严重时出现水疱、大疱,自觉灼热、疼痛,不能触摸。若日晒面积广泛且严重时可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心悸、乏力,甚至休克等。轻症数小时至一二天,重症者1周左右逐渐恢复,皮疹渐变为暗红色或红褐色,继之脱屑,消退后遗留褐色色素沉着。
3.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强烈日光曝晒史及典型临床表现,可诊断本病。
需与接触性皮炎进行鉴别,后者有接触刺激物史,与日晒无关,可发生于任何季节,皮损发生于刺激物接触部位。
4.治疗
(1)局部治疗 以消炎、安抚、止痛为原则。①轻症者一般外用炉甘石洗剂即可。②严重者可外用2%~4%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或鲜牛奶液(牛奶和水比例10∶1)等做冷湿敷。一般每隔2~3h冷湿敷约30min,直至急性炎症消退。③外用皮质类固醇霜剂或2.5%消炎痛溶液,可减轻红肿热痛作用。芦荟外用亦有一定作用。
(2)全身治疗:有全身症状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1~2种);疼痛明显者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严重者可用糖皮质激素以及补液等对症治疗。
5.预防
(1)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使皮肤颜色逐渐加深,以增强皮肤对热日晒的耐受力。
(2)尽量避免日光强烈曝晒,外出撑伞,选择适当的遮光剂涂于外露部位。
(3)对于患者及时确诊,合理治疗。
(二)多形性日光疹
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具有多形性皮疹的慢性光变态反应性皮炎。
1.病因 某些对紫外线具有变态反应体质者,受到阳光照射后局部产生迟发性光变态反应。致病光谱主要是中、长波紫外线。发病与季节有明显关系,部分有家族光敏史。
2.临床表现 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颊、颈部、胸前“V”形区、前臂、手背暴光区。皮疹表现为多形性,有红斑、丘疹、结节、水疱、糜烂、结痂、脱屑或苔藓样变等;日晒往往有明确关系,通常在日晒后24~48h发病;好发于春夏季节,秋冬季节减轻或消退,来年可复发,病程多为慢性经过。自觉瘙痒及灼热。
3.诊断与鉴别诊断 据春夏季发病,日晒后在暴露部位起皮疹,可诊断。
本病应与湿疹进行鉴别,后者皮疹呈多形性,发病与光线照射无明显关系,皮损不限于暴露部位。
4.治疗
(1)局部治疗:原则是遮光防光、消炎止痒。①15%氧化锌软膏,5%二氧化钛软膏,每日2次或外出前外用,起到遮光作用;②5%对氨基苯甲酸(PABA)霜,每日2次或外出前外用,起到防光作用;③皮质类固醇激素霜或软膏有消炎止痒作用,常用的有尤卓尔、皮康霜、艾洛松等,可缓解瘙痒,不可常用。
(2)全身治疗:病情较轻者可选用①氯喹:125~250mg/次,2/d,口服,见效后减量,注意对眼的副作用。②酞胺派啶酮(反应停):50~100mg/次,2~3/d,口服,控制病情后减量。孕妇禁用。③雷公藤:2片/次,3/d,口服。④其他药物可选用抗组胺药1~2种、烟酰胺、复合维生素B等。
重症者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30~40mg/d,病情控制后减量至停药。
5.预防 避光为主,以降低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提高机体对紫外线的耐受性。
(1)避免午间阳光,上午9时至下午4时,外出时必须戴遮阳帽、手套。
(2)外涂防晒霜及遮光剂。
(3)经常户外活动(上午9时前,下午4时后),接受小剂量紫外线照射,逐步提高机体对紫外线的耐受性。
(4)避免外用具光敏潜力药物;避免内服可致光敏的药物和食物。
(5)对于患者及时诊断、治疗,促进康复。
(三)痱子
痱子亦称粟粒疹,是汗孔闭塞导致皮肤内汗液潴留的一组疾病。
1.病因 在高温闷热环境下汗液的浸渍、角质层过度脱脂及表皮细菌过度繁殖均能导致汗孔闭塞,汗液排泄受阻、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周围组织而发病。
2.临床表现 根据汗管堵塞及汗液溢出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1)白痱:又称晶形粟粒疹,汗液淤积在角质层所致。多见于长期卧床,过度衰弱,伴高热大量出汗的患者。皮损为针尖至针头大浅表性半透明小水疱,疱壁薄、易破,无炎症,无自觉症状。皮疹多于1~2d内吸收,可反复成批出现。
(2)红痱:又称红色粟粒疹,最为常见。汗管堵塞在表皮下部,汗液渗出于棘层所致。常见于炎热季节肥胖儿头面部、胸背部、四肢曲侧或妇女乳房下。损害为多数针帽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周围有轻度红晕,对称分布。自觉轻度烧灼及刺痒感。
(3)脓痱:又称脓疱性粟粒疹。好发于颈部、四肢曲侧、会阴等皱褶处及小儿头面部。痱子顶端有针头大浅表性小脓疱,脓疱细菌培养常为非致病性球菌。
(4)深痱:又称深部粟粒疹。汗管堵塞较深,汗液渗出在真皮。多见于严重且反复发生红痱的患者。好发于躯干、颈部。皮疹为密集的与汗孔一致的皮色非炎症性丘疹和水疱,出汗时皮疹明显增大。
3.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在夏季或高温湿热或通风不良的环境,头面部、躯干部出现小丘疹或小丘疱疹,急性发作,无自觉症状,即可诊断。有时需与湿疹鉴别。
4.治疗
(1)外用痱子粉或炉甘石洗剂。
(2)继发感染酌情加用抗生素外用或口服。
(3)可给予清热解毒、解暑化湿的中药。
5.预防
(1)暑伏季节室内通风降温。
(2)着衣宽大,勤换洗。
(3)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洗浴揩干后扑痱子粉
(4)忌搔抓及重擦搓,以防继发感染。
(四)冻疮
冻疮是一种发生于寒冷季节的末梢部位皮肤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疾病。
1.病因 本病为寒冷使皮肤血管收缩,局部皮肤缺血缺氧,代谢失常,久之血管麻痹扩张、淤血,血浆渗出引起局部水肿、水疱形成乃至组织坏死。潮湿能加速体表散热,故冬季湿度大的地区,冻疮发生率比干燥地区为高。此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肢体血循环不良、手足多汗、缺乏运动、营养不良、贫血等均为冻疮的诱因。
2.临床表现 常见于寒冷潮湿季节,多发于青少年手指、手背、足趾、足跟、耳郭等处。皮疹为紫红色水肿性、淤血性红斑,界限不清,触之冰凉,自觉瘙痒。尤其局部受热后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肿胀明显,局部出现灼热或刺痛感。皮疹重者还可出现水疱、糜烂、溃疡,形成冻伤,不易愈合,愈合后遗留色素沉着斑或瘢痕。冻疮常在温暖季节自愈,次年冬季又易复发。
3.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寒冬季节发生在肢体末梢部位的典型皮损及红肿痒痛等症状进行诊断。但本病须与多形红斑相鉴别,后者春秋季发病,有前驱症状,急性经过,2~3周可愈。
4.治疗
(1)全身治疗:口服血管扩张剂以解除血管痉挛,促进末梢血液循环如烟酸、烟酸肌醇脂、芦丁片、硝苯吡啶片、维生素(E,C,K,AD)等;皮损破溃可服抗生素。
(2)局部治疗:以消炎、消肿,促进血循环为主。外用冻疮膏、10%樟脑酊或软膏、辣椒酊或辣椒煎水外洗。已破溃者可用5%硼酸软膏、猪油蜂蜜软膏、紫草油等;继发感染时用0.1%依沙吖啶液连续性湿敷,干燥后外用依沙吖啶糊膏或软膏。紫外线、氦氖激光照射、TDP治疗等可促进创面愈合。
5.预防
(1)加强体育活动,尤其是耐寒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注意局部及全身干燥和保暖,手套、鞋袜不宜过紧。
(2)保护局部清洁,避免碰伤;忌搔抓。受冻部位不宜立即烘烤和热水烫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