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刺激体内交感神经兴奋的条件

刺激体内交感神经兴奋的条件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易颤期 在相对不应期的前半部分,心肌复极程度、兴奋性和传导速度差别较大,此期间给予刺激,易出现心肌颤动,故称易颤期。1.不应期 各种生理的、病理的或药物的因素均可影响心肌不应期,并使其兴奋性发生改变。但对不同部位心肌的不应期改变不同,因此有的可导致心律失常,有的则可终止心律失常。此期约在体表心电图T波上升到达顶峰前30ms的时间内。

所有心肌细胞和神经、骨骼肌细胞一样,都是可兴奋组织,都具有在受刺激时产生反应的能力,表现为电生理的变化和机械性收缩,称兴奋性(excitability)。

(一)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在每次兴奋后,由于膜电位发生一系列变化,其兴奋性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兴奋性的变化,在快反应细胞(心房肌及心室肌细胞、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网组织)既依赖于电压,同时也依赖于时间;慢反应细胞(窦房结自律细胞和房结区、结希区的自律细胞,以及结区细胞)的变化则主要依赖于时间。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从动作电位的“0”时相(除极)开始到复极“3”时相膜电位降到-55mV这一段时间内,无论用多强的刺激,也不引起它发生反应,此期称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到-60mV的短时间内,如有足够强度的刺激可引起心肌细胞发生部分除极化,即局部兴奋,但不能引起动作电位,这段时间称有效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膜电位从-60mV至-80mV,这段时间内,复极化大部分完成,给予阈刺激,心肌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但给予特别强的刺激时则可产生扩布性兴奋,此期称相对不应期。

3.易颤期 在相对不应期的前半部分,心肌复极程度、兴奋性和传导速度差别较大,此期间给予刺激,易出现心肌颤动,故称易颤期。心房易颤期在R波降支处,心室易颤期在T波升支处。

4.超常期 在复极完毕前不久,膜电位由-80mV到-90mV这段时间,Na通道基本复活,同时膜电位距阈电位的差距较小,故兴奋性高于正常,用较低刺激,也能引起扩布性动作电位,故称超常期。不过此期间膜电位绝对值仍比正常静息电位低,Na通道开放能力仍未恢复正常,故此期产生的动作电位“0”时相除极化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兴奋传导速度仍然低于正常。

(二)决定兴奋性的因素

主要有静息电位的水平和阈电位水平。

(三)兴奋性改变与心律失常

1.不应期 各种生理的、病理的或药物的因素均可影响心肌不应期,并使其兴奋性发生改变。但对不同部位心肌的不应期改变不同,因此有的可导致心律失常,有的则可终止心律失常。心率加速时,快反应细胞的不应期随心率的加快而缩短,而房室交界区慢反应细胞的不应期缩短则不明显,故容易在此处发生传导阻滞;快反应细胞的不应期延长则可阻断折返激动而消除心律失常。此外,迷走神经可使心房肌的不应期缩短,使房室交界区的不应期延长,这种相邻心肌不应期的差异,易形成折返激动而导致心律失常。

2.易损期 心脏在相对不应期之初,有一短暂的电学上不稳定的时期,称易损期(vulnerable period),又称易颤期。此期约在体表心电图T波上升到达顶峰前30ms的时间内。但其时间长短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仅10~20ms,而另一些人可达40~50ms。易损期可能由于兴奋开始恢复之初,细胞群之间兴奋性恢复快慢先后差别大,使兴奋性、不应期和传导性处于很不一致的电异步状态。此时若给以强刺激或者有过早搏动的发生,则很容易发生折返或单向阻滞而导致严重心律失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